第二十四章 清代中日佛教之交通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中日佛教交通史,可分為三個顯著時期:南北朝時為初期,經朝鮮半島間接傳入;隨唐至明末為中期,隨遺隨使、遺唐使、遣明使直接傳入;清初為末期。這三個時期中,當以隋、唐、宋、元、明為最盛時期,尤以唐、宋為最。大量佛教經典,由入唐高僧若最澄、空海、圓行、圓仁等携歸日本,開創日本真言宗、法相宗、天臺宗、三論宗等。禪宗語錄,則由入宋榮西、重源等携歸日本,開創日本禪宗,啟發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宋僧無學祖元至日,策劃日本北條時宗抵抗元朝襲擊,鞏固了日本國家的基礎,功績尤著。明初,由於倭寇掠奪我國山東、浙江、太倉、蘇州等沿海,明朝遣使前往交涉,適日本國內南北朝對峙,征西良懷將軍竟斬明使,明日關係一度緊張複雜。後因良懷將軍派遣日僧祖來至明朝貢,明太祖始知日本國內分裂。乃於洪武六年(一三七三)改派佛教高僧祖闡、克勤二僧,出使訪問日本,並頒賜大統曆,因遭良懷嫉妬,並無若何結果。及至建文四年(一四○二),又派遣高僧道彝天倫與一菴一如持國書訪問日本。一如至兵庫,日本國王特至兵庫迎接,並以武士警衛,迎至京都,宣讀國書,頒示大統曆,款以上賓之禮。一如於一四○二年,乘船回國。自此明日國交,先由祖闡、克勤導於前,道彝、一如繼之於後,經數度輸通,明日緊張的局勢,始逐漸緩和。這是我國高僧於元、明時代擔任外交工作。從事對日邦交折衝樽爼,因此兩國邦交得以和緩。



P.630

明末清初,我國遭受異族入侵,高潔志士,相繼遁跡佛門者,不知凡幾。這時佛教聲勢,亦遠不及唐宋時代。各宗下衰,唯有禪宗維繫其不斷如縷的生命。佛教經典,早於唐、宋時代輸入日本。這時國內既遭異族入關逼迫,若干高僧碩德,以悲天憫人的宏願,以拯世救人的精神,亦不甘為異族的順民相繼東渡,而留大漢民族遺風於異域。

第一節 海外建寺,高風永立

明嘉年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時遭倭寇掠劫。為剿滅倭寇,於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封鎖寧波、泉州、廣州三港,禁絕對外交通。直至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以倭寇平定,始將上述三港,重行開放。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復准許商船自福建海澄縣出洋,從事交易。但中日交通,亦只限於浙江寧波一地,其餘一概禁絕。由于海上交通恢復,便促成我國商船從此走私前往日本長崎、平戶一帶者,日漸增多。

明末,滿州人勢力逐漸南下,我國愛國志士,不願做異族統治下的順民,便相斷漂海,流寓長崎。據長崎縣志記載:「明萬曆崇禎年間,中土兵亂大作,人民逼於困阨,多携僕從數輩前來長崎,以避危難。此種人民,與一般商人逈不相侔……」。

當時日本政府,為便利管理大量明末遺民流入,特劃長崎為明清時期交通要港,供流寓日本的明末遺民居住。由於遺民之中,多為崇敬佛教,為使遺民精神上有所寄託,萬曆三十年(一六○二),先有

P.631

商人歐陽華宇及張吉泉二人發起,徵得日本政府同意,將長崎稻佐鄉淨土宗悟真寺,改為菩提寺,專供當時華僑信佛集會場所,且租得附近土地一方,開闢華僑墓地,凡有死亡,可以安葬,藉慰亡靈。

明室衰微,流寓長崎的華僑,日漸其多。當時日方對天主教切支丹宗取締甚嚴,僑民之中,歸依切支丹者,亦有其人。日方為便于管理起見,乃限流寓華僑,不得自由前往其他各地。

當時僑居長崎的義民,為避免日方對切支丹的猜疑,乃集合僑胞力量自行建立佛寺,以示不與切支丹發生任何關係。明熹宗三年(日元和九年,西曆一六二三),先有南京籍船主等在長崎創建興福寺,又稱南京寺,並請本國明朝僧真圓居住。明思宗崇禎元年(日寬永五年,一六二九年),漳州籍船主創建福濟寺,又稱漳州寺,請覺圓住持。翌年福州方面船主亦集資創建崇福寺,又稱福州寺,請逸然主寺。以上三大寺,其建築經費,都由長崎港的中國船主負擔。在表面上以供明末流寓海外孤立無援遺民居住。以佛教精神鼓勵,團結振作;一面應付日本的環境,一面以佛教為掩護,從事復興明室的種種活動。其間如傳授少林拳法,為今日日本柔道始祖之陳元斌。鄭芝龍(一六二三年),高僧隱元(一六五四),大儒朱舜水、戴笠曼公(後出家法名獨立),即非木庵等之渡日,對當時長崎義民以精神上鼓勵與領導(關於隱元禪師等事蹟,另詳於後)。

興福寺為江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以及山東、河北、山西、湖北、湖南各地華僑集會場所,凡以上各地華僑,遇有重要事件,如外難,死亡等救濟都在此集會。在國內搭船地點,多為南京,故又稱南京幫。該寺由真圓主持開山。真圓本為江西浮梁之巨商,俗名劉覺,因當時國內情勢危急,乃流難

P.632

長崎,以其全部資材,建立寺院。故當其開山之初,即與普通寺院逈異其趣。其第三代住持為杭州人逸然接任。逸然為對抗當時長崎流行之天主教切支丹宗,為加強華僑對祖國傳統文化信心及佛教之領導,特迎聘福建黃檗山高僧隱元東渡。隱元於明永曆九年(日明曆元年,一六五五年),率門人二十餘人,遠抵長崎,後開宗宇治,弘傳禪宗。

興福寺自開山以還,直至一七三四年為止,均由國內延聘高僧主持,迨至十代以後,因中日交通中斷,僧侶無法渡日,於是乃改請日籍僧侶為監寺,住持一職,遂付闕如。其他諸寺(國人所建者)情形,大都相同。

福濟寺開山較興福寺後五年,於崇禎元年(一六二八),由福建泉州出身僧侶覺海開山。最初原為奉祀天后聖母之媽祖廟,當時因鄭芝龍之關係(接鄭系泉州府南安縣出身),故自泉州前往長崎華僑,為數極多。至明永曆三年(一六四九年),乃延聘泉州安平出身之僧侶蘊謙來日,擴充福濟寺。由媽祖廟,改為長崎最大伽藍之一。該寺自八代主持以後(一七四五年),亦因中日交通中斷,華僑僧侶無法東渡,乃改由日籍僧人為監寺。

福濟寺,是福建華僑集會場所。由於閩省僑胞信仰佛教虔誠,故該寺規模宏大,在長崎華人所建之各寺院中,實為最輝煌者。不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炸毀。

一六二九年,福州人王引、何高財、魏元琰、林仁兵衛等,乃仿福濟寺之例,向國內迎聘高僧超然,在高野平鄉地方開建聖壽山崇福寺,六年後始全部竣工。其住持傳至第十一代,亦因中日交通中斷,

P.633

華僧無法東渡,乃由日籍僧為監寺身份,加以管理。

除以上所舉三寺外,一六七八年,廣州幫亦在長崎創建聖福寺,俗稱廣州寺。這是廣州華僑聚會場所,鐵心和尚開基。鐵心為福建漳州巨族陳朴純之子,母為日人西村,生子長崎,自幼學習華語,後師事福濟寺開法僧木庵,歸依黃檗宗。鐵心圓寂,即由日僧為監寺。

以上所述四大佛寺,實為我國僑胞流寓長崎四大幫會的中心。因國家政治之保護,既屬絕望,乃不得不藉重佛教寺院形態,從事團結,藉以傳播中國文化,加強僑胞對祖國宗教文化之信仰。(註一)

