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宋時代中日佛教之交通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第一節 商舶往來其航路

南宋約一百五十一年(一一二七—一二七八),經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恭宗(帝巖)、端宗(昰)、帝昺九代而亡。這時相當於日本自崇德天皇經近衛、後白河、二條、六條、高倉、完德、後鳥羽、土御門、順德、仲恭、後堀河、四條、後嵯峨、後深草、龜山、後宇多,計十四代。

綜計北宋南宋兩朝,共十四代;在同時期,日本凡經三十代天皇。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宋室南遷,時值日本崇德天皇大治二年,白河法皇主持院政之末期,日本政權由外戚藤原而移於武家平清盛之手。南宋最初三十年之間,宋商至日本者仍少,僅高宗紹興二十年(近衛天皇久完六年,一一五○),劉文仲至日本一次而已(註一)。保元之亂,平清盛助後白河天皇平亂有功,追承藤原忠能之後,任為播磨守。保元三年又升任大宰府太貳,掌九洲之政務,因見宋日貿易有利,對外採取積極進取政策,獎勵海外貿易,遂一反藤原朝時代對外消極態度,自此日本商船至南宋者,逐漸增多並修築兵庫港,及音戶之瀨戶海峽,以利船舶之往來。

宋室極重視海外貿易之利益,為招來蕃屬及蕃舶之往來,時勅書齎金帛,以資招誘。乾道八年(一一七二)明州刺史致日本有「賜日本國王物色」之句,宋室顯以對蕃屬國之態度對待日本,日人目見「

P.398

賜」字,舉朝在譁,多主張退還,不作復書。大儒清原賴業主張最烈。清盛氏為國家貿易之利,不顯與宋朝決裂,遂不顧滿朝反對,翌年復書,並贈物於宋(註二)。宋史日本傳云:「乾道九年,始附明州綱首以方物入貢」,蓋即指此事也。

南宋中葉以後,日本商船赴宋,日漸增多,此與前代顯著的差異。治承初年平重盛(清盛之子)唯恐平家命運不長,乃遣筑前宗肩國子許裨忠太妙典入道赴宋,以黃金三千兩施贈明州育王山以作購地之用,以期來世得受弔慰,育王山長老佛照德光禪師,為答謝重盛之布施黃金的盛意,特書偈文回謝,並贈佛舍利三十二粒與重盛,二粒為河內觀心寺所得。至於妙典入宋事宗像記(大宰府考所引)宗肩氏國子許裴忠太妙典入道,入宋七度,渡天二度,海雲記云:又裴氏知軍略,船軍煆煉者也。宗肩入宋公役,並商船等皆忠太之故也。

日本商船雖常往來中日之間,然每遇暴風漂至宋境救濟者。

宋史日本傳有記之:

「淳熙三年(孝宗時代,高倉天皇安元二年,一一七五),風漂日本船至明州,眾皆不得食,行乞至臨完府者復百餘人,詔人日給錢五十文,米二升,俟其國舟至日遣歸」。

「淳熙十年(壽永二年,一一八三),日本七十三人復飃至秀州華亭縣,給常平義倉錢米以賑之」。

「紹熙四年(建久四年,一一九三),泰州及秀州華亭復有倭人為風所漂而至者,詔勿取其資,出常年米賑給而遣之。慶元六年(正治二年,一二○○),嘉泰二年(建仁二年,一二○二),常有商船

P.399

飃至宋境沿岸,宋朝每詔常平倉錢米賑給而遣返回國」,可見南宋對日本極為友善。

南宋中葉以後,中日商船往來頻繁,乃明顯之事實。這時乘商船入宋僧,或歸化之宋僧人數亦漸增多,入宋日僧及歸化之宋僧,現知其名者,約百二十餘人。其往返二回、三回者皆有,均託身於商船以往來,尤以將軍源實朝,對宋貿易極為獎勵,且對宋特別傾慕。曾據宋人陳和卿說,其前身為宋明州育王山長老云:遂欲渡宋詣育王山雇六十餘人定造大船。終以大船水淺,未能渡宋。

