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明代中日佛教之交通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第一節 明室與征西府之交涉

元世祖以來,因連年戰爭,所費者多,不得不加重課稅,濫發交鈔,人民怨聲載道,不堪其苦。至順宗時期,洪水、飢饉、地震,天災地變,相繼而來。於是被元朝壓迫的漢人,到處騷亂,群雄蜂起,其中,以郭子興部下朱元璋為最著名。其勢力日漸強大,終於削平群雄,統一天下,一三六八年正月於金陵即位,國號明,是為明太祖,正為日本正平廿三年也。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派遣日本、安南、占城、高麗等四國使者,曉諭日本等國。這時日本九州征西府將軍良懷親王,雖張大其勢,然赴日使者,因未聞親王之名,亦未得親王許可而來。同時,明朝致日國書:「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爾未聞,故茲昭示」(註一),這是上國對蕃屬的態度。因此,良懷親王對明朝國書斷然拒絕。當時明朝,亦因山東沿岸,倭寇侵掠;苦於剿撫。於是洪武二年(一三六九)三月太祖遣行人楊載「詔諭其國,且詰以入寇之故,謂宜朝則來廷,不則修兵自固,倘必為寇盜,即命將徂征耳,王其圖之」(註二)。明朝態度強硬,示以威嚇,那知,親王竟以蠻橫態度斬明使五人,楊載、吳文華二人拘留三月,始釋放還國。

明朝經多次遣使未收若何效果,而倭寇侵掠益甚,自山東南下,掠劫明、臺、溫諸州,遠及福建。

P.576

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遣萊州府同知趙秩使日本,責倭寇事。「泛海至析木崖入其境,守關者拒弗納,秩以書抵良懷,良懷延秩入,諭以中國威德,而詔書有責其不臣語」。其態度固屬莊嚴,而措詞亦復正大。並將我國歷年所捕獲日本海賊,僧侶十五人送還,良懷親王對趙秩之答詞,更為傲慢。並敘述蒙古人東征日本經過,他說:

「吾國雖處扶桑東,未嘗不慕中國,惟蒙古與我等吏,乃欲臣妾我,我先王不服,乃使其臣趙姓者訹,我以好語,語未既,水軍十萬列海岸矣,以天之炙雷霆,波濤一時軍盡覆。今新天子帝中夏,天使亦趙姓,豈蒙古裔耶,亦將訹。我以好語而襲我也,目左右將兵之」。時趙秩泰然措之,並嚴詞正色道:「我大明天子,神聖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後,能兵兵我」(註四)

良懷親王究屬軍人,不諳國際禮貌,終以理屈詞窮,而趙秩使者之銳智,莊嚴正大,更足感人,遂使良懷親王轉而優禮相待。由於征西府對明朝國事,當時亦未十分明瞭,故遣僧祖來使明。明史日本人傳載:「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十月至金陵,奉表稱臣,貢馬及方物,且送還明之二郡被掠人口七十餘,太祖善之,宴賷其使者」,是為日本第一次入貢於明。

當時明朝以如何防止倭寇,乃為重要的問題。於是明太祖急欲明悉日本國情,這時日本留學僧椿庭海壽,正於金陵天界寺掛錫,太祖特召見於奉天殿,垂問日本國情,始悉日本國內南北朝對立,於是不僅要與征西府交涉,並要與京都持明天皇(北朝天皇)謀交通。當日本僧祖來回國時,因日本信奉佛教,為迎合日人信仰,乃命僧祖闡、克勤等八人送使者還國,並賜良懷大統曆及文綺紗羅(註五)。太祖召見

P.577

祖闡、克勤二僧日:「朕三度遣使赴日本,都未至北朝,今關西使者來(征西府使者祖來),非朕之本意,並欲謀通持明天皇(北朝),因為關禁,若非僧侶,不易入其境。因此,遣汝二人赴日,朕聞悉彼邦,君臣信佛敬僧。汝等見持明天皇,告以嚴禁倭寇,兩國通商。循照唐末前例,修好兩國邦交。至日本言語不通,當另遣在明留學僧椿庭海壽及杭州中天藏主權中巽二人為通事(註六)。」於是祖闡一行於洪武六年(一三七三)五月二十五日發明州,(元時為慶州,後改寧波)。經五日抵肥前五島,再五日至博多。當時日本九州本為武家防守,這年適良懷親王,由博多移至肥後菊池;同時,他們都為僧侶,又有日僧為通事,故未為征西府所阻。六月廿九日於洛上入嵯峨向陽院,八月二十九辭出。滯留京都凡二月,是為足利幕府與明朝交涉之始。但其交涉內容如何,雖無從獲悉,然由於二僧學術修養卓越,克勤長詩文(註七),故滯留時間與五山僧侶往來,或為刪改詩文,或為詩軸作序,及閱義堂周信詩文,脫口贊揚,此見於空華日工集。二僧歸國途次,至征西府頒大統曆及文綺紗羅,良懷親王,獲悉二僧秘至北朝,甚惡,遂拘留二僧,洪武七年(一三七四)五月,始釋放歸金陵。這是我國高僧擔任外交大使為謀通兩國邦交珍貴之吏蹟。明史日本傳,這年(一三七四),日本國內發生爭立內亂,當時有「某大臣」(奉良懷親王菊池武政)遣僧聞溪宜使明,又有「別島守臣氏久」(大陽守護島津氏久),遣僧來貢,太祖因其未奉日本國王命,「越分私貢」,却而不見。

洪武九年(日本天援二年,西紀一三七六),良懷親王遣僧廷用文珪赴明,但其目的不明,或因面臨明朝嚴禁倭寇,強硬態度,期以緩和。文珪於四月至金陵,獻書及方物表示謝罪。太祖惡其表詞,缺

P.578

少誠意,降詔戒諭,宴賚使者。文珪使者,為洛北寶福寺中興,建經藏,後獲光嚴院,勅賜轉法輪藏禪寺額,入明請得翰林學士宋景濂撰寺記,刻石。

據明史日本傳記載,洪武十二年(日本天授五年一三七九)日本來貢,無表文,太祖却之。十三年又來貢,亦無表文。但持其征使將軍源義滿奉丞相書,書辭又倨,乃却其貢,遣使齎詔譙讓。十四年後來貢,帝再却之。命禮官移書責其王,並責其征使將軍,示以欲征之意。當時禮官移書責良懷親王,是如何處詞,雖無從獲悉,但良懷親王答書,則見於明史日本傳:他說: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主,豈夷狄而無君,幹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里,猶有不安之心,常起滅絕之意。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臣聞天朝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國。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