四寺在形式上雖為黃檗宗之佛寺,但內部供奉,除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外,並供有天后聖母、關帝。關公為三國志中桃園三結義之一,這不啻在喚醒當時明朝遺民要效法關公忠義遺風,為復興漢室之最高精神的象徵。所以當時僑胞於海外建立佛寺,不獨寓有民族意識,及歷史意義,並樹立大漢民族之遺風。以上各寺,除弘揚佛法傳播文化,凡喪葬、祭祀、聯誼、救濟、仲裁、調解等職司,都集中寺院辦理。以救濟而言,日天明四年(一七八四),長崎大火幾乎把義民所住會館大半燒毀,義民八百九十二人,即分別避難於四大寺,直至居屋恢復為止,凡伙食均由寺院供給。清嘉慶十三年(一八○八)八月,英艦威脅長崎時,義民亦多避難唐寺。一六八○年長崎大饑荒時,福濟寺及崇福寺之大規模施粥救濟,而對象多為日人。迄今崇福寺中尚有當年施粥所用之大鑊保存,供人憑弔。

當時流寓長崎僑胞既夥,但僑胞多不解日語,日方特選擇信用較浮眾望者,充任「唐通事」,凡與日本官方之交涉等,都由其負責辦理。自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年),直至幕府末年,此項通事均系世

P.634

襲。

通事多為明末遺民的後裔,日後改變姓名時,仍多保持原有籍郡縣之關係。即如陳氏改為颖川(ユガワ)、劉氏改為鼓城(サカキ)、高氏改為深見(フカミ)、魏氏改為鉅鹿(オホガ)、張氏改為清河(キヨカワ)、俞氏改為河間(カワユ),這種不忘故國心志,實令人感動。直至幕府末年,流寓長崎的僑胞,決不奉滿清正朔,凡大陸來日的船舶,仍稱唐船,或日唐人。僑胞以大明人自稱,其於推翻滿清,復興漢室的民族意識,雖隔數世,流寓海外僑胞,始終不衰,保存大漢民族精神於海外,迄今思之,實令人不勝感泣之至!

第二節 明末東度高僧之傳略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明室衰微,國勢蕭條,回天無力之時,當時國內高僧,自順治至康熙末,凡七十年間,東渡高僧,見於史籍者,多達六十餘人,未見傳記者,則不知凡幾。東渡時期,則與大儒朱舜水相先後,就中最顯著者,則為逸然性融、道者超元、獨立性易、隱元隆琦、大眉性善、木庵性cwdc0263401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即非一如、高泉性潡、心越興儔等。茲以資料不足,簡述於次:

一、道者超元 超元為福建興化人,順治八年赴日,住崇福寺,普門、天德諸寺。鼓吹禪宗,開導世人,頗為日人及留居長崎之義民重視。

二、心越興儔 康熙初年赴日,德川光圀迎至水戶,開祇園寺。當開山之時,四方來者,多達一萬

P.635

七千餘人。心越精於醫術,傳其術於石原學魯。

三、大眉性善 溫陵人,十七歲參隱元得度,歷參費隱、具德、百痴、孤雲、永寬、互信等諸老。順治十一年,隨隱元東渡,輔助隱元法化。萬福寺開創寺,曾任都寺,司工程。寬文二年於心平開東林菴退隱。延寶元年五十八歲(清康熙十二年)卒,留日十九年。東林菴後為鐵眼募刻大藏經庋藏地。著作有「東林夢語」。

四、慧林性機 先名性知,福州人,四十歲出家。順治六年,至黃檗山,參謁隱元禪師。承應三年隨隱元東渡,先住長崎崇福寺、攝津佛日寺、延寶八年春,為黃檗山第三代住持。永和元年(清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七十三歲卒,留日二十七年。著有:「二會語錄」,「滄浪聲」,「耶山集」等。

五、獨湛性瑩 福州莆田人。俗姓陳,出家後,隨隱元東渡,寬文四年(一六六四)嗣法,創建遠州寶林寺,上野國瑞寺。天和二年(一六八二)為萬福寺第四世,修淨土教,日誦阿彌陀經四十八卷。眾呼「念佛獨湛」。寶永三年(清康熙四十五年)七十九歲,卒,留日達五十二年。著書:「語錄」三十卷,「扶桑寄歸往生傳」二卷,「稱揚淨土詠讚」、「淨土詩」、「作福念佛圖」、「當麻曼荼羅緣起說」等各一卷。

六、南源性派 福州福清人。初投黃檗山無淨出家,次參隱元。後隨隱元東渡,初住黃檗山內開華藏院,後遊歷畿內關東,住攝津國分寺,又中興河內正興寺。元祿五年(清康熙三十一年)六十二歲示

P.636

寂,留日二十九年。著有:「鑑古錄」三十卷,「芝林集」二十四卷,「藏林集」一卷等。

七、獨吼性獅 福州人。二十歲與雲澗,共參隱元,順治十一年,隨隱元東渡。寬文十一年於黃檗山內建漢松院居之。文祿元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六十五歲卒,留日三十四年。著有:「五雲別錄」第四卷。

八、木菴性cwdc0263401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俗姓吳氏,泉州晉江人。五歲前後,父母歿,由祖母蘇氏養成,十歲感觀音靈夢,發願出家。崇禎二年依開元寺印明剃度。二十五歲時,逢鼓山永覺元賢得知宗門大事。更歷參雪關、密雲、費隱等諸尊宿,在密雲下豁然大悟。後參黃菴山隱元,舉為首座。隱元東渡次年,即明曆元年(一六五五年)應召赴長崎。次年即非亦應召東渡,一時同留長崎,稱為二甘露門。寬文之初,與龍溪等共助隱元開創黃檗山。隱元開創僅三年即退居松隱堂。寬文四年九月舉師繼法席,時師五十四歲。黃檗法席,初為三年制,隱元後改為師獨任。翌五年三月。依鐵中、慧極請開三壇戒場,登壇受戒者五千餘人。十月出江戶將軍家綱,拜領黃檗山之山林田園朱印。不久將軍又賜白金二萬兩,續建天人師殿、佛殿等。極盡莊嚴。天皇勅賜木菴紫衣,黃檗山從此丕振。寫文又開紫雲山瑞聖寺。寫文未至延寶初,即非、大眉、獨立、隱元等,相繼示寂。木菴道聲益高,往來黃檗,紫雲兩山間,振丕法化。延寶二年於瑞聖寺付與鐵牛,八年黃檗法席讓與法弟慧林,退隱。貞享元年正月二十日,七十四歲示寂。得法弟子五十餘人。其法系中,以鐵牛、慧極、潮音稱為三傑。著述有:「黃檗木菴禪師語錄」十二卷,「木庵禪師語錄」十卷,「木菴禪師東來語錄」七卷,「紫雲山草」、「象山語錄」、「紫雲開士傳」各一卷。

P.637

明治十四年勅諡慧明國師。

九、即非一如 福州府人。十八歲出家,歷參密雲、費隱、永覺,後入隱元室,頗有契悟。明曆三年(順治十四年),應隱元召東渡,初住開廣寺、福聚寺。留日凡十四年。木菴、即非二人,世稱為二甘露門。後至黃檗山,扶助隱元之法化,對於黃檗興隆,最為有力。寬文十一年(一六七一),五十六歲卒。師機鋒峻峭,而文藻又富,著有:「金錄」二十五卷及「佛祖道影贊」等流布於世。

十、獨立性易 杭州人。原名戴笠,字曼公。能詩通醫術。痛明亡,承應二年(一六五三年)東渡,博學能詩,善書法精醫術,終身不歸。以五十八歲高齡,皈依隱元禪師,隨隱元至攝津普門寺,下江戶(其事蹟詳於次節),傳醫道於日本。

十一、高泉性潡 舊字良偉,號曇華道人,福州府人。十三歲師事慧門如沛,嗣其法。當隱元七十壽時,福州黃檗山主持慧門遣其渡日致賀,高泉留日不歸,後為黃檗第五世。得靈元上皇皈依,屢在宮中說法。居宇治,開佛國寺,獲賜勅額。又至江戶,受將軍家綱之優遇,稱為中興黃檗之名僧。六十三歲示寂。勅大圓廣慧國師號,更加諡佛智常照國師。著有:「扶桑禪林寶傳」十卷,同續三卷,「東國高僧傳」十卷,「洗雲集」十卷,「佛國高泉禪師語錄」八卷,「山堂清話」三卷,「東渡諸祖傳」、「高泉禪師語錄」、「法華略集」、「翰墨錄」各二卷,「有馬溫泉記」、「釋門孝傳」各一卷,詩文特優。