吾妻鏡記其事云:

「實朝夜夢赴宋入某寺,觀長老陞座說法,實朝問寺名於僧。僧曰:此乃京都之能仁寺,又曰:此長老為誰。答曰:乃此寺之開山南山宣律師也。又問曰:宣律師圓寂已多年,今何尚在?答曰:汝所不知,聖者難測,生死無隔,可隨處現,律師現再誕,即日本國實朝大將是也。又曰:侍者為誰?曰:侍者亦再誕。即日本國鎌倉雪下之供僧良真僧都是也。實朝於夢中問答數刻而醒,實朝覺此夢不可思議,乃遣使往招良真。殊不知良真亦作同樣之夢,亦覺不可思議。遂趨往謁實朝,於途與實朝之使相遇,相偕而至鎌倉。良真謁實朝,實朝先問為何而來?良真告以夢中之事。實朝曰:與我夢合。於是實朝遂自信為南山宣律師之後,欲親謁其靈跡,遂興入宋之志。建保四年(一二一六)六月十五日,實朝又延見東大寺大仲之佛士宋人陳和卿,和卿為一有識之士,在昔源賴朝曾欲引見之,和卿未從命,和卿謂賴朝多害人命,罪孽深重,不願會晤此種人,遂未謁見。當時賴朝之勢,天下無匹,但和卿不從其命。然而實朝之時,彼謂實朝為權化而再誕,自請謁見。當彼謁實朝時,三拜而啼泣謂實朝昔為宋朝育王山長

P.400

老時,彼為其門弟子。先是,實朝於建曆元年(一二一一)六月三日丑刻夢一高僧告之曰:自今六年之後,有陳和卿謁見之事,實朝以其與其夢相合,遂益信仰陳和卿言」。

以上所述,乃出於吾妻鏡。雖屬夢中事,確有難可思議者。實朝信之,乃決意赴宋派定扈從六十餘人,並命陳和卿督造大船,以為渡宋之準備,卒因不適宜大船,入宋企圖遂成畫餅。實朝以良真等十二人為使節渡宋,施金銀財於宋京之能仁寺。

南宋時代,中日間關係密切。宋商至日,僅限於九州博多為貿易港,亦有停泊於肥前之平戶者。建治元年(一二七五)亨庵宋元所編之榮尊和尚年譜。嘉禎元年(一二三五)記榮尊與東福寺開山圓爾辨圓(聖一國師)同入宋云:

「師歲四十一,與辨圓相共乘商舶,出平戶經十畫夜,直到大宋明州」,元亨釋書榮西傳,建久二年(一一九一)記榮西歸國時云:

「西趨出到國奉國軍(今改變元府)乘楊三綱船,著平戶島筆浦」。於此可知平戶為古代港口。南宋則以明州等處為貿易港。

高宗時置「市舶司」,於秀州、華停(松江)統管杭州、明州、江陰等五市之「市舶務」,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撤銷秀州之「市舶司」,至寧宗時僅留明州一處市舶務。但日商至宋者,並不限於明州一處,秀州、江陰、泉州等處皆有之,但仍以明州為中心,故設市舶務於此耳。

中日間商船往來,日本以博多為貿易港,我國則以明州為兩國商船往來港口。要以時間而言,日本

P.401

來華時間,多在三、四月,我國往日本,則在五、六月間。今將入宋日僧月日及回國月日,列表於次,可知道當時渡海日月。

人名入宋月日歸國或東渡月日典據
榮西仁安三年四月十八日放洋,同廿五日著明洲仁安三年九月歸國興禪護國論序
俊芿建久十年四月十八日發博多,五月初著江陰建曆元年二月廿八日發明州,三月三日著博多。泉涌寺不可棄法師傳
道元貞應二年三月下旬發博多,四月初著明州 建撕記
辨圓嘉禎元年四月,辨圓、榮尊,同船發平戶,經十晝一夜著明州仁治三年五月一日發明州,因暴風漂至耽羅,七月著博多。聖一國師年譜
榮尊同上曆仁元年六月歸朝榮尊和尚年譜
覺心建長元年三月二十八日發博多建長六月上旬歸朝圓明國師行實年譜。
祖心 弘安二年五月發明州東渡佛光國師年譜