這篇慷慨陳詞的答書,明太祖閱覽此書,雖極憤怒,鑑於蒙古人東徵之前轍(註八),終未加兵日本。自此以後,日本赴明使者,逐漸增多。

一三八二年,日本廷用文珪再度赴明,一三八四年,如瑤再使明。如瑤使明入貢,牽涉胡惟庸事件,當次詳述。一三八六年日本使者,太祖却之;一三八七,胡惟庸事件暴露。



P.579

有關胡惟庸案,諸書傳說不一,明史日本傳載:當時明朝右丞相胡惟庸,密謀纂奪,願藉日本為助,乃厚結寧波指揮林賢,佯奏賢罪,謫居日本。令交通日本君臣,不久又奏復其職。遣使召之,密致書於日本國王借兵助己。賢返國,日本國王遣如瑤率兵卒四百餘人;詐稱入貢,獻巨燭,藏火藥九劍於其中,但如瑤來時,胡惟庸既敗,其計不行。帝當時未知其詐,經過數年,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始知前情。太祖乃族賢而怒日本,遂決意絕交,「志以嚴防海盜,後太祖著祖訓,列不從國之十五,日本與焉」。自是朝貢不至,而海上之患亦漸告息。

要之,明初之中日交通,是以征西府為對象。元中二年祖闡、克勤等至上洛,可說為異例。明史所載:「日本來貢」,亦非全與足利幕府有關,明史日本傳,雖有弘和元年義滿奉贈明丞相書,但在日本國史上未有上項記錄。日人認為應永八年(一四○一)義滿遣祖阿赴明以前,中日未有正式交通史蹟。

註一:皇明資治通紀二。

註二:明史日本傳。

註三:修史為徵一大明皇帝書。

註四:明史日本傳。

註五:明史日本傳。

註六:善鄰國寶記,明史日本傳。

註七:空華日工集,應安六年八月卅日條。

註八:明史日本傳。



P.580

第二節 明室與足利義滿之交涉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明惠帝建文三年(日本應永八年,西紀一四○一)日本筑紫商人肥富某從明朝歸國,向將軍義滿建議,兩國建交較有益。義滿遂採納其建議,隨遣肥富祖阿為使節赴明。肥富是如何說動義滿,雖不得而知,但他在時朝目覩各地蕃屬以進貢名義與明朝建立國交,多占利益,以此奉告。當義滿完成南北朝統一大業,幕府為建設新政,正感財源不足,故納其建議,後至義持拒絕與明通往凡十五年(註一)。足利義滿,為足利幕府之隆盛時代,因義滿欲與明室通好貿易,故對明廷當甚敬服。請觀其上明廷國書云:

日本國准三后某(義滿)上書大明皇帝陛下(註二),日本開闢以來,無不通聘問於上邦,某秉國鈞,海內無虞,特遵往古之規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下略)。

據康富記,此國書為應永八年五月十三日,菅相公秀長起草。前宮內卿行俊清書,殆為義滿遣使奏上朝廷,國書體裁並無屬國地方。後人評屬義滿私人遣使,則大異其趣。但此國書中有「某事秉國鈞,海內無虞,特遵往古之規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對此文字,應特別注意,足利幕府從未遣使赴明,今南北朝統一始達成,從何說起「遵往古之規法通好」。並且如肥富為一商人及祖阿為使節,甚不稱職。祖阿吉田家日次記,應永九年八月三日條,為「遁世者素阿彌」,因此義滿近傳之佞坊,本來素阿彌,名祖阿。東福寺岐陽方秀之不二遺稿「與天倫和上書」中,方秀名祖阿,如次述歧山之學說,及明僧天倫。

翌應永九年(一四○二)祖阿等歸國時(註三),明惠帝遣禪僧道彝天倫和教僧一庵一如東渡,此倣

P.581

太祖遣禪僧仲猷祖闡,和教僧無逸克勤之先例。一行於同年八月抵兵庫(註四)。義滿為閱覽明舶下兵庫,並清掃路道。警衛保護,延至京都,館法住寺。九月廿五日北山殿舉行接見式,儀仗頗盛。這時惠帝所贈國書如次:

(上略)朕自嗣大位(註五),四夷君長,朝獻者以十百計,苟非戾於大義,皆思以禮撫柔之,茲爾日本國王源道義(義滿),心存王室,懷愛君之誠,踰越波濤,遣使來朝,歸浦流入,貢寶刀駿馬甲冑紙硯,副以良金,朕甚嘉焉。日本素稱詩書國,常在朕心,第軍國事殷,未暇存問,今王能慕禮義,且欲為國敵愾,非篤於君臣之道,疇克臻茲,今遣使者道彝一如,班示大統曆,俾奉正朔,賜錦綺二十四匹,至可領也(下略)。

惠帝指義滿曰:「爾日本國王源道義」以及「班示大統曆,俾奉正朔」之字眼,日人誤認日本為屬國,義滿等受此國書,實為日本外交史上最大之污點,後世對其頗多批評。

明使天倫、一如二僧滯留京都凡六個月,在此時間常與五山僧徒往來,其事蹟見不二遺稿及臥雲日件錄。明使於應永十年(一四○三)二月十九日發京都向兵庫,三月三日乘船歸國。這時義滿又遣明使以天龍寺堅中圭密為正使,楚雲、明空二僧及通事徐本元。這時明朝發生內訌,即惠帝叔父燕王朱棣舉兵迫金陵,惠帝出奔,燕王即帝位,是為成祖(永樂皇帝)。義滿所上國書云:

日本國王臣源表(註六)。臣聞太陽升天,無幽不燭,時雨霑地無物不滋,矧大聖人明,並曜英,恩均天澤,萬方嚮化,四海歸仁,欽惟大明皇帝陛下,紹堯聖神,邁湯智勇,戡定弊亂,甚於建瓶,整頓

P.582

乾坤,易於返掌,啟中興之洪業,當太平之昌期,雖垂旒深居北闕之尊,而皇威遠暢東濱之外,是以謹使僧圭密梵雲、明空,通事徐本元,仰觀清光,伏獻方物(下略)。

此書見善鄰國寶記,雖說圭密所作,要依吉田家日次記應永十年二月十九日條,則為絕海中津章草擬,中津嘗入明,謁明太祖,奉熊野古祠詩。其為一叡感僧徒,其詩集蕉堅稿跋,又為成祖親信僧道衍所撰,故其崇拜明朝觀念甚強,故草擬此種國書,義滿雖看過此書不能說無傷國體。善鄰國寶記著者瑞溪周鳳嘗論評云:

彼國以吾國將相為主,蓋推尊之義,不必厭之,今表中自稱王,則此用彼國之封也。無乃不可乎?又用臣字非也,不得已則日本國之下,如常當官位,其下氏與諱之間書朝臣二字可乎?蓋此方公卿恒例,則臣字屬於吾皇而已,可以避臣於外國之嫌也。

圭密等一行於是年十月抵達。這比成祖遣使先到,明使日本傳云:成祖即位,遣使以登詔諭極其國;永樂元年(日本應永十年,一四○三),又遣左通政趙居任行人張洪偕僧道成將行,但其貢使已達。