十二、釋澄一 杭州人。於承應二年(一六五三年)渡日,一六九一年示寂,留日二十八年。住長

P.638

崎興福寺。一六七七年,曾歸國邀心越興儔東渡,號慈濟軒。其與朱舜水同鄉,似少年出家者,舜水七十歲時,曾有書與之,亦我國遺民遁跡佛門者(見梁任公朱舜水年譜)。

十三、無上性尊 福州府人,俗姓石,於古黃檗依隱元出家,常侍左右,因病遲二年東渡(一六三一—一六六○),詩文之才甚高,萬治三年(一六六○),年三十左右而卒。

十四、弢玄道收 俗姓林,福建省興化府人,十八出家,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嗣法慧門,同年與高泉東渡,登黃檗扶助隱元。能詩書,但書跡極少。寬文六年(一六六六)卒,年三十三。

十五、悅山道宗 福建省泉州府人,俗姓孫,明曆三年(一六五七)東渡,師事木菴。寬文元年(一六六一)參與黃檗經營,同十年於山內建慈福院退休。同十二年(一六七二)嗣法,延寶四年(一六七六),為大阪舍利寺,西海寺開山。寶永二年(一七○五),為黃檗山第七代住持。同四年(一七○七),隱棲慈福院,稱「書悅山」。初來時稱「髻輝」,又經三十年已能筆,其為黃檗書風最高者。

十六、千呆性安 號千呆。俗姓陳,福建省福州府人,十七歲,就即非出家,明曆三年(一六五七年)東渡,延寶、天和飢饉之際,施粥救濟飢民,元祿九年(一六九六)為黃檗第六代住持,寶永二年(一七○五年)歿,年七十,善書。

十七、杲堂元昶 浙江省嘉興府石門縣人,俗姓楊,享保六年(一七二一)東渡,同八年繼任黃檗山第十二代法席,禪餘試墨畫,同十八年(一七三三)卒,年七十一。

十八、大成照漢 號清閒道人,先號仲瑛,福建省延平府人,俗姓林,享保六年(一七二一),與

P.639

伯珣東渡,師事道本。安永四年(一七七五),為黃檗山第二十一代住持,是為中國僧最後之住持也。精於茶事,巧於繪畫,天明四年(一七八四年)歿,年七十六。

十九、大鵬正鯤 號咲翁,福建省泉州府人,俗姓王,十六歲出家,享保七年(一七二二)東渡,嗣法全岩,延保二年(一七四五),為黃檗第十五代住持,寬延元年(一七四八),退隱保壽庵,寶曆八年(一七八年),再任第十八代,明和二年(一七六五)退隱。善寫意畫,尤善墨竹。安永三年(一七七四)歿,年八十五(註二)

茲將明清東渡高僧列表於次,印者以示歸回中國



P.640



P.641



P.642



P.643



P.644



P.645



P.646

人名赴日年代示寂及歸化

年代
住日本

年數
備註典據
中國年代日本年代
真圓明、光宗泰昌一年

一六二○
元和六年慶安元年寂

一六四八
二十三年江西省饒州府人,元和九年創建東明山興福寺,長崎唐三大寺之一。長崎志

長崎覺書
覺海崇禎一年

一六二八
寬永五年寬永十四年寂

一六三七
九年寬永五年創建分紫山福濟寺,長崎唐三大寺之一,其為開山。同上
了然同上同上  覺海隨從。長崎志
覺意同上同上  覺海隨從為福濟寺監寺,十三年。同上
超然崇禎二年

一六二九
寬永六年正保元年寂

一六四四
十五年寬永六年創建聖壽山崇福寺,長崎唐三大寺之一,其為開山。長崎志

長崎覺書
如定崇禎五年

一六三二
寬永九年明曆三年寂

一六五七
二十五年住興福寺。長崎志
普定崇禎十二年

一六三九
寬永十六年明曆元年歸國

一六五五
十六年為崇福寺監寺。同上
逸然性融武紹一年

一六四六
正保三年寬文八年寂

一六六八
二十三年杭州人,住興福寺。善畫,為近世漢書祖。承應元年得幕府許可,遣古石、自恕二僧,迎接福州黃檗山僧隱元隆琦東渡。長崎志長崎覺書長崎畫人傳
化外    歸化明人馬榮宇之子,北山道長就其學醫。近世叢語、皇國醫傳名
古石    逸然弟子,迎接隱元隆琦東渡之使僧。普照國師廣錄
自恕    同上同上
百拙武紹一年

一六四六
正保三年慶安二年歸國

一六四九
三年住崇福寺。長崎志
淨達覺聞同上同上明曆元年歸國

一六五五
九年崇福寺監事。同上
蘊謙戒琬永曆四年

一六五○
慶安三年延寶元年寂

一六七三
二十三年住福濟寺。禪定史料
道者超元永曆五年

一六五一
慶安四年萬治元年歸國

一六五八
七年福建興化府人。住崇福寺,後住平戶智門寺,金澤天德寺,到處為大眾說法。長崎志
澄一永曆七年

一六五七
承應二年元祿四年寂

一六九一
三十三年杭州府人。住興福寺,延寶五年赴明迎請心越興儔。長崎覺書續日本高僧傳
獨立性易同上同上寬文十二年寂

一九七二
十九年杭州府人,戴笠字曼公,慨明之滅亡,流亡長崎,隱元東渡後,依隱元出家,時年五十八歲,自此為隱元隨從。到攝津普門寺,下江戶,寬文五年即北來,豐前開福寺,助其法化,精通詩文,翰墨,篆刻,醫術,在俗弟子高玄岱傳其書風。碑銘、名家略傳,坤齋日抄,先哲叢談續編
隱元隆琦永曆八年

一六五四
承應三年延寶元年寂

一六七四
十九年福建黃檗山僧,應長崎興福寺超然請東渡,於興福,崇福兩寺說法。明曆元年,移攝津普門寺,萬治元年下江戶,謁將軍,翌二年賜宇治等地,創黃檗山萬壽寺,開黃檗宗。廣錄、年譜、黃檗開山國師傳,長崎志等。
大眉性善同上同上同上十九年隱元隨從弟子,任維那。萬福寺開創時任都寺司工,後山內開東林庵退隱,延寶元年鐵眼募刻大藏經版為鎮藏之所,以東林庵為寶藏。黃檗譜略、續日本高僧傳集
慧林性機同上同上天和元年寂

一六八二
二十七年福州人,隨從隱元東渡,住長崎崇福寺,攝津佛日寺,為黃檗山萬福寺第三世。同上
獨湛性瑩同上同上寬永三年寂五十二年福建莆田人,隨從隱元東渡,開遠江寶林寺,上野國瑞寺,後為萬福寺第四世。同上
獨吼性獅同上同上元祿元年寂

一六八八
三十四年福建人,隱元隨從弟子,於黃檗山內建漢松院自在。同上
南源性派同上同上元祿五年寂

一六九二
廿九年福建福永人,隱元隨從弟子,黃檗山內開華藏院自住。後遊歷畿內關東住攝津國分寺,又為河內正興寺之中興。同上
獨言同上同上  隨從隱元東渡。長崎志
良演同上同上  同上同上
恒修同上同上  同上同上
無上同上同上  同上同上
惟一同上同上天和三年寂

一六八三
二十四年隨從隱元東渡,居黃檗山內。長崎志,長崎覺書
喝禪同上同上同上二十四年黃檗山內開法林院,又於伏見開禪福寺。黃檗開山國師傳,長崎覺書
木菴性cwdc0263401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永曆九年