P.402

依此表,可略知日本來華,概在三四月間,藤田豐八引用宋會要云:

「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四月三日,姜詵言,明州市舶務,每歲夏汎,高麗日本外國船舶到來,依例提舉市舶官於四月初親去檢察云」。

這與前記相符合,晚春至初夏,從日本赴宋,則利用東北季節風航海,要從宋東渡日本,多在五六月間,則利用夏期流行西南季節風。

入宋日僧,承襲前代遺風,入宋時多呈獻方物,例如安元元年(一一七五),僧覺阿,贈獻其師宋杭州靈隱佛海慧遠水晶降魔杵及數珠二臂,綵扇二十(註三)。建長七年(一二五五),前關白藤原實經,依東福寺辨勸為報答先妣准三后太夫人恩德,令一族兒女昆弟等,親書寫法華經四部總共三十二卷,藏於縷金螺鈿之層匣,捨置宋杭州徑山正績院(辨圓之師無準師範塔院),同八年(一二五六)高野山禪定院之覺心(法燈圓明國師),師事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之無門慧開(佛眼禪師),贈送水晶念珠一連,金子一塊。日本產品入宋者,為砂金、水銀、硫黃、松杉等木材,蒔繪、螺鈿、水晶細工、刀劔、扇子,都是屬美術工藝品,國人最喜愛者,是日本所產水晶,視為上品。即所謂「倭國者上品,信州者次之」(註四)

於此可知當時日本輸入我國物品之一斑矣。

註一:百鍊抄仁平元年九月廿四日條,宋商劉文仲贈沙金左大臣藤原賴長。玄午(久安六年)並進送書籍,故久安六年,當為劉文仲至日之年。

註二:據木宮泰彥著:「日華文化交流史」,三二一、三二二頁:宋人早注意於外貿易之利,極力招致外國船舶,故時賜書、金帛以招誘之。此次明州刺吏贈日本方物並牒書,乃其一貫之政策,牒書中有「賜日本國王物色」之句,日人見賜字,故多不滿。但清盛於次年三月,使藤原永範草回書,君臣各有答禮。法皇贈蒔繪櫥子一只,內納三十枚,蒔繪手箱一只,內納砂金百兩。清盛贈手箱一只,內納寶劔及物具。藤原兼實之日記玉葉謂回書之內,稱已辭尊號而入佛道之法皇、為太上皇為非,且答禮中有革亦犯禁,武器亦不應出境外云,惜所回之書,原文未傳於今世。



P.403

註三:嘉泰普燈錄卷二十。

註四:吾妻鏡文治三年十二月條。

第二節 入宋日僧之簡歷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南宋中葉以後,中日往來極為頻繁,這時入宋日僧人數甚多。因其嚮往南宋時代禪宗,故其入宋之目的,則在企圖移植宋代禪宗文化!

這時入宋日僧,不若唐末五代,以及北宋時代,每一名僧來時,都有隨從僧數名,這時入宋日僧,多為隻身乘商舶(很少有一二人同行)渡海,但其往來人數,竟出意外,多達百餘人,就中以重源、榮西、俊芿、良祐、道元、聖一為最著名。茲簡述於次:

要以年代而論,重源入宋為最早。重源又名俊乘坊,一一六七年入宋,本欲訪問五臺山佛蹟,因五臺山為金人佔領,乃改詣天台山、育王山。當其歸國時齎回宋版大藏經、淨土五祖像及十六羅漢僧等,並重建東大寺,修造育王山舍利殿,多有貢獻。