由於日本使節先到,成祖大悅,禮遇甚厚,並遣居任等送日本使節還。明使一行於永樂二年,日本應永十一年(一四○四),分乘五艘船出發,五月三日其中三艘先入兵庫港,這時義滿為閱覽明舶,特下兵庫。同月十二日明使入洛,一行七、八十人,明使至日所齎國書云:「咨爾日本國王源道義(足利滿義),知天之道,達理之義,朕登大寶,即來朝貢,歸嚮之速,有足褒善,用錫印章。世守爾服,眷茲海甸」。



P.583

上文所謂「用錫印章」明史日本傳則謂「賷道義冠服,龜鈕金章」,顯有距離。是年將軍義滿遣使明室等送明使回國,並賀成祖冊立皇子,次年返國時,成祖亦遣使送之。

明日於永樂二年(一四○四)簽訂勘合貿易條約起,至永樂十七年(一四一九年)義持與明斷絕交通,凡十五年勘合貿易船達六次,皆依永樂條約。自宣德七年(一四三二年),兩國恢復交通始,直至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之最後一次遣明使止。百十五年,勘合貿易船往來達十一次,皆依宣德條約。每十年一貢,人不過二百,船限二隻,不得携帶軍器,違者以寇論。

明代對日貿易港,概以寧波為專通日本之港,故日船赴明,必先至寧波登岸。日本則分中國路,南海路二線,中國路則以兵庫、博多、值嘉島;南海路則以堺、坊津。

註一:善鄰國寶記。

註二:同上。

註三:和漢合符下。

註四:吉田家日次記應永九年九月廿八日。

註五:善鄰國寶記。

註六:同上。



P.584

第三節 入明日僧之傳略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入明僧侶,人數甚多,以其類別,可分為二類:一為負有政府使命而擔當正副使者,此為永樂勘合貿易條約締結以後來華者;一為研究佛法或實際考察明代社會情形而自動入明者,此為永樂勘合貿易條約締結以前來華者。翰林葫盧集之送貞友竹游大明國序云:「中華初無勘合之信,往來者各從其志;永樂之後,以勘合為符信,不捧表文不持勘合者,禁而不入,得一入者,其留僅歷一年。」又善鄰國寶記中,亦云:

自古兩國商舶,來者往者相望於海上,故為佛氏者,大則唱化道之師,小則遊方求法之士,各遂其志,元朝絕信之際當爾,況其餘乎?有勘合以來,使船之外,決無往來,可恨哉。

於此可知永樂時中日勘合貿易條約的締訂,實為限制日僧自由出入於明地者。自此以後,日僧入明,大都改充入明正使或副使,在勘合貿易前後往來者,自不受勘合締約之限定。即如洪武中之祖來、延用文珪之流,乃在永樂勘合貿易以前,以僧侶身份受政府命而充使臣者也。又如竹居清事之贈九淵禪師遊大明國序所載之記事,乃永樂勘合貿易之後,以僧侶身份隱匿於名土官中,以達到其來華之目的,唯此者實稀有之例耳。

通觀明代三百年間,日僧入明者不下百餘人,今為便於閱讀起見,列表於次:

入明日僧一覽表 ○印者為遣明正使,副使,居座,土官或為其從僧。 ◎印者為歿於明或生死不明者。



P.585



P.586



P.587



P.588



P.589



P.590



P.591



P.592



P.593



P.594



P.595



P.596



P.597

人名中國年代日本年號回國年代在明年數簡略典據
絕海中津

(佛智廣照淨

印詡聖國師)
明、洪武元年

一三六八
正平二三天授四十一夢窓疎石之弟子,與汝霖良佐入明,參中天竺季潭,道場清遠,靈隱良用,天童了道等諸老,嘗謁明太祖,賦日本熊野古祠之詞。回國後住甲斐惠林寺,開阿波寶冠寺,後應義滿招住京都之等持、相國等寺,長於詩文,遺稿有蕉堅稿,對於中國文化之移入,均與有力焉。絕海中津語錄,同年譜,鴉臭集,懶室漫稿,臥雲日件錄,不二遺稿,空華集,碧山日錄,翰林葫盧集,本朝高僧傳等。
汝霖良佐同上同上同上十一春屋妙葩之法嗣,與絕海中津入明,於蘇州承天寺掌箋翰,於鐘山與五山諸老點校大藏經。文章秀麗,翰林學士宋景濂賞讚其文稿,親書跋文,與絕海中津同謁明太祖,問熊野古祠事,回國後往住播磨法雲寺,義滿於城西開寶憧寺,春屋妙葩為開山,良佐為住持。對於中國文化之移入均與有力焉。絕海中津年譜,空華集,蕉堅稿,跋日本僧汝霖良佐文稿後,楚石梵琦語錄,常光國師語錄,本朝高僧傳,延寶傳燈錄。
如心中恕同上同上古劍妙快之弟子、絕海,汝霖隨從入明,參季潭了堂等,絕海等歸國後,獨留明,在明中以詩僧著名,有詩集碧雲稿。碧雲稿,臥雲日件錄,延寶傳燈錄。
怡雲同上由明歸國,久居筑紫,春屋妙葩遣使促其歸洛云。臥雲日件錄。
靈南建德元為明所捕,明使楊載赴日時遣歸征西府。修史為徵大明皇帝書
陽谷建德元同上同上
伯英德俊同上正平二三天授二?與法弟大祥年登入明,參天童山了堂。歸國,於天授二年於鎌倉報恩寺謁義堂周信。明人賞揚義堂詩稿,歷住圓覺,建長,南禪等寺。了堂惟一禪師語錄,了幻集,空華集,本朝高僧傳,延寶傳燈錄等。
大年祥登同上同上同上同上與法兄伯英德俊入明,參了堂等諸志,國歸歷住建長,南禪等等。同上
曇聰洪武二

一三六九
正平末?肥後正觀寺大方元恢之徒,正平二十一年大方寂後,持其頂相入明,請天寧楚石琦題贊本朝高僧傳,延寶傳燈錄。
祖來洪武四

一三七一
建德二?為征西將軍宮懷良親王使者入明,抵金陵謁太祖,獻馬及方物。明史日本傳。
權中中巽同上同上文中二大統青山之嗣,入明為杭州中天竺之藏主,明使仲猷祖闡,無逸克勤東渡時,任通事歸國。臥雲日件錄,了幻集,空華日工集,善鄰國寶記。
大道得志洪武五

一三七二
文中頃  文中二年椿庭海壽由明歸國說大道志居南京天界寺云:海絕蕉堅稿有「鄉友志大道金陵臥病」之詩。病歿杭州。空華日工集,蕉堅稿。
聞溪宣洪武六

一三七三
文中二天授元為征西府使者赴明,中書省上書,獻馬及方物,歸國時靈隱寺之前住玄理託聞溪贈詩二首予日本法友中巖圓月。東海一漚集,明史日本傳。
無聞聰同上同上文中三淨智寺之僧,入明參楚石琦,逆川順,仲銘新等。歸國謁義堂周信。楚石琦見義堂所作詩章,歎稱,不意日本國有此郎兒?空華集,義堂贈無聞詩甚多。空華集、空華日工集。
仲明察洪武四