一六五五
明曆元年貞亭元年寂

一六八四
二十九年泉州人,隱元弟子。隱元後東渡,住長崎福濟寺。次為黃檗山第二世。寬文五年下江戶,謁將軍家綱,賜山林田園朱物,增營萬福寺,創江戶白金瑞聖寺,開創寺達十所,及黃檗宗興隆最有力者。木菴年譜,黃檗開山國師,續日本高僧傳,長崎紀事等
慈岳深同上同上元祿二年寂

一六八九
三十四年漳州人,隨從木菴東渡,住長崎福濟等。同上
即非如一順治十四年

一六五七
明曆三年寬文十一年寂

一六七一
十四年福州人,在清黃檗山嗣隱元法,東渡住崇福寺,與當時福濟寺木菴稱二甘露門,後至黃檗山萬福寺助隱元法化,又應小倉小笠原氏請開慶壽山福聚寺,善書世所珍重。即非和尚年譜,續日本高僧傳,長崎志,長崎覺書。
千呆性安明永明永曆十一年六月清世祖順治十四年

一六五七
明曆三年寶永二年寂

一七○五
四十八年福州人,隨即非來渡,住崇福寺後為黃檗山第六世。黃檗開山國師傳,黃檗宗史料,長崎覺書。
悅山道宗明、永曆十二年

一六五八
萬治元年寶永六年寂

一七○九
五十一年泉州人,住長崎崇福寺,大阪舍利寺,後為黃檗山第七世。同上
高泉性潡明、嘉宗天啟四年

一六二四
寬永元年元錄八年寂

一六九五
三十四年隱元七十歲時,以福州黃檗山慧門使者身份渡日,其後留住日本,加賀前田氏聘寓獻珠寺,於宇治開創佛國寺,靈元上皇獲賜勅額,後為黃檗山第五世,受上皇皈依常於宮中說法,下江戶謁將軍家綱,著書多,以扶桑禪林僧寶傳最為有名。黃檗年譜、黃檗開山國史傳,長崎志
曉堂明永曆十五年

一六六一
寬文元年  與高泉性潡同渡日,不久圓寂。黃檗開山國師傳
賢軸同上同上寬文八年元寂

一六六八
七年住福濟寺。長崎覺書
東潤澤清、康熙十二年

一六七三
寬文十三年  同上同上
西意同上同上延寶三年寂

一六五七
二年與東瀾澤同來同上
彝庵    應福濟寺邀東渡華夷變態
玉岡康熙十三年

一六七四
延寶二年  福州人,千呆性安弟子,住崇福寺。長崎覺書
雪堂同上同上延寶四年寂

一六七六
二年泉州人,與玉岡同來,住崇福寺。同上
心越興儔康熙十六年

一六七七
延寶五年元祿九年

一六九六
十九年金華府人,應興福寺澄一聘東渡,因異宗徒誣言,將幽閉終身,德川光圀迎赴永戶創建祇園寺,長詩文,遊歷武藏相模諸地有吟詩選入。如金澤八景等詩。又善書畫,巧七絃琴。與心越同往,居興福寺,又云在江戶住。續日本高僧傳,日本洞上聯燈錄,長崎覺書,香亭雅談,東皐集。
慧雲同上同上   同上長崎覺書
東岸同上同上元祿元年寂

一六八八
十一年泉州人同上
悅峯道章康熙二十五年

一六八六
貞亭三年享保九年寂

一七二四
三十三年東渡住興福寺,又為黃檗山第八世。長崎志,長崎覺書
靈源海脈康熙三十二年

一六九三
元祿六年享保二年

一七一七
二十四年東渡住興福寺,又為黃檗山第九世。長崎志
月潭同上同上  福州人,千呆性安弟子。長崎覺書
澹林同上同上  同上同上
大衝同上同上寬永六年歸國

一六二九
十六年住崇福寺。長崎志
聖垂方炳康熙三十二年

一六九三
元祿六年享保十年

一七二五
三十二年泉州開元寺僧,應福濟寺請渡日,住福濟寺,後為黃檗山第十世。長崎覺書,華夷變態
喝浪康熙三十三年

一六九四
元祿七年  泉州人,應福濟寺請東渡,住福濟寺。同上
別光慧徹康熙四十年

一七○九
寶永六年  福州鼓山寺僧,應福濟寺大沖請東來,住福濟寺。華夷變態,長崎實錄大成
智勝同上同上  與別光慧徹同來,住崇福寺。同上
一貫全嚴明、毅宗崇禎三年

一六三○
寬永七年  福州鼓山寺僧,應福濟寺請東渡,住該寺。同上
旭如蓮昉康熙五十年

一七一一
正德元年享寶四年寂

一七一九
八年黃檗山第十世。黃檗譜略
桂國 同上  杭州府慈雲寺僧,應興福寺請東渡。華夷變態
道本寂傳康熙五十年

一七一九
享保四年享保九年歸國

一七二四
 住崇福寺。鄰交徵書,長崎志
杲堂永昶康熙六十年

一七二一
享保六年享保十八年寂

一七三三
十二年杭州府潮鳴寺僧,東渡住興福寺,又為黃檗山第十二世。和演寄文,崎港商說
大鵬正鯤康熙六十一年

一七二二
享保七年安永三年寂

一七七四
六十二年泉州開元寺僧,應福濟寺一貴全嚴請東渡,住該寺,後為黃檗山第十五世、或十八世?長崎志,長崎紀事,崎港商談
伯珀昭浩同上同上寬永五年寂

一六二八
六十四年住崇福寺,黃檗山第二十世。長崎志,和演寄文
竺庵淨印清雍正元年

一七二三
享保八年寶曆六年寂

一七五六
三十三年住興福寺,黃檗山第十三世。長崎紀事
大成熙演  天明四年寂

一七八四
 黃檗山第二十ㄧ世。 

以上所列六十餘人,皆為我國明末清初,相繼東渡高僧,其中以隱元隆琦最負盛名。隱元初應長崎興福寺僧逸然邀請東渡,後得將軍家綱賜地,開創宇治黃檗山萬福寺,繼其法席者,木菴、慧林、獨湛、高泉、千呆、悅山、悅峯、靈源、旭如、獨立、杲堂,凡隱元法子、法孫,皆為我國高僧(註三)

第三節 隱元傳記及其法脈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在京都近郊,是一個風光明媚,景色怡人的地區,黃檗山萬福寺興建於此(一六八四——八七年頃興建)。總門面對風光明媚的景色,這是元祿五年(一六九二年),第五代住持高泉性潡所建。扁額、對聯均為高泉所書。古代日本寺院,很少安置扁額,這顯屬中國的風味。在江戶時代初期,長崎多中國人居住,為供中國人信仰及吊葬所建的崇福寺等,均為中國式寺院。像萬福寺的中國風的寺院,實不太多,這顯與古代奈良時代寺院有別,鎌倉、室町時代所建禪宗寺院,亦多含有中國風味,桃山時代以後,受中國影響較少,顯然純為日本式的風味,這如京都東西本願寺,全為日本樣式。

但其建築樣式,因受宋代建築的影響,從來禪宗寺院建築,既非唐式,當時既屬明清時代,又屬禪

P.647

宗,故黃檗宗不得不採取獨立式。及在教義方面,亦異於其他宗派。此為導入明清時代文化,其後陸續流入江戶時代,其與近代文化成為明確的對照,在日本文化史上劃一新紀元。

萬福寺,由中國東渡之隱元禪師,於寬文一年(一六六一)開建。這時恰為德川幕府時代,幕府不唯對基督教信徒施以種種壓力,既對佛教信徒亦施行種種限制,使佛教陷於沉滯狀態,欲使突出這個停滯狀態,必要有傑出名僧善知識出現。這時明室衰弱,滿洲人南侵,中國許多高潔志士,不願在異族統治下討生活,若鄭成功、朱舜水,紛紛流寓長崎,要求日本援助恢復明室江山,這時中國文化,亦因此而傳入日本。

在佛教停滯時期,許多僧侶考慮要刷新禪風,那時中國禪林新文化,語錄不斷輸入,亦有日僧入明求學的,當時政府雖有禁令出國,但兩國僧侶,仍不少往來。那時長崎諸寺所住,都是中國僧侶,但不能至其他地區活動,而長崎的中國僧侶,亦不能指導日本禪林,因此,希望中國高僧東來的熱望,竟達最高潮。這時真是天降斯人,隱元禪師東渡,並於宇治創建萬福寺(基地四萬餘坪)。於是要求新文化,新宗教的人們,個個喜顏和悅。