明菴榮西為日本禪宗之開祖,其於一一六八年入宋,巡遊天臺山及育王山佛蹟,當其第一次歸國時

P.404

携回茶種,及天臺山之新章疏六十卷,於是吃茶之風,傳入日本。榮西於一一八七年,再度入宋,就天台山萬年寺之虛菴懷敝學禪,懷敝移住天童山,又隨其移入天童山,遂嗣其法。宋孝宗賜以千光法師之號。歸國後於京都建立建仁寺,於鎌倉建壽福寺,盡力鼓吹禪宗,遂為日本禪宗之開祖。

俊芿為泉涌寺之開山祖。於一一九九年,携其弟子安秀長賀入宋,巡遊天台山,又學律宗於明州景福寺之如菴,又於明州雪竇及臨安府徑山學禪,復學天台宗於華亭縣超果院;後又至臨安,與禪教律諸名僧論道。他在宋凡十二年,歸國時携回律宗大小部文三百二十七卷、天台教觀文字七百十六卷、華嚴章疏百七十五卷、儒道書籍二百五十六卷、雜書四百六十三卷、法帖御書堂帖等碑文七十六卷、水墨羅漢十八幅、及其他釋迦佛像。

良祐一名色定,號安覺,以寫經而著名,其二十九歲時,即有書寫一切經之願。直至七十歲,凡四十二年間,寫畢五千餘卷。雖在旅行船中或步行中,仍寫經不休,所謂「一筆一切經」者,當時盛傳之佳話。良祐於一二○七—一二一二年間入宋,至一二一四年始歸國。

道元,乃榮西之弟子,隨法兄明全於一二二三年入宋,翌年,明全在天童山於其先師榮西之忌辰,捐楮卷千緡於諸庫,後寂於天童山,道元歷訪天童山徑山,學禪於天童山之如淨禪師,於一二二七年回國,開興聖寺於山城,又建永平於越前,為日本曹洞禪宗之開祖。

圓爾辨圓,乃宋西之法孫,其於一二三五年入京,巡遊於天童、淨慈、靈隱諸寺,復登徑山,學禪於無準師範,遂嗣其法。於一二四一年歸國後,開東福寺於京都,號聖一國師。專意弘布禪宗。其門下悟

P.405

空敬念,心地覺心,無關普門,山叟惠雲,無外爾然,白雲惠曉等,均陸續入宋學禪。

湛海字聞揚,俊芿之弟子也。其於嘉禎末入宋,留住於明州白蓮教寺數載,因仰慕寺中佛舍利,欲得不能,故一度回國後,又再度入宋,終因其於再建寺院有功,卒得經典數千卷及佛舍利而歸,供奉於泉涌寺。

明觀智鏡乃俊芿弟子,其於一二三八年入宋,與宋僧蘭溪道隆相友善,曾累勸道隆東渡,歸國後住泉涌寺。一翁院豪於一二四四年入宋。參詣徑山無準師範,歸國後住上野長樂寺,宋僧兀菴普寧與無學祖元東渡時,曾過問焉。

南浦紹明,乃於一二五九年入宋,歷訪諸剎,請教於淨慈山之虛堂智愚,遂嗣其法,他在宋八年,歸國後歷住京都之萬壽寺、鎌倉之建長寺等。其弟子大燈國師妙超為大德寺之開山,日本純粹禪宗,至南浦紹明始興盛。

真照、為圓照弟子,號實乘房,精通戒律,於一二六二年歸國,先住東大寺戒壇院,後移住於泉涌寺。道元之弟子徹通義价於一二五九年入宋,參詣天童山禮祖塔等,在宋四年,歸國時為加賀大乘寺之開山。寂菴上昭,為鎌倉壽福寺僧,入宋後與南浦紹明,無象靜照,樵谷惟僊等同參虛堂,偃溪諸老,後歸國至鎌倉,歸依大休正念。於住嘉福寺,定舜之弟子自性道玄,入宋後深究戒律,歸國後住泉涌寺,著比丘鈔解一卷。