一三七一
文中頃?但馬大明寺月庵宗光之弟子,入明於天竺寺季潭,得仲明字,義堂周信亦有書仲明說。空華集,雲壑猿吟。
子建淨業同上文中頃  中巖圓月之法嗣,寂於明,空華集有和子建淨業韻詩甚多。空華集。
(侍者)同上文中頃?春屋妙葩語錄有「示圭侍者南遊」詩。智覺普明國師語錄。
鐵心梵利同上文中頃春屋妙葩之弟子,入明時,師贈其偈。同上
梵超同上文中頃春屋妙葩之弟子,春屋語錄有「示小師梵超禪人南遊」一偈。同上
(侍者)同上文中頃春屋妙葩語錄有「送珠侍者南遊」一偈。同上
岳雲登同上文中頃夢窓疎石之弟子,入明歸來住臨川寺,有集名「無心」。輸林葫盧集。
廷用文珪

(德光普照禪師)
第一回,洪武九年

一三七六
天授二南禪大林法育之法嗣,為征西府使者入明,請翰林學士宋景濂作洛北轉法輪禪寺記,並刻石。明史日本傳,圖書編,蔭涼軒目錄,延寶傳燈錄等。
第二回洪武十五

一三八二
弘和二為征西府使者再入明。
久庵僧可同上天授三入明參諸老,歸國謁義堂周信,歷住建長、圓覺。空華日工集,延寶傳燈錄,五山記考異。
如瑤第一次洪武十四

一三八一
弘和元為征西府使者入明圖書編,籌海書圖編,明使日本傳。
第二次洪武十七

一三八四
元中元為征西府使者再度入明,為胡惟庸事件。
志滿洪武十五

一三八二
弘和二入明中,於諸方募緣,弘和三年重修涼州大雲寺。增修大雲寺碑記。
鄂隱慧奯

(佛慧正續國師)
洪武十九

一三八六
元中三絕海中津之弟子,善楷書,富辭藻,入明歷參諸名宿,歸國時,承天之仲銘克新有送行偈。歸國後,逸居士佐吸江庵,應細川賴之招住阿波寶冠寺,次住相國,天龍等寺。南遊稿,佛惠正續國師鄂隱和尚行實,延寶傳燈錄。
靈旵洪武二十五

一三九二
元中末天龍寺獨芳清曇之徒,元中七年清曇圓寂,持其肖相入明,請得天界之季潭相贊而歸。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
龍岩洪武二十七

一三九四
應永初南禪寺惟忠通恕之雲壑猿吟有「送龍岩上人南遊」詩。雲壑猿吟。
李芳覺曇洪武二十七

一三九四
應永初應永九岐陽方秀之弟子,入明,尊為「曇菩薩」應永九年,明僧天倫,一如等東來時,東福寺雲章,覺曇介紹謁明僧,愚中周及之草餘集,有送覺曇入明詩。竹居清事,雲章和尚行狀,草餘集,延寶傳燈錄。
亮哲同上  享德二年,遣明使允澎之一行,抵北京遊法花寺時,遇見一老僧,他說我是日本亮哲,亮哲入明年代不明,該為應永頃,後歿於明地。允澎入唐記。
仲芳中正建文三

一四○一
應永八曇仲道芳之弟子,相國寺普廣院之僧,隨遣明使入明,善楷書,奉成祖勅書永樂通寶之新錢。補庵京華集,臥雲日件錄,翰林葫盧集。
堅中圭密第一回永樂一

一四○三
應永十應永十一天龍寺之僧,為遣明正使入明,偕明使趙居任等回國,請得上天竺前住如蘭,明庵榮西之銘而歸。善鄰國寶記,相國寺文書,五山傳。
第二回永樂四

一四○六
應永十三應永十四為遣明正使再入明。
第三回

一四○八
應永十五應永十八為遣明正使三度入明,偕明使周全渝而歸,為南禪寺第七十五世。
祥庵梵雲永樂一

一四○三
應永十應永十一隨堅中圭密入明,歷住天龍,建仁等寺。善鄰國寶記。
明空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等聞同上同上同上隨堅中圭密入明,持絕海中津語錄請淨慈之道聯作序文而歸。絕海中津語錄序。
明室梵亮永樂二

一四○四
應永十一應永十二為遣明正使,歸國時得夢窓疎石國師塔銘而歸,為建仁寺第七十四世。空華集,空華日工集。
芳適同上同上同上春屋妙葩弟子,為獲師之語錄跋文而入明。智覺普明國師語錄。
中立永樂四

一四○六
應永十三應永十四為遣明副使,隨正使堅中圭密入明。相國寺文書。
雲峰永樂九

一四一一
應永中?為久遊歷江南地方之僧。雲壑猿吟。
龍江道淵宣德八

一四五三
永亨五永亨六明寧波府人,三十歲時東渡,嗣博多聖福寺宏書記法,住長門安國寺,博多聖福寺,為遣明正使入明,宣德授以僧錄司右覺儀之職,歸住天龍寺。善鄰國寶記,異國使僧小錄。
(書記)同上同上同上為遺明使入明。滿濟准后日記。
恕中中誓宣德九

一四三四
永亨六永亨八天龍寺物先周格法嗣,為遣明正使入明,歷住相國,天龍。善鄰國寶記,蔭軒日錄,五山傳。
永頊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使入明。滿濟准后日記。
湖海中珊同上同上亨德元十九曹洞宗南英謙宗之法嗣,入明掛錫天童山,在明及十九年歸國住越後慈光寺。延寶傳燈錄。
翱之惠鳳同上同上岐陽方秀之弟子,隨遣明使恕中中誓入明,遊歷江南禪剎而歸。長詩文,有竹居清事並西遊集,義政行德政,著德政論一篇,享長壽至百十餘歲。竹居清事,西遊集,翰林葫盧集,延寶傳燈錄。
東洋允澎景泰四

一四五三
亨德二  天龍寺僧,為遣明正使入明歿,於歸途杭州。允澎入唐記。
如三芳貞同上同上亨德三天龍寺僧,為遣明總司入明。同上
cwdc0259101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同上亨德二同上為遺明總司入明。同上
清海同上同上同上建仁寺僧,為遣明居座入明。同上
妙增第一回

同上
同上天龍寺僧,為遣明居座入明。同上
第二回成化四

一四六八
應仁二文明元為遣明居座再入明。允澎入唐記,戊子入明記。
九淵龍賝景泰四

一四五三
亨德二亨德三隨遣明使入明,歸國,贈瑞溪周鳳勸忍百箴孝經二冊,長於詩,著九淵詩稿,在明中詩多收其中。竹居清事,九淵詩稿,臥雲日件錄。碧山日錄。
志林伸同上同上同上使隨遣明入明村庵小稿
允邵同上同上同上隨遣明使入明允澎入唐記
光幢同上同上同上隨遣明使入明。同上
天與清啟第一回