隱元隆琦,福建福清縣人,俗姓林。生於神宗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九歲入學,以父客湘不歸,家道中落,僅一年而廢學,以耕樵自給。年二十,母兄欲為娶妻,曰不可。明年禮茶山祇園寺老僧為師。母逝,依黃檗鑑源禪師薙染出家,時年二十九。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年四十六,始主黃檗。廣種田園,重興殿宇,使多年荒僻之道場,煥然成東南一大禪林。清順治十年(一六三七)冬,日本長崎

P.648

興福寺住持逸然,得德川幕府之許可,遣僧古石聘隱元東渡宏法。隱元念乾坤一體,大道無私,疆域雖殊,佛性不異。遂讓法席於弟子慧門,以六十三歲高齡,率頗大眉、獨湛、南源、獨吼以下二十餘人,於明永曆八年(一六五四年),東渡日本。

cwdc02p648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日本黃檗山鐘樓

cwdc02p648b.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隱元抵長崎,首開法於興福寺,越明年移崇福寺。明曆六年,受妙心寺龍溪宗潛禮請,由海路至攝津,住普門寺。萬治元年(順治十四年)九月,謁德川四代將軍家綱,承賜衣金。以及名臣,各州官吏,參謁恨相見晚。次年賜地於山城宇治,創建寺院,仍以黃檗山萬福寺名之,示不忘舊地也。太上法皇晏居之旺,留念禪宗,特召見問法要,隱元奏對稱旨,特賜錦繡大悲像及御香。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二月示微恙,太上法皇特賜大光普照國師號。自師有病乃嘆曰:「師為國寶,倘世壽不繼,朕願以身代之」,其崇敬之極矣。越明日未刻,乃書偈坐化。世壽八十二,法臘五十三年,東渡凡二十年。得法之弟子無得、海寧等二十三人,其中日人為龍溪、獨照、獨木三人,剃度者五十

P.649

餘人。塔全身於本山萬松崗之下,坐癸向丁。大正六年日本政府追懷隱元德化之美,賜諡「真空大師」。其受日本皇室及國民之崇敬,迄今仍盛。燕山杜玄德所寫普照國師塔銘有云:「兩開黃檗,應化西東,現身說法四十餘載,上自皇朝宰相,遠及東國王臣,下及士庶工商,僧俗男女,罔不景仰瞻依,傾心向化。自唐以來,未有若斯其盛。奚啻達磨東渡,斷際重來也。」又謂:「佛教自入中華,二千餘年矣。歷代師師相承,中間善知識大宗師,不過度化一時,或唱和一方,未有如師出群拔萃,傳臨濟二十二世之正脈,為扶桑百千萬年之宗祖,十方瞻仰,三代楷模。故道非師不明,法非王不尊,從來天子國王宰相,皆為靈山一會,倘非師道德高深,安能以心傳心,如水投水,無感不應哉。亙古一人,於今莫比」。於此可知隱元禪師遺澤於東瀛誠如其言「亙古一人,於今莫比」。

cwdc02p649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隱元所開創的黃檗宗,繼其法席者,如木菴、慧林、獨湛、高泉、千呆、悅山、悅峯、靈源、旭如、獨立、杲堂等,隱元之法子法孫,皆為中國人。其後人才缺乏,第十二世杲堂於享保九年(清雍正四年)受幕府命,欲請中國之隱元嫡孫德學兼優者先住長崎唐三寺,以備繼黃檗山之後任。十一年(雍正四年),託福州船長柯萬藏,寧波船長尹心宜等,以幕府之書致福州黃檗山,杭州靈隱寺、福嚴兩寺。長崎唐三寺亦各有附書,招請高德之僧,然其目的終未能達。自此中國僧之渡日,完全中止。杲堂之後,笠菴繼之,笠菴之後,則由日人龍統元棟為黃檗山第十四世,其後除十五世大鵬,二十世伯珣,二十一世大成為中國僧外,餘皆為日人主持矣。

今日之日本黃檗宗,擁有寺五百○一,住職三百七十四,信徒八萬七千餘,檀越四萬四千餘,皆奉隱元為祖師,其法脈系統如下:

P.650

黃檗希運—臨濟義玄—中略—無準師範

—雪嚴祖欽—(至十三代)—密雲圓悟—

費隱通容—(開山)隱元隆琦
木菴性cwdc0263401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二代)慧門如沛高泉性潡(五代)—子翁道覺
鐵牛道機
慧極道明龍統元楝
悅山道宗
鐵眼道光
即非如一千呆性安(六代)靈原派(九代)
江外長
雪廣潤
龍溪性潛圓淨覺
慧林性機(三代)
獨湛性靈(四代)化霖龍
悅峯章(八代)
大眉性善
南源性派
獨吼性獅
獨本性源
獨立
獨本
無上(註四)



P.651

第四節 隱元禪師之著述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禪宗,雖說不立文字,但並非否絕文字,有時也要籍重文字表達自悟的境界。隱元禪師為一代宗師,欲使禪宗的滴旨傳遺於後,整理舊有掌故,宏揚新定規儀,亦為事實上所必要,故其著述甚多。舉其要者,未赴日以前所作有:

黃檗語錄 二卷

龍泉語錄 二卷

弘戒法儀 二卷

黃檗山志 八卷

東渡後所作有:

普照國師廣錄 三十卷

黃檗和尚扶桑語錄 十八卷

示眾語錄 二十卷

黃檗清規 一卷

隱元禪師語錄,多平坦實質,不作奇特,均為會心有得之言,質實暢曉。當隱元年七十二時,曾與後西天皇法語云:



P.652

康熙二年,太上法皇召龍谿大德入內庭,賜坐畢。上云:

「朕向聞禪門下有單傳之道,不歷階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朕所忻願焉。今隱元禪師迺大唐尊宿,甚為稀有,朕欲談問斯要,以了大事因緣,煩卿代致之」,谿承命面師宣聖旨。

師云:

「單傳直指之道,別無言說,惟要自己放下身心,及一切塵勞,直一反炤本來面目,覻破無位真人,則不被外物所蒙,如鏡對鏡,了了分明。原無一物染污,亦無點塵留礙,圓陀陀,活潑潑,赤洒洒,輕轆轆,名不可名,識焉能識,直得自徹自悟,自了而後已。既徹悟了然,則生死去來自由自在,處富貴,不為富貴之所牢籠,處人天不為人天之所留礙,可謂萬象王,而作四生父,以天上為一家,以萬類為一子,繼往開來,駢臻民福。」

隱元禪師這番開示,不但把禪宗直指道盡,也把三藏十二部大義道盡,尤以「天下為一家,萬類為一子,繼往開來,駢致民福」,正是開示帝王的好法語。他於明曆元年(順治十二年),答京尹板倉防州太守云:

「禪門下不作奇特,但要人明心見性成佛,然奇特神妙,小乘之事,非大道也」。

這可與開示太上皇法語互相印證。他的散文亦以直舒胸臆,情趣倩雋,無甚奧妙。他在「重修黃檗山寺」序云:

「叔世多痴,名山有骨,每與高人韻士共之,是在會心深淺耳。老僧主法席有年,黃檗枝頭,搖

P.653

醒三更之月,紫雲叡裏,斬開萬樹之藤。時聽谿聲鳥語,浮巒光而出,未曾作山水觀,要何必不作山水觀也。感靈穀之變遷,念人物之凋榮,試進游遊客騷人而問之,鋼鞮金穀之瓦,辟疆蘭亭之石,迄今猶有存在爾?而海內名山獨與靈鷲並存不朽。固知地以人重,其權不在山川也。是故天變而道不變。古德詳哉言之矣。倘山靈無主,縱呈風雲以絢其奇,馳月露以章其秘,所謂能令藏三耳等耳。曷足貴乎?如司馬有捃摭之史,子厚多記遊之篇,當時川巖藉之生色者,蓋亦炳人耳目矣。然而大道不聞,君子笑之。可知以道重點綴山川,其權又不在筆墨也。舊志雖出巨公之手,體略已具,而精微未盡,譬如畫者,面目骨格粧成,尚須點睛會神,方有可觀。老僧不携檮昧繼之,正古道之源流,臚新規之本末,未知其有權於山川與否也。第二欲以世諦之筆墨累人耳。讀茲編者,望林巒而有得,似不勞騁周穆之鞍,顧草木而自非,更何事勤謝公之屐。明心不達,紙上非浮,如徒作山水觀,是使山川筆墨有權,麋鹿亦且笑人,酈郭盡秋入室矣。非老僧重修茲寺志也。但道以觸目長存,質以修文彌著,先輩證悟或多於山水間得之,茲編之成,離言超謂,未嘗作山水觀,何必不作山水觀也。老僧以為在心深淺者蓋此耳。壬辰(順治九年)一陽後黃檗主持隱元隆琦序。」

這篇序文,是東渡以前二年,六十一歲時所作,於此可知其文字三昧之修養,由平凡而超脫,毫無酈語俗氣。順治八年,歐全甫薙染出家,法名性幽,字獨往,全甫有節操,工文,因命其修黃檗志,其體例皆隱元所定,志成為之序。隱元的語錄偶有藻飾,唯其散文,情理曲達,頗近於宋人風格。日本東

P.654

部多檀越邀請他前往說法,他卻堅辭不往,乃作「復扶桑諸檀越啟」云:

「欽賞三寶,大心長者之能,頓超一門,明眼維摩可入,下榻而延素士,虛堂以待貧僧,從古已然,於今為烈。恭維列位居士,德盛扶桑,名聞震旦,崇賢亦收管蒯,訪道不遠艫舳,禱法雨一天之中,志存甦困,招玄風萬里而外,利用啟蒙。愧某葛拙無能,不能生光寶剎,陶陰有限,只可守訥寒嚴,忽領霞箋,滋深霧汗。十二峯公案未了,勉自栖遲,三千則葛藤還多,藉誰砍斷。無論溪邊虎嘯,恐虛勝友之車,且聽潭裏龍吟,亦戀老人之鉢。弘道誠莫分彼此,審勢自不無先後。況值紛紛灰劫之時,正須汲汲撐持之日,天緣非偶,仰愧鴻飛,地會有期,俯慚玫報。俯祈居士深砥自求之福,曲宥方命之愆。蓋至德之交,縷綣不在形合,無言之教,高深可以意通。悟乎此,則典檗山頭有情共瞻日月,青波海上何處不聽風雷。棒喝聲遙,山川氣達,將見德及黎民,自此始矣。保我子孫,豈有既哉,臨楮飲冰,竊希覽亮」。——見廣錄卷十九——

隱元禪師,不唯善於散文,又長於詩偈,不獨可見峻厲的風格,並可窺其眷懷故國氣節,如「巖中除夕示徒」之二云:

寒巖除夕冷颼颼,莫謂爺貧累汝愁,得意梅花三五點,清香瘦骨傲王候。

又「溪梅」一絕,殆其自況,詩云:

稜稜瘦骨薄煙籠,儘日溪頭賣曉風,偏向雪中開隻眼,冷看荊棘鬥英雄。

順治四年二月,鎮東海口二城陷,死者數千人,師黯然傷心。六月會法侄時學禪師,同詣龍江,建

P.655

水陸普度道場兩月,並有「夜懷」四首,其悲天憐人懷念故國情藻,更溢於字裏行間。

誰迷方寸混天經,百萬華居一斬平,故國英賢何處去?惟餘孤月照空城。臂面一刀酬償畢,皮囊脫落寄誰家,愧無道力資冥福,聊籍金風剪業花。睫得眼來春復秋,海門浪吼更添愁,兩城人物今何在?一陣悲風起髑髏。頭陀磊落出煙霞,各展神道豈有涯,不涉人間紀夢事,單提佛子盡歸家。

當時鄭成功往來於福建、日本、臺灣之間,匡扶明室江山,隱元禪師與鄭氏素有往來,東行乃乘鄭氏之舟,他於日本曾遙贈「鄭國公詩」云:

南國忠貞士,威名徹古今,三朝天子佐,一片故人心。世變勳猶在,道存志可欽,雖然隔海隔,萬里有知音。

酒井忠勝,系德川家綱時,恩寵無比,當時名臣第一。晚年削髮為僧,法名傑傳宗英,號空印。每參禪師法要,多所契證。論道交,不殊斐休之於斷際禪師。寬文二年(康熙元年),空印捐館,隱元輓以詩云:

百曆如朝暮,浮雲一瞬目,人生古來稀,而況加又六。蘭桂滿庭中,福壽兩俱足,大道一坦平,行藏無拘束。生為國所珍,去為幽冥福。法護盡厥心,護照惟吾獨。欲期再晤言,云歸胡太速。世事夢中花,官情風裏燭!廊廟列元勳,誰不歎於穆!(註五)

於茲可知師之詩,直暢胸臆,不假詞藻。非一般僧眾所可及者。


P.656

第五節 明末志士戴笠曼公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明末忠貞志士,不肯仕清,人皆知大儒朱舜水,逃亡日本,終身不歸;尚不知與朱同時人之戴笠,號曼公,能詩通醫術,痛明之亡,不願為異族順民,東渡不歸。後依隱元禪師出家,法名性易,字獨立。舜水傳儒學;曼公以書法醫術沾溉僧俗。其道德文章,忠義愛國之志節,無遜於舜水。因受隱元禪師啟發,悟境甚深。曾力勸舜水為權宜之計,暫歸佛門,未果(見舜水集)。曾為舜水療疾,留日十九年而卒。傳書法醫術於日本,同為中日佛教交通史上重要的人物。

關於獨立的事蹟,據徐秉元康熙桐鄉縣志卷四載:

「戴笠字曼公,杭州人,博學能詩,兼工篆隸。不欲以儒術顯,乃潛究素問難經諸事,懸壼濮里。崇禎年中,楚蜀擾亂,曼公慨曰:此非君子避世時耶?遂從番禺人乘桴入海,後不知所終」。

那知,在「不知所終」之中,曼公竟漂海到長崎。關於曼公的史料,有曼公所著「有誰別緒自郯分宗記」,這是自記他的祖先傳承,以留示子孫的。當寬文十二年四月,他的孫子二人東渡日本來看他,始知老妻已卒,去國時六歲的長孫,年已二十五,蓋別十八年矣,因書家譜,遺訓子孫,終身不歸。所以這段歷史記錄,最為可信。還有東條琴臺所為傳記,以及曼公弟子高玄岱之所記,均屬可左據。以此為中心,再參酌朱舜水、隱元、安東守約等傳記著作,茲分別記述於次:

戴笠字曼公,其先世居譙,遠祖安道(逵)於晉時移會稽之郯溪。其後有名耕一者,於北宋時移家

P.657

管墅。入朝有名直庵者,生子四人,其一子移寓杭州,為曼公曾祖。父敬橋,官銓部,母陳氏,六產而乳七子,曼公其季。明萬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二月十九日,生於杭州仁和縣。

關於曼公名稱,晚年出家為僧,名性易,字獨立,又有就庵,天外老人,獨立一閒人,惕芸諸號,皆見於遺墨之印章。

曼公天資絕高,過目成誦,幼肄舉子業,不喜八股文。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二十五,杭州大火,家無孑遺,乃棄咕嚕之業,放遊西測,學醫於雲林龔廷賢。龔時年入十餘,猶強健醫業,曼公盡傳其術。龔著有「萬病回春」、「濟世全書」、「壽世保元」、「曼疹辨疑」、「金鏡錄」、「痘疹全幼錄」等書。多為發前人所未發,為世所重。曼公得其真傳,後赴日本,痘科傳池田嵩山。

當清兵陷南京,福王被俘,薙髮令下,江南震擾。曼公時年五十,兄弟凋零殆盡,岌岌孤危,僅以醫餬口。然猶與諸名士遺民往還,列名於吳江之驚隱詩社。一六五三年,順治十年春,粵人有勸以桴浮海,快滌胸襟者。發帆.三月抵長崎,時日本承應二年。寓居陳明德家,陳號穎川居士。陳氏亦杭州人,長於醫術,為人坦白,恤濟貧乏,眷懷故國,同有光復祖國之志(安東省巷文集卷七穎川入德碑銘)。

是年餘姚朱舜水亦至日本,亦居陳家,與曼公晤,唯不久復返華(見犀水集跋安南供役紀事)。

順治十一年,福州黃檗山隱元禪師,受長崎興福寺聘渡日,為僧俗所景仰,名重一時。曼公晤隱元,翻然有悟,逐於臘月八日皈依禪師,薙發為僧,法名性易,字獨立。時年已五十八矣。

明曆元年(一六五五),曼公年周花甲,隱元特贈志勉之:

P.658

錯過孃生六十年,于今更莫惹纖塵,撞頭磕額如麻葦,獨立乾坤有幾人?