蘭溪之弟子無隱圓範,入宋後遍遊江南諸地,歸國後歷住建仁、圓覺、建長諸寺。無及德全亦蘭溪

P.406

之弟子,其於一二七九年,奉北條時宗命,與宗英同船入宋,迎請無學祖元東渡。靈果於一二七九年,隨元將范文虎之使者同船歸國。至於其他入宋日僧,見於史籍者,多達百餘人,未載入史書者,更不知凡幾。木宮泰彥氏依玉葉、南無阿彌陀佛作善集、東大寺供養記、元亨釋書等籍,共得壹百餘人。今列表於後。

南宋時代入宋僧一覽表:



P.407



P.408



P.409



P.410



P.411



P.412



P.413



P.414



P.415



P.416



P.417



P.418



P.419



P.420



P.421



P.422

人名入宋年代歸國年代在宋年數雜記典據
重源

(俊秉坊)
宋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仁安二年(一一六七)仁安三年(一一六八)為巡禮五臺山聖蹟而入宋,時五臺山為金人佔領,不果如願,改詣天台山、育王山。又回日本運木材施建育王山舍利殿,歸朝時携宋版大藏經,淨土五祖像等,又輸入天竺建築樣式,再建東大寺,玉葉,東大寺造立記,其渡宋達三次。玉葉,南無阿彌陀佛作善集,東大寺供養記,元亨釋書。
明菴榮西

(千光法師)
第一次(一一六八)仁安三年仁安三年入宋至天台山及育王山,携天臺新章疏三十餘部六十卷,又傳茶種。喫茶之風,遂傳入日本。千光法師嗣法記,明菴西公禪師塔銘,元亨釋書,興禪護國論,吾妻鏡。
第二次、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文治三年建久二年入宋本擬赴印度,不果,就天台山萬年寺虛庵懷敝學禪。後隨懷敝移住天童山,於是嗣其法,孝宗賜千光法師號,歸朝後受平政子,源賴家歸依,於京都建仁寺。和鎌倉建壽福寺,大振禪風,是日本禪宗之始祖。
覺阿孝宗乾道七年

(一一七一)
承安元年承安末(一一七四)入宋嗣臨安府靈隱寺佛海慧遠之法,又登天台山。歸朝後於安元元年遣僧贈慧遠水晶降魔杵,高倉天皇聞其德風,召至宮中問禪要,後至比叡山安居不出世。佛海慧遠禪師錄,大休正念禪師語錄,聖一國師年譜。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元亨釋書。
金慶同上承安元年承安末年覺阿之法弟,隨從覺阿入宋。參佛海慧遠,又登天台山。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元亨釋書。
練中淳熙十六年

(一一八九)
文治五年師為攝津三寶寺大日能忍使者而入宋。贈育王山之拙庵德光書幣。呈其所悟,德光證之,授法衣,贊達磨像。訂補建撕記。
勝辨同上文治五年攝津三寶寺大日通忍之弟子,師為使者而與練中同入宋。同上
不可棄俊芿

(大興正法國師)
寧宗度元五年(一一九九)正治元年建歷元年(一二一一)一三入宋登天台,次至明州雪竇,臨安府徑山學禪,又就明州景福寺如庵學律三年,又就秀州華亭縣超果教院北峯宗印學天台教八年。其後寓臨安府下天竺,與禪、教、律之名僧論道,與公卿大夫交往。歸朝時多携經論儒書等籍,後得後鳥羽,高倉兩上皇御歸依於京都東山,開泉涌寺。泉涌寺不可棄法師傳,元亭釋書,碧山目錄
安秀同上同上同上一三同上同上
長賀同上同上同上一三同上同上
安覺良祐