同上
同上同上隨遣使入明,輸入書籍甚多,贈瑞溪周鳳清江貝先生文集三冊。允澎入唐記,戊子入明記,蔭涼軒日錄,碧山日錄,延寶傳燈錄。
第二回成化四

一四六八
應仁二文明元為遣明正使入明。
文明東曦景泰四

一四五三
亨德二亨德三東福寺僧,依其師信中以篤之遺囑,携其詩集,為質詢明代文儒名緇隨遣明使入明。竹居清事。
蘭隱馨同上同上同上隨遣明使入明,携東福寺翱之惠鳳詩文集竹居清事,請求前監察禦史張式之跋文。竹居清事翰林葫蘆集。
咲雲瑞訴同上同上同上等持寺僧,隨遣明使入明,後住南禪寺。允澎入唐記,臥雲日件錄。
肅元壽嚴第一回

同上
同上同上隨明使入明允澎入唐記,補庵京華別集,翰林葫盧集。
第二回成化四

一四七六
應仁二文明元隨遣明使入明。
第三回成化十二

一四七六
文明八文明十隨遣明使入明。
第四回成化十九

一四八三
文明十五文明十七為遣明使居座,後住天龍寺。
東林如春景泰四

一四五三
亨德二亨德三隨遺明使入明。允澎入唐記。
南叟龍朔同上同上同上隨遣明使入明。同上
紹本成化四

一四六八
應仁二文明元為遣明使居座。戊子入明記,蔭涼軒日錄
眷洋同上同上同上同上戊子明記
通懌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提點永抉同上同上同上香積寺僧,歎寺宇荒廢,為得修理料,為遣明居座入明。戊子入明記,竹居清事。
全杲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土官入明。戊子入明記。
性春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土官入明,文明六年為朝鮮使。戊子入明記。
桂庵玄樹成化四年

一四六八
應仁二文明六長門永福寺僧,為遣明土官入明,其留明六年,遊蘇杭間,就鉅儒學子學,歸國後,為避亂,遊豐筑肥,次抵薩摩,開桂樹院講宋學,於鎮西盡心致力文運興隆。後歷住東福、建仁、南禪諸寺。戊子入明記,鳥陲集,桂庵禪師碑銘,漢學起源,延寶傳燈錄。
雪舟等楊同上同上文明元隨遣明使入明。就長有聲,李在傳設色破墨法。明帝見其畫贊為奇寶,命天童山第一座,又奉南書姚公囑,描禮部院壁畫,歸國,住周防雲谷寺,後住岩見大喜庵。雪舟破墨山水自贊,竹居清事,梅花無盡藏。天開圖畫記。
(藏主)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幕府船千貫文之客人眾入明。戊子入明記。
(侍者)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良心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良意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藏主)同上同上同上相國寺僧,為遣明幕府船五百貫文之客人眾入明。同上
(都寺)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集安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集因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溫中宗純同上同上入明參究,後來後歷住建仁、南禪,與前述純藏主為同一人。延寶傳燈錄。
竺芳妙茂成化十二

一四七六
文明八文明十為遣明正使入明,後住天龍寺。蔭涼軒日錄,補庵京華集,續善鄰國寶記
玉英慶瑜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副使入明。蔭涼軒日錄,補庵京華集。
子璞周瑋成化十九

一四八三
文明十五  鹿宛院之僧,為遣明正使入明,文明十七年歿於寧波。鹿苑日錄,蔭涼軒日錄,補庵京華別集。
圭圃周璋同上同上文明十七子璞周瑋之弟子,頗為好學之土,隨師入明。補京華別集,
希宗友派同上同上同上相國寺僧,隨了璞入明,入明時,携其師瑞溪周鳳塔銘及其語錄外集請求序跋。翰林葫蘆集補,京華集,蔭涼軒日錄,興宗明教禪師行狀。
東歸光松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居座入明,携了庵桂悟語錄,請明人黃隆序跋,後住東福寺。了庵桂悟錄,延寶傳燈錄,鹿苑日錄,蔭涼軒日錄。
首龍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居座入明。蔭涼軒日錄。
金溪梵釋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居座入明,善詩文,歷住相國,南禪,又任僧錄。鹿苑日錄,翰林葫蘆集。
全融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居座入明。蔭涼軒日錄。
一初統同上同上同上相國寺桃園瑞仙之弟子,隨遣明使入明。補庵京華別集、蔭涼軒日錄。
心月梵初成化十九

一四八三
文明十五文明十七相國寺僧,隨遣明使入明,長亭二年任遣明副使,未能赴往。同上
歡甫喜同上同上同上隨遣明使入明。同上
堯夫壽蓂弘治六

一四四三
明應二明應五一○鹿苑院僧,為明遣正使入明。同上
古川勤同上同上同上 建仁寺僧,隨遣明使入明。翰林葫蘆集。
文成鶩同上同上同上南禪寺僧,隨遣明使入明。同上
育英同上明應二?明應五?四?明應二年隨遣使入明。同上
了庵桂悟

(佛日禪師)
正德六

一五一一
永正八永正十東福寺僧,永正八年以八十三歲為遣明正使。抵明,武宗慕其德風。命住育王山廣利寺,賜金襴袈裟。當其歸國,王陽明等明代鉅儒,各各贈詩作為賤行。入明前大慈院內,建堆雲軒,為其隱棲。因此名推雲和尚。歸國後住南禪寺。續善鄰國寶記,壬申入明記,蔭涼軒日錄,異國出契,本朝高僧傳,延寶傳燈錄
光堯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副使入明。續善鄰國寶記,壬申入明記。
光悅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居座入明。異國出契。
玄衛同上同上同上了庵桂悟之弟子,為遣明居座入明。同上
省佐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居座入明。異國出契。
宗設謙道第一回

同上
同上同上為遣明居座入明。異國出契,策彥入唐記,續善鄰國寶記,南聘記考,明史日本傳。
第二回嘉靖二

一五二三
大永三大永三為遣明正使、乘大內船入明。至寧波細川船之瑞佐與宋素卿等相爭,殺官人,劫掠附近而歸。
永賢永正六一五——永正八永正十為遣居座入明。異國出契。
宗棟同上同上同上為遣明土官入明。同上
勝康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安範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友竹貞同上同上同上隨遣明使入明,與相國寺景徐周麟交深,善詩文。景徐有「送友竹貞遊大明國序」。翰林葫蘆集。
桂岫久同上同上同上隨遣明使入明,建仁寺僧景徐周麟有送行偈同上
鳳岡陽同上同上同上了庵桂悟之弟子,因師寵愛入明在明中常為了庵隨侍。同上
月渚永乘嘉靖二