一般不解佛法的人,以為出家為僧,乃消極逃世。隱元禪師深知曼公為烈性的志士,故以扭轉乾坤為期。自此曼公侍隱元為書記,居長崎,除文墨之外,以岐黃濟世,起廢愈痼,不知其數,遠近目為神醫。寬文五年(一六六五)三月,既非一如東渡,開山豐後國廣壽寺,柬邀曼公,遂由宇治往司筆札。即非一如,浙江紹興人,隱公弟子,扶助隱公之法化,對於隆興日本黃檗宗,其功甚大。

曼公追隨隱元凡七年,後辭歸長崎。至寬文十二年四月,因其孫來探視,知老妻已卒,並書家譜以留子孫,終身不歸。自此飲食漸減,倒臥匡床,吟誦自若。至冬月,一朝忽起索筆書偈曰:

「鑿鑿塵塵傍海村,不忌殘夢繞空軒,咄!任他凍析梅花影,接却江南白玉魂」。

題畢,一代高僧潔士與世長辭。春秋七十七,臘僧十九年,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十一月六日也。謹葬於宇治之黃檗山萬福寺。曼公遺作有「一峯雙詠」二卷,「就菴獨語」三卷,外有「有譙別緒自郯分宗記」,均為渡日後所作。曼公之文,多已不存。但其「跋安南供役紀事」(見朱舜水全集中)。朱舜水與釋獨立書云:「鴻論深入顯出,切中事機,據理辨駁,雖有利口,無所復置其喙,不偏不徇,當為儒釋立一標準,固不朽之作也。弟謂當函藏石室」(註六)。是知曼公亦善文者。

曼公工篆隸,其存於日本之遺墨,亦多精工。其書法傳北島雪山及高玄岱,尤精於醫學。日人對曼公評價很高,東條琴台謂得「天外老人集鈔」,「知其學術主洛閩,文章經不遜朱舜水,勢不得已而入釋氏。其忠憤義烈,足以照耀後世。故不收於僧傳,特載於儒家,聊成其志云」。這是日人對曼公所作

P.659

的評論。

第六節 對於日本文化之影響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我國歷代高僧東渡,不僅弘揚佛法,傳播中國文化,而對日本國家政治、社會文化,乃至藝術技巧各方面,而有重大貢獻者,為唐代之鑑真,宋代之道隆,元代之一寧,明代之祖闡,清初之隱元。隱元為黃檗名僧,開宗扶桑,受皇室幕府一致尊敬,龍吟虎嘯,大振禪風,博學多能,沾溉群倫。門下英傑輩出,法化之隆,足與唐之鑑真,宋之道隆媲美。其影響於日本國民生活道德者「亙古一人,於今莫比」。中村久四郎所撰「近世支那之及於日本文化之勢力與影響」,詳述清初佛教影響於日本文化甚詳。茲參照述其要於次:

一、大振宗風——日僧榮西入宋,把禪宗傳入日本之後,我國禪宗碩德蘭溪道隆、兀菴普寧、大休正念、無學祖元、一山一寧等,先後東渡,鼓吹臨濟宗風,當時日本國民精神生活受其重大的鼓勵。然至江戶時代,臨濟既淪於貴族的文字禪,曹洞宗,又萎靡不振,人才凋零,其於國民精神生活已失去影響力矣。隱元東渡之後,日本禪林中得一領導大將,於是宗風大振。他在長崎說法時,曹洞宗之鐵心獨本,臨濟宗之獨照,以及鐵牛、鐵眼、潮音等僧侶,相繼趨其門下。妙心寺派下之龍溪、禿翁、竺印等更是驚喜異常,竟迎隱元至妙心寺說法,龍溪後傳其法。隱元風骨峻厲,叢林紀綱,為之一新。禪宗學術,波及僧俗,他所開創之黃檗山,人才輩出,朝氣蓬勃。即日本固有之禪宗,因受其刺激,亦所有

P.660

振發。其後臨濟之正宗國師(白隱慧劍),於元文寬寶中,大振宗風,妙機英發,萬眾悚聽,實受隱元禪師之啟發與開導也。

二、建築雕塑——自黃檗山萬福寺(順治十五年建)興建,及長崎之唐三大寺(明末建),以及各地所建之黃檗宗寺,都由中國僧人監造,其建築方式,亦全採用中國式,工巧為時人所稱道。長崎崇福寺三門及在中國使工匠雕成,然後運至日本建築者。江戶初期,佛寺建築,陳陳相因,日淪卑俗,無一新鮮意趣。遊長崎崇福寺者,無不驚其輪奐之美。而宇治萬福寺,由總門經山門至天王殿、大雄寶殿、巍峩姿態,大漢民族的風度,屹立於海外,逈異於日本固有佛寺的建築。

黃檗宗各寺佛像,亦多成自中國雕工之手,故其形勢手法,在日本美術史上足堪研究者。當時度日雕塑師最顯著者為方三官、林高龍、與吳真君及塑道生。長崎臨濟寺法堂本尊及觀音像,即出於方三官之手,儀容端正,異於他像。該寺諸堂塑像為寬永十年(崇禎六年),為林高龍與吳真君所造。唐風造像之最顯著者為范道生。道生為泉州人,寬文中應隱元招渡日,齋戒篤行,善於雕刻。癸卯冬,黃檗老人命造大士及十八羅漢祖師伽藍像,巧心妙手,難可云喻。故長崎唐三寺,宇治萬福寺,實存有明末中國人雕塑之精華。如羅漢像、布袋像、關帝像、韋馱像等,皆奇拔豪快,栩栩欲活,為檗門獨具之純中國風雕像。以較江戶時期固有雕塑,實不可同日而語也。因之匠師起而仿效,若福岡之千眼寺之達磨像、關帝像,江戶本所造五百羅漢寺之本尊釋迦三尊及羅漢五百餘體等,皆模倣黃檗宗中國風之所雕塑也。



P.661

三、書畫印章——清初名僧赴日,多携帶書畫,珍藏黃檗山,故黃檗山有珍藏明清書畫美術館之稱。當時不出國門一步之文人雅士,一到此山,即可飽覽中國的名蹟,足可慰平生之渴望。由此而受啟發者亦不少。加以隱元、木菴、即非、心越、高泉、獨立等,無不善書。就中即非以草書著名,心越以篆書見稱,獨立不僅善篆刻,而於詩文、翰墨、醫術、無一不精,如志中松平信綱深服其才識學德,長崎人高天漪傳其書法,字名甚高。傳長州王履吉之書法,正鋒逼古,稱為日本近世唐式書法第一人之北鳥雪山,即曾學於獨立者,故影響日本書法者頗大。繪畫則長崎崇福寺開山超然為最優秀,渡邊石秀,釋道光(河村若芝)傳其法,開日本近世漢畫之基礎。隱元以下諸僧,其技巧則以心越長於禪門機緣圖,稱為德川時代之南宗畫開祖祇園南海,柳里恭,其目標即在學黃檗諸師的畫。

隱元好藝術,二十二歲時,曾交一名畫師方君,相偕漫遊紹興等地一年。興福寺逸然性融,本杭州仁和縣人,以佛畫人物圖著稱。故檗門內外,畫師林立。高泉贊狩野安信畫云:「毫頭三昧保真傳,淡抹濕描總自然,一旦點開雙法眼,頓成天下畫中仙」。