(色定)
嘉泰三年

(一○二三)
建仁頃建仁二年(一二一四)發願書寫一部藏經,在宋十餘年間,僅書一半。建保二年臨安府下天竺古雲粹講師,託良祐歸國時贈泉涌寺俊芿北峯和尚真影。又明州景福寺道常律師贈吳越王施與千僧鐵鉢,良祐書寫藏經,從文治三年至安貞二年共四十二年卒業。四千數百卷,今藏於筑前宗像郡田島村興正寺。泉涌寺不可棄法師傳,鶴林玉露,本朝高僧傳。
明信嘉定年間

(一二○九)
承元建歷間源空之弟子幸西之徒,入宋尋善導大師遺跡,不得歸朝,後從事於善導大師著作開版,法水分滋記,正安版生讚奧記。
慶政

(勝月房)
嘉定六年

(一二一三)
建保初建保六?(一二一八)近江園城寺僧,建保五年入宋到泉州。齎福州版大藏經而歸,建保六年歸朝。庵居山城松尾,於京都西山開法華山寺(峯堂)法隆寺興建時,盡力頗多,與栂尾明惠上人高辨交往很深,又善和歌云。慶政上人傳考。
行一同上建保初?建保六?宮內廳圖書寮所藏福州版大藏經之大般湼槃經卷三十三之版心,有「日本國僧慶政捨」刊記。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有日本國僧慶政捨,周正刀刊記,同大般湼槃經卷第三十六版心有「日本國行一捨版十片」刊記,由此則知行一與慶政為同時人,又為慶政隨從到福州,其與大藏經傳入亦有關係焉。宮內廳圖書寮藏福州版大藏註刊記。
明仁同上同上 宮內廳圖書寮藏福州版大藏經之妙法蓮華經卷第七版心有「日本國比丘明仁捨利換」刊記,則與前述行一同慶政隨從到福州大藏經之請來亦有關係焉。同上
定心同上同上  相模愛甲郡人,建保初入宋,掛錫杭州感慈庵修行,同三年秋。一日食物中毒,忽感腹痛,時有一僧教食糞,即可消毒,人人相爭食糞,唯定心說,我是日本人,寧可死,不食糞,終以清淨心而死。同上
戒覺 西征求法歌集
志遠其入宋年代不明同上
元要 其入宋年代不詳同上
法忍淨業

(忍律法師)
第一回:嘉定七年

(一二一四)
建保二年安貞二年一五號曇照,聞宋朝律學興盛故入宋,就中峯鐵翁學,理宗賜忍律法師號,歸朝時携大藏經,於京都建戒光寺,並泉涌寺同為教律之大道場。碧山目錄,律苑僧寶傳,本朝高僧傳,山城名勝志。
第二回,紹定六年

(一二三三)
天福元年仁治二年歸時多携佛像梵夾,於筑前建西林寺,及洛東東林寺。東林寺門命宋工造營。 
思齊嘉定十年

(一二一七)
建保五年  乃京都泉涌寺俊芿使者,為贈送法勵律師撰四分律疏及財貨數十物於宋朝,出發博多,海上遭遇暴風,存歿不知。泉誦寺不可棄法師傳
幸命同上建保五年  其與思齊同入宋,海上遭受風波,存歿不知。同上
隆禪同上建保頃貞應二年元入宋時,日本隆禪上座邂逅相遇,見龍門佛眼派下嗣書,因此,恐為建保頃入宋僧。建撕記
明全寧宗嘉定十六

(一二二三)
貞應二年  乃榮西之弟子,隨法弟道元入宋,元仁元年於天童山,先師榮西忌辰,捐褚卷千緡寄諸庫,並設齋供眾,嘉錄元年寂於同山,了然寮。日本國千光法師祠堂記,建撕記,永平廣錄,道元禪師行錄。
希玄道元

(承陽大師)
同上同上安貞元年乃內大臣久我通親之子,榮西之弟子,隨法兄明全入宋,就天童山長翁如淨,學禪傳曹洞宗之正脈。初於山城深草建興聖寺,其地近京都,厭接權門高貴,越前波多野義重迎請建永平寺,是日本曹洞宗之始祖。道元和尚行錄,永平三祖行業記,永平實錄,建撕記等。
廓然同上同上同上?五?明全、道元等隨從入宋。訂補建撕記所引渡海牒。
亮照同上同上同上?五?同上同上
圓爾辨圓