一五二三
大永三大永三 為遣明副使,與宗設同入明,就桂庵玄樹,學宋學。其門下目為秀才,住日向安國寺,後住建仁寺。南聘紀考,豐州島津文書。
○◎鸞岡瑞佐同上大永三  相國寺僧,為細川船總司入明,大內船之宗設等爭鬪,於寧波大亂中戰歿。南聘紀考,明史日本傳,續善鄰國寶記。
湖心碩鼎嘉靖十八

一五三九
天文八天文十博多聖福寺僧,為遣明正使入明。策彥入唐記,明史日本傳,幻住九世一華碩田大禪師行實之狀。
策彥周良第一回

同上
同上同上同上天龍寺從,為明副使入明妙智院文書,策彥入唐記。
第二回嘉靖二六

一五四七
天文十六天文十六為遣明正使,再入明。明世宗特賜唱和詩,歸國後奈良天皇賜遠行慰勞,優賞備至,信長聞其德望,招至安土城,尋問異國風物,政治。
釣雲同上同上同上 為遣明副使入明。策彥入唐記
嘉靖三十六

一五五七
弘治三為豐後之大友義鎮,周防之大內義長之使者入明。明史日本傳
清授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P.598

第四節 入明日僧之目的及其遊歷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入明日僧,大體上可分為二類;第一類屬於永樂勘合貿易條約締結以前,三五成群乘商舶入明之求法僧,其目的與入元僧同為研究禪法,以領受中國叢林生活,及中國風趣。其所作詩文,並無遜於明人。但在表面上都為求學禪法而入明,他們在明時間較長,其努力於文學及其它各種文化之移植,最為盡力,已知前述。就中以正平二十三年(一三六八)入明之絕海中津,汝霖良佐最為著名。中津長於詩,在明與竹庵渭,浦庵緩等以詩論交,明太祖嘗召見於英武樓,勅問熊野古祠,隨賦詩云:

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餘肥,只今海上波濤穩,萬里好風須早歸。

太祖並賜和云: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應肥,當年徐福求僊藥,直到如今更不歸。

中津詩文集蕉堅稿序,為深得明太祖信任之僧錄司左善世道衍所撰,他在序文中稱讚中津詩云:

「日本絕海禪師之於詩(註一),亦善鳴者也。自壯歲挾囊乘艘,泛滄溟來中國,客於杭之千歲嵓,依全室翁(中竺之季潭)以求道,暇則講乎詩文,故禪師得詩之體裁,清婉峭雅,出於性情之正,雖晉唐休徹之輩,亦弗能過之也」。

不僅道衍欣賞他的詩文。杭州中天竺如蘭在蕉堅稿跋文,亦激賞他詩文云:

「雖吾中州之士志於文學者,不是過也。且無日東語言氣習,而深得全室之所傳也」。



P.599

中津在明時,並就竹庵學楷法,故其書道清秀,蕉堅稿中所收明人之詩序:

「絕海藏主嘗依今龍河全室宗主,於中天竺室中,參究禪學,暇則工於為詩。又得楷法於西丘竹庵禪師,故出語下筆俱有進展」。

由此可知他的詩文修養,深得國人欣賞。當時日本翰林葫盧集著者景徐周麟(註二),脫口稱贊。

中津不但長於詩,而其文亦秀。與中津同入明之汝霖良佐,明朝翰林學士宋景濂(註三),見良佐文稿,歎賞不置,並在文稿後書跋文。其他如伯英德俊,大年祥登,無開聰,鄂隱慧奯等,都富於詩藻之僧侶,其中慧奯有詩集南遊稿,且為中津之法嗣,而其書道秀麗,長於楷書。

第二類屬於負擔政府使命入明之僧侶,這於永樂勘合貿易條約締結以前,專為九州西府所遣自此以後係足義幕府所遣。在此以前,以求法僧占大部分,此後入明日僧僅限於使僧,其他一切入明僧完全斷絕。當時明朝為防止海寇,除勘合貿易船之外,拒絕其他一切船隻往來。故永樂條約以後,欲探望中國山川風物,作為潤色詩文的資料,則為遣明正使、副使、居座、土官及其它入明之僧侶。竹居清事「奉贈幾淵禪師大明國序」云:

「禪師有志乎南遊者久矣,今茲方有入貢船,乃之匿名於使臣土官之列,姑以酬其夙志也。蓋其志有所在而存焉,非淺徒可覬覦也」。

翰林葫蘆集,有「送龍山文成鶩公藏主遊大明國詩並序」云:

「嘗附海舶入雞林,今又有此行,是無他,中華山川風物美,寓之於目,玩之於心,而欲潤色其文

P.600

也。」

於此可知當時入明日僧之目的也。而入明使日僧,多長於詩,學藝優秀,其目的,即在欣賞中國山川風景人物。因此,他們在明雖僅一、二年,在中國竟能博得高尚聲譽。如仲芳中正(註四)(應永八年入明),因善於楷書,奉成祖命,書永樂通寶錢文。桂庵玄樹(註五)(應仁二年入明)每撰一詩,傳誦藝林,稱有盛唐之風。雪舟等楊(註六)(應仁二十二年入明),尊尚書姚公囑描繪禮部院壁畫,明帝觀其畫,稱為稀有珍寶,命為天童山第一座。了庵桂悟(註七)(永平八年入明),以八十三歲高齡為遣明正使,抵明,武宗慕其德,命住育王山廣利禪寺;賜金襴袈裟,當其歸國,王陽明等大儒作詩賤別,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至於入明日僧遊歷地區,又有求法僧與使僧的區別。求法僧則擇己興之所至,遊覽江南五山十剎而已,這與入元僧稍不同。但使僧無論為受征西府所遣,或足利幕府所命,概由寧波,沿運河北上,則經餘杭、紹興、蕭山、杭州、嘉興、蘇州、常州、鎮江、南京、揚州、淮安、彭城、沛、濟南、天津直達北京,沿途之附近名剎勝境,概一覽無餘。應仁二年正月七日條云:

「紹公率一佳客而來,話以曾入中州而所踐歷之境,金山、焦山、靈隱、天竺、甘露、育王、寒山等諸寺,及多景樓、偉觀樓、揚子江、白鷺洲之風致,所說宛爾如目覩之」。

此與享德二年遣明使所書允澎入唐記,大致相同。允澎入唐記所記於寧波游白衣寺、鏡清寺、延慶寺、壽昌寺、萬壽寺等諸剎,及附近之育王山、天童山,於杭州詣淨慈、靈隱,於姑蘇風橋訪寒山寺,

P.601

於北京遊歷大興隆寺、正覺寺、知果寺等諸大名剎,備受茶菓、茶飯之饗應,及寺僧問答等之記載。在北京時,奉天殿謁見,表文的捧呈,進貢物的獻進,闕左門饗宴等,並列許多莊嚴的儀式。於會館內結交從四方來朝貢外國的使臣,相聚於明庭儀禮。允澎入唐記景泰四年條云:

十月十三日南蠻爪哇國人百餘人在館(會同館),求通信於日本。十四日女真人來朝,皆服馬皮,似韃旦人。十八日覲見韃旦人來朝,獻馬七十四匹。廿日回回人來朝,獻馬二十四匹。廿一日入回回館見書字,字橫行似梵字而非。十二月廿一日,日本清海、高麗官人賜茶飯於本館爭位,主客司來,左日本,右高麗。又景泰五年條:

正月一日五更朝參……入於闕左門,賜光祿宴,日本、賴麻、高麗、韃旦、回回、達達、女真、雲南、四川、琉球等諸番皆預焉。

於此可知當時明室融和萬邦,各地藩屬爭向朝貢。日本遺明正使、副使、居座、土官及其隨從僧,必須乘勘合貿易船往來。在明期間,但從寧波至北京間,其往返所需期間,總在一二年。桂庵玄樹,為求塔銘在明七年,他於應仁二年為大內船之土官入明,於文明五年歸國,不過六年。又雪舟等楊,自破墨山水自贊所記,「數年而歸本邦」;但他從出發至回國,實際上僅不過一年有餘。在此極短日月間,而於明地等得許多學藝,移入日本。如桂庵玄樹(註八),歷遊蘇杭,並就大儒學宋學。歸國後,於豐、筑、肥、及薩摩等地講學,於鎮西促進文運興隆。雪舟等楊為當時名畫家(註九),眾所周知,他師事長有聲及季在,學習設色,破墨之法。又倣高彥敬畫風描山水。其次非是僧侶(註十),乃伊勢松阪人

P.602

五郎太夫祥瑞,他在明學習染付陶器製造法。後來,於肥前有田附近開窑,並於奈良附近鹿脊山從事製造。這是陶器史上重要的事件。雖然有關祥瑞頗多異說,其真相確明,然在桂林漫錄下:「詩送居士五良太夫歸日本」云:

「敬將玉帛覲天顏,回首扶桑杳渺間,舡泊古鄞三佛地,杯傳新酒四明山,梅黃細雨江頭別,帆引清風海上還,明到賢王應有間,八方職工溢朝班。」

大明正德癸酉(永正十年)夏六月朔,四明李春亭。

由這一首詩,所知他於永正八年(一五一一)隨遣明使了庵桂悟入明,十年(一五一三)六月回日本。

註一:絕海和尚語錄,蕉堅稿,佛智廣照淨印翊聖國師年譜。

註二:翰林葫蘆集「旭岑詩並四六序」。

註三:跋日本僧汝霖文稿後。

註四:補庵京華集。

註五:桂庵和尚語錄。

註六:天開圖畫構記。

註七:翰林葫蘆集,鄰交徵書。

註八:島隱集,桂庵禪師語錄碑記,漢學起源。

註九:雪舟破墨山水自贊,雪舟筆水墨山水奧書。

註十:日本陶工傳。



P.603

第五節 入明日僧與文化之移植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入明日僧携歸之文物典籍,究竟有多少,由於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述。但當時五山僧徒多從事於詩文、儒學、史學、宋學等研究,故輸入詩文、儒書、史學等典籍,當不在少數。臥雲日件錄:

享德三年十一月九日淵盤西堂歸朝,云日來過,略說大方境之美,因惠勸忍百箴考經二冊,十二月廿六日禪居清啟西堂亦來,出清江貝先生文集三冊見惠,享德四年三月十一日得鹿宛寺書,書曰:今日設浴,建仁清啟西堂亦招來,齋前急當來云云。飯罷,直赴鹿苑寺,浴罷點心,案上有之,史全部四十冊,仍檢目錄則本紀四十七卷,列傳九十七卷也,此本啟西堂自大明持來,列傳第五十九有程鉅夫、趙孟cwdc0260301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表桶傳,又釋老志載帝師事,三月十六日外記又語,自大明曰:諸史會要者來,中載日本伊路波,東福僧持之云云。

寶德三年(一四五一),隨從遣明使東洋允澎入明之九淵龍賝及天與情啟歸來,其齎歸書籍寄贈臥雲日件錄,著者瑞溪周鳳,供其觀覽。遣明使每次歸來所携典籍頗多,其給與日本文學,儒學等清新刺戟甚大。

入明日僧以請求中國名僧,大儒書題、肖相贊、塔銘、行實、語錄、詩文集序跋,故輸入我國名僧書跋頗多。蓋由前代之遺風,因當時禪僧以崇敬中國文化之餘,以求得一字一句為無上榮譽,茲略舉如次:

日本國天龍禪寺開山夢窓正覺心,宗普濟國師塔銘,翰林學士宋景濂撰。



P.604

正平二十三年,絕海中津入明時,義堂周信草其師夢窓疎石之行狀,託其呈明代大儒宋景濂,請其書寫塔銘。中津入明後,無逸克勤(文中二年為使節東來之來之高僧)因其斡旋得太祖勅命,天授二年(洪武九年,一三七六)二月宋景濂所撰,因事未渡日本,由此凡經三十年;應永十二年(一四○五)遣明使明室梵亮歸國之時,始持此歸來(同塔銘,空華日工集)。

肥後正觀寺大方元恢和尚頂相贊天寧楚石琦撰。

正平二十三年,肥後正觀寺大方元恢圓寂,其徒日曇聰持師之頂相入明,得天寧楚石琦之贊歸。(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

日本國建仁禪寺月篷見禪師塔銘 靈隱豫章來復撰。

天授二年(洪武八年)九月靈隱景德禪寺,豫章來復所撰,但其輸入之僧不明。

大應國師語錄序 天界季潭宗渤撰。

大應國師語錄跋 徑山智及撰。

前者天授元年(洪武八年)金陵天界寺之季潭宗渤所撰。後者,建德元年(洪武三年),杭州徑山智及所撰。(同書序跋)

轉法輪藏禪寺記 翰林學士宋景濂撰

廷用文珪為洛北寶福寺中興,建經藏,後光嚴院賜轉法輪藏寺勅額,天授二年為征西府使者入明,請宋景濂所撰寺記,歸國刻石(本朝高僧傳)。



P.605

義堂和尚空華集序 中天竺季潭宗渤撰

天授二年(洪武九年)杭州中天竺季潭宗渤所撰。

汝霖文稿跋 翰林學士宋景濂撰

翰林學士宋景濂見入明僧汝霖良佐文稿歎賞不已,並於文後書其跋文。

天龍寺獨芳清曇禪師頂相贊 天界季潭宗渤撰。

元中七年天龍寺獨芳清曇圓寂,其徒靈出持其頂相入明,得當時金陵天界寺季潭宗渤贊而歸。(本朝高僧傳)