曾受杲堂和尚提撕者有池大雅,精究黃檗畫訣,為水墨山水圖,淡彩五百羅漢圖,稱檗林至寶。

黃檗畫風以人物畫像為中心,以禪師付心法於法門弟子時,法衣法器之外,並付以己之畫像,以表法信。臨濟曹洞之畫像,多以水墨簡素為旨,黃檗則效北宋院體刻畫之風,側重寫真,描寫工緻,雖一痘斑亦不遺。故黃檗寫真之風,遂開日本繪畫史上之新生面。

凡名書畫家多註意治印,獨立長篆刻,傳其法於長崎高天漪。唐式書家細井廣澤,亦曾就千呆高泉

P.662

等學印刻。又僧心越曾携清陳策之「韻長古篆彙選」至日本,康熙中葉盛行於日本。康熙末年赴日清僧大鵬正鯤曾著「印章篆說」,流布三島。蘭谷元定亦以工篆隸著稱。於是清代印刻術風行於日本矣。

四、醫學飲食——清初赴日之高僧,若獨立、化外、心越、澄一等,均精通醫學,就中以獨立最精。傳其術於池田正直、高天漪、北山道長等。正直為其高足,所傳者有生理病圖七種,及書六部九卷,其中以「痘科鍵」為最著名,池田氏由斯而大顯於世。化外傳其術於北山道長,心越傳其術於石原學魯,澄一傳其術於石原學魯、國立貞、今井宏濟等,促進日本醫學之發展。隱元東渡,所携新種植物頗多,今傳有「隱元豆」、「隱元蓮」、「隱元菜」(菘)、「隱元紅豆」等。黃檗禪師所用之唐式點心,胡麻豆腐、隱元豆腐、唐豆腐、黃檗饅頭等,亦多為日人所習用。日人烹飪法,亦多受其影響。萬福寺實行所謂「普茶料理」,傳布各地,亦多仿效之。

五、印刷事業——日本早有五山版見稱,元明之交,名雕板家俞良甫、陳孟榮、陳伯壽等先後東渡,日本雕板事業,因此大進。隱元承此流風,於印刷事業極為重視。其法孫鐵眼道光,於天和元年(康熙二十年),刊行六千九百五十六卷之大藏經,所謂「黃檗版大藏經」也。又注意通俗宣傳,故黃檗各寺所印摺佛,如「觀音圖」、「地藏圖」、「阿彌陀經」、「十羅剎」、「不動明王」、「北辰妙見菩薩」、「五百羅漢」、「宗祖隱元」等像極多。崇福寺所藏之「準提觀音像」,畫面題「瓊浦范道生印施」,殆為此名雕刻家所自畫自刻,檗山獅子林院印施之勸修作福念佛圖說:據山本悅心氏研究,有異版七種,可見檗門之如何重視通俗出版事業矣。



P.663

六、音樂文藝——清初東渡之心越興儔,長於弦琴,當其東來時,携來虞舜琴(見其東湖遺稿虞舜琴記)。傳其技於「人見竹洞」,杉浦琴川、小田野東川等。琴川著「東皋琴譜」五卷,於是久已中斷琴法,由心越東來,再度復興。

明末大儒朱舜水,不肯仕清,於一六五九年(順治十六年)初,與獨立同住於長崎陳明德醫師處。後德川光圀迎為賓師,開講儒學,開修史之新運。木下順菴、林風岡、山鹿素行等學者,多受其感化,迄今猶多師敬。清儒陳元斌者,携袁中郎集至日本,日人多愛讀之,形成日本性靈派的詩風,不但日本文學受其影響,即在學術上亦有長崎流之稱。是時日人多至長崎從清人學習唐音直讀。當時華語學者關島冠山即學唐音。於是日本學者多愛看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等,中國本稗史小說,影響於日本文學及民眾文藝者極大。

以上所舉清僧赴日,弘揚佛法,傳播中國文化,其對於日本各種文化之影響,實非少數儒家者流所可及,今歸納為下列六點:

一、佛教方面:禪宗早於宋代傳入日本,清初隱元等東渡,開創黃檗宗於宇治,其影響於日本國民精神生活者至鉅。

二、藝術方面:中國式之建築,書法、畫法及印刷術,由清僧傳入日本,其影響於日本文化藝術者至鉅。

三、醫術方面:中國醫學及草藥,亦由清僧傳至日本,促進日本醫學之發展。



P.664

京都近郊,宗治黃檗山萬福寺,係明末東渡隱元禪師之創建,占地四萬餘坪,其建築純為中國式,僧寺制度,及僧侶誦經唱頌,亦全為唐音,所藏我國圖書及名家書畫,藝品極多,故日人有「小中國之稱」。我國於日本近代文化影響最深者,一為朱舜水,一為隱元禪師,前為儒家,後為佛家,真是各有千秋。



P.665

四、音樂方面:中國之古琴法,由清僧心越興儔傳入日本,使日本久已中斷之古琴法,得以復興。

五、文史方面:明人朱舜水東渡,盛講儒學,開日本修史之新運,及陳元贇携袁中郎集至日,啟發日本性靈派之詩風。

六、生活方面:清僧至日,不改華風,中國式烹調法傳至日本,其對人生活飲食影響頗大。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後,中國文化於日本的影響力雖逐漸降低,然佛教於日本精神生活方面,仍有其深厚潛在的力量,反觀國人對日本文化,却發生一百八十度轉變。從紀元前三世紀起,日本人開始仰慕中國文化,大化革新,盡量吸收隋唐高度文化。至明治維新,日人接受歐美物質文明,一戰勝我,再戰勝俄,一躍為東方強國。國人受此刺激,開始羡慕日本文化,加之中國在政治、軍事、外交迭遭失敗,有識之士,多思欲效法日本變法維新,趨於富強之途。康有為、梁啟超等倡變法,戊戌變法各省創辦學校,赴日習師範教育者尤多。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考試出洋留學生,赴日留學者增至數萬人。因此,西方文化,亦多由日本間接傳入我國。

我國佛教,清末民初,由於政局混亂,逐漸衰落,因受變法維新之誘惑,先知先覺者亦思欲效法日本創辦僧教育,培植弘化人才。揚州之僧文希,南京之楊仁山居士,先後興辦僧教育,是當時佛教之盛舉。民國肇興,太虛大師倡導改革佛教,頓呈中興之望,而先後赴日深造之僧侶,顯蔭、持松倡之於先,墨禪、談玄繼之於後。就中顯蔭、持松專學東密,二人天資甚高,於學有成,不幸顯蔭短命,持松隱退,對中國佛教均無顯著之貢獻。降至今日前往東瀛者,雖不乏人,但少異才,何況又不及明末清初東渡僧侶之多矣!



P.666

作者與黃檗萬福寺方丈森木三鎧館合影

cwdc02p666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作者於一九六九年,訪問日本時,曾在京都訪問大谷大學,承佐佐木現順教授引導參觀該校圖書館所藏梵、藏、巴利文版各種經典,據佐佐氏說,在日本要以該校所藏各種語文(如漢、滿、蒙、藏等)佛典最為豐富。又至奈良各寺及正倉院參觀訪問。並訪問黃檗山萬福寺,該寺係明未隱元禪寺創建,寺宇莊嚴,承該寺方丈接待,款以清榮,引導參觀各殿宇及圖書館,所藏高泉即兆等著作遺墨,承贈「黃檗遺墨帖」,有關黃檗歷代祖師遺墨,均列於其中,實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極珍貴的史蹟,最後並與作者合影留念。

註一:宋越倫者、「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五三頁。

註二:梁容若著:「隱元隆琦與日本文化」,載「中國文化東漸研究」七九頁。

註三:木宮泰彥著:「日華文化交流史」。

註四:梁氏著:「中國文化東漸研究」八一頁。

註五:梁氏著:「中國文化東漸研究」八一頁。

註六:梁氏著:「明季兩戴竺事蹟考」。

註六:梁氏著:「朱舜水與日本文化」。

註七:王輯五著:「中國日本交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