(聖一國師)
宋理宗

端平二年

(一二三五)
嘉禎元年仁治二(一二四一)入宋,歷訪天童山、淨慈、靈隱寺諸寺,參訪知識後,登徑山,嗣無準師範法,於筑前建崇福,承天二寺,受關白藤原道家之歸依,於京都開東福寺,歸日時携註論章疏,語錄,儒書等數千卷,存於京都普門院書庫,自作三教典籍目錄,對日本文化發展貢獻頗大聖一國師年譜,榮尊和尚年譜,東福紀年錄,東福寺記,普門院經論章疏語錄儒書等目錄。
(覺禪房)

神子榮尊

(神子禪師)
同上同上歷仁元(一二三八)與圓爾同船入宋,巡記江南禪剎,至徑山嗣無準師範法,歸日後始於肥前興建萬壽寺,開創諸多寺院於鎮西教化,又得上洛,左大臣二條道長歸依。榮尊和尚年譜,神子禪師行實,聖一國師年譜,元亨釋書。

性才法心同上嘉禎頃?壯年出家,不善文墨,入宋參徑山無準師範,歷住九年,遂嗣其法。入宋年代不詳,約在嘉禎頃,於陸奧松島開創圓褔寺。元亨釋書沙石集,丕遣稿扶桑五山記,延寶傳燈錄
大歇了心

(般若房)
同上?同上?京都壽福寺退耕行勇之弟子,入宋年代不詳。約嘉禎頃,歸國後歷住鎌倉壽福、建仁。禪苑實行清規始於榮西,衣服禮典,至了心始備。聖一國師年譜,沙石集,空華日工集,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
隨乘湛慧

(隨乘房)
同上同上入宋嗣無準師範法,於徑山與圓爾辨圓歸國後,剏一伽藍以請圓爾,因此,其入宋年代,約在嘉禎頃。辨圓歸國後,亦於筑前開剏崇福寺,開堂說法,辨圓得藤原道家之歸依,東福寺第一世,應推湛圓。聖一國師年譜,榮尊和尚年譜,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
天祐思順

(真觀)
端平二年

(一二三五)
同上一三入宋參淨慈北磵居簡,嗣其法。其入宋年代不詳,天下南禪寺記「有入宋十三年」。依法燈圓明國師行實年譜,寶治二年歸國,因此,則與圓爾辨圓同於嘉禎年間。於洛東草河剏造勝林寺,於此隱居不與世交,因此,其事蹟多未傳。法燈國師行實年譜,北磵文集,元亨釋書,天下南禪寺記,延寶傳燈錄。
聞揚湛海第一次:嘉熙元年(一二三七)嘉禎三年寬元二(一二四四)泉涌寺俊芿之弟子,入宋經兩淅遊南湖,學晦巖,又留住明州白蓮教寺數年,齎多種經論而歸。本朝高僧傳律苑僧寶傳。
第二次,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寶治頃建長七慕白蓮教寺佛舍利,再入宋,以營造該寺門廊殿閣之功,得佛舍利,又訪臨安府下天竺,上天竺,從白蓮教寺年得佛舍利,奉安泉涌寺,每年九月八日,開舍利會,為永遠例規。
明觀智鏡嘉熙二年

(一二三八)
歷仁元年泉涌寺俊芿之法孫,在宋中與蘭溪道隆交,勸其東渡。歸國後住泉涌寺。同上
自性道玄定舜之弟子,入宋歷訪律匠,諮尋戒疏,歸國後,於泉涌寺著比丘鈔解一卷。同上
妙見道祐嘉熙四年

(一二四○)
仁治初?寬元三?入宋參徑山無準師範,寬元悟空敬念入宋謁師範,言語不通,參扣無由,適道祐在場傳語。歸國時,描師範頂相及其自贊,隱居洛北妙見堂,後住東福寺之延壽堂。聖國師年譜,東巖安禪師行實,延寶傳燈錄。
(禪人)同上仁治初?仁治三年自徑山無準師範,送圓爾辨圓書狀,傳師範會下有日本僧祐,音二僧之消息,祐即前述之妙見道祐,因此,音與道又同時參師範之僧,但傳一字(音)。聖一國師年譜。
悟空敬念淳祐三年

(一二四三)
寬元初?京都東福寺圓爾辨圓之弟子,入宋,於徑山無準師範會下,妙見道祐為兄事,下鎌倉謁北條時賴,試尋禪問。為宋僧兀庵普寧問訊,弟子東巖惠安請住洛東福田庵,後隱筑前首羅山。東巖安禪師行實。
(藏主)同上同上?入宋於徑山無準師範會下,與無學祖元(鐮倉圓覺寺開山)同住,因此,約寬元初入宋。歸國後,於鎌倉謁祖元請益。佛光國師語錄
一翁院豪

(圓明佛演禪師)
淳祐四年

(一二四四)
寬元二年入宋參徑山無準師範,歸朝後住上野長樂寺,宋僧兀庵普寧及無學祖元東來。住鎌倉建長寺,就此請益,祖元曾與人謂,我來日本得高峯顯日及一翁院豪,回鄉念息云。聖一國師年譜,聖一國師語錄。
(上人)同上同上京都東福寺圓爾辨圓之弟子,持辨圓書入宋,呈徑山無準師範,其事實不明。同上
覺琳同上同上入宋參徑山無準師範,齎師範像而歸,碧山目錄有覺琳圓爾辨圓在宋中之名,覺琳受師範像,圓爾歸朝,經七年為寶治元年,恐為別人。佛鑑禪師五繪燈,碧山目錄。
齊寶淳祐五年

(一二四五)
寶元中入宋歷訪諸方,歸朝住大宰府觀世音,歎其荒廢再興。本朝高僧傳。
成願覺如同上完元中西大寺思圓叡尊之弟子,因忍性律師戒疏不完備,為此而入宋,齎歸多種律部經論。本朝高僧傳,律苑傳寶傳。
定舜同上同上西大寺思圓叡尊之弟子,與覺如同入宋。同上
心地覺心

(法燈圓明國師)
淳祐九年

(一二四九)
建長元年建長六(一二五四)鎌倉淨妙寺行勇之弟子,入宋參徑山痴絕道冲,湖州道場之荊叟如珏後,嗣臨安府護國仁王禪寺無門慧開法。歸朝後曾數以致書慧開,喜愛紀伊田良之鷲峯絕勝,創建興國寺為開山祖,受龜山,後宇多兩上皇之歸依,又得內大臣藤原師繼之信師,於洛西建妙光寺。法燈國師遣芳錄,法燈國師行實年譜。無門慧開禪師語錄,元亨釋書,高野春秋。
覺儀同上同上乃心地覺心之隨從,同時入宋,其他不明。法燈圓明國師行實年譜。
觀明同上同上乃心地覺心之隨從,隨同入宋,其他不明。同上
源心同上同上心地覺心,於建長五年適在宋,適與本國同參源心邂逅臨安府,護國仁王禪寺,恰無門慧開為一代匠宗,遂相率同往參見慧開。因此可為心地覺心地覺心同時入宋之日僧。同上,元亨釋書。
無門普門

(佛心禪師大明國師)
淳祐十一年

(一二五一)
建長三年弘長二年(一二六二)一二京都東福寺圓爾辨圓之弟子,入宋參徑靈隱荊叟如珏後,嗣淨慈斷橋妙倫之法,歸朝住東褔寺,得龜山上皇之歸依,賜其離宮改為寺。是為南禪寺,前關白一條家經,前內大臣西園寺實兼等,當時名卿皆執弟子