洛城東山建仁寺開山始祖庵西公禪師塔銘 上天竺如蘭撰。

應永十一年(永樂二年)正月杭州上天竺如蘭撰,遣明正使入明堅中圭密持歸。

絕海和尚語錄序 淨茲道聯撰

絕海和尚蕉堅稿序 僧錄司左善世道衍撰

絕海和尚蕉堅稿跋 杭州上天竺如蘭撰

上三序跋,由絕海中津徒等聞,於應永十一年隨遣明使堅中圭密入明時,得此而歸。

別峰殊禪師行道記 姑執沙門大方道遐撰

東福寺之別峰大殊示寂三年,其門下等託遣明使所得,應永十二年(永樂三年)所撰。

智覺善明國師語錄跋 天童惷叟齊顏撰



P.606

春屋妙葩之弟子芳適,應永十一年隨遣明使入明所得。(日書跋)

翱之和尚竹居清事跋 前監察御史張式之撰

蘭隱馨,享德二年隨從遣明使東洋允澎入明時,携東福寺翱之惠鳳詩文集竹居清事而往,得前監察御史張式之撰而歸。

瑞溪和尚塔銘,語錄,外集序跋

瑞溪周鳳之弟子,希宗友派,文明十五年隨遣明使子璞入明,求得師之塔銘,語錄,外集序跋而歸。(翰林葫蘆,補庵京華集)

了庵桂悟語錄序 黃隆撰

東歸光松,文明十五年為遣明使居座入明時所得而歸。

永享六年(一四三四)明使鴻臚少卿潘錫東渡日時,日本東福寺信中以篤,曾以其所撰之詩文集請求指示,得其評語云:

「禪林中有如是巨擘乎,詩猶可商確,惟如疏語非區區所及也」。

此評果真如此耶?他本想入明以質問大儒名緇;但未能如願而罹病,當其臨終時,以此囑咐徒文明東曦;享德二年(一四五三),東曦隨遣明使東洋允澎入明,未果如此。是知日本五山僧徒為欲習得中國式之詩文。恒以得我國大儒名緇之讚許,視為無上榮譽。五山文學於平安朝貴族所作漢文學,或德川時代儒者所作異於漢文學,當時日本五山文學,逐漸脫離倭臭,為純粹中國文學,絕非偶然者。



P.607

第六節 明僧東渡與文化之傳播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室町時代,明日交通,極為頻繁,由明代東渡之高僧,非僅三四人耳。然因缺少資料,無從詳述。永享五年(一四三三)承義教之命為遣明使赴明,致力於明日國交之復活。如天龍寺之龍室道淵,他本為明人,已如前述。又鎌倉建長寺有喜江禪師頂相,明應九年(一五○○)建長寺玉隱英璵所書贊文,喜江則為杭州天目山中峯明本法孫,俗姓李住鎌倉建長寺,由於僧傳未載,顯為歸化僧。又智覺普明國師語錄,歸化僧靜山東來,既經十年,其於日本語能自由應用。空華集說,從明州象山縣而來文溪清章,於鎌倉圓覺寺見其文章巧妙。諸如喜江僧傳未著錄之歸化僧,其數當亦不少。

此外,奉命使日之明僧,亦屬不尠。蓋倭寇狡黠異常,明廷苦於剿撫,因其素信佛教,於是想借重佛教關係,加以輸導,因此,明廷效法日本政府派遣佛僧東渡者,實不乏人。然由於我國修史者,對明代高僧出使東鄰,謀兩國邦交敦睦,對國家輝煌之貢獻,竟未詳實記載,殊失公允。明鑑明太祖云:

「良懷遣僧祖來,奉表稱臣,貢方物,帝嘉之,宴賷其使者;又以其俗侫佛,命僧祖闡等送之還,賜與甚厚」。

仲猷祖闡,本為嘉興府天寧寺住持,他偕金陵瓦官寺住持無逸克勤等,奉命赴日。祖闡等至日,先訪京都,後訪征西府,頒賜大統歷及文綺紗羅。良懷以其秘至北朝,甚怒,拘之二年,於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始釋放。在政治上雖屬失敗,但對文化移值,却有很大的收穫。祖闡留住京都僅有二年,其

P.608

與五山日僧相互交遊,以祖闡優秀的文學,或為日僧等刪改詩文,或為撰作詩序,或為題書,其對日本五山僧徒文學詩文啟發很大;其影響亦鉅。至明帝建文四年(日本應永九年,西紀一四○二)(註一),祖阿回日,明朝派遣禪僧道彝天倫、教僧一庵一如赴日。「惠帝賜日本詔云:咨爾日本國王源道義(足利義滿)心存王室,懷愛眾之誠……。今遣使者,道彝、一如頒示大統帥,俾奉正朔,賜錦綺二十匹,至可領也(見善鄰國寶記),一如至兵庫,義滿為迎明使,特下兵庫,迎至京都。並以武士警衛路次,備極款待,館於仁和寺,法住寺」。一如留住京都凡六個月,所作詩文書札,均為日僧所珍重。嘗與入明僧絕海中津往來,中津在明時,從明太祖所賜熊野古祠之詩軸後,書以詩。或與五山僧徒遊高雄神護寺詠詩,均散見蕉堅稿及臥雲日件錄。東福寺僧岐陽文秀欲面謁天倫、一如,因政府嚴禁,未得入其門,乃至託之撰室銘,其詩文集則見於不二遺稿。亦有提出有關教義疑難請問者。明僧東渡雖不及日僧入明者多,但以此少數僧侶及短促之時間,而裨益於日本文化者,實屬不多見,自此以後,明日關係逐漸好轉,直至嘉靖二十六年(一五七四),日本先後朝明者達二十九次之多,永樂三年(一四○五)及五年、十五年,先後將倭寇俘虜,獻呈明朝處理,其對大明傾誠態度,實受我國高僧數度感化,有以致之。

當時日本僧侶請求未輸入佛教典籍。如次:

一、華嚴清涼國師大疏,晋水源師錄疏註經者,演義鈔六十卷,科文二十卷。
二、圭峯行願品記,原人發微錄,禪源詮都序,此三部未見科文。
三、起信論圭峯密師疏。
四、雷庵受禪師,指摘李長者,華嚴論樞要,束為三卷者,本國未見此本。
五、夢堂所編,新修科分六學高僧傳。

上五部願附商舶,以惠日本學者。

以上就明僧方面而言,明僧以外東渡明人,居於博多及京都者,亦復不少。當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有避難於日本者,或為倭寇所捕而去者。如細川船綱司二次赴明之宋素卿,每遣明使所用之通事,概為至日之明人。因其習華語,明瞭中國人情,故以其為通事。據明史日本傳所載,寧波朱氏之子,名縞,因與日有債務關係而質於日本者也。及如臥雲日件錄,明溫州人德廉及謝良,為倭寇所捕而去者,久居京都建仁寺禪居庵。空華日工集載(註二),蘇州教授陸仁(字元良,號雪樵),元末逃難至日本,居博多兩三年。正平二十三年絕海中津入明時,與其同船歸國。陸仁居博多時,與聖福寺無隱元晦交,正平二十三年春書聖福寺佛殿記。

註一:蕉堅稿「五言律詩」,「臥雲日件錄」。

註二:空華日工集應安元十年十二月七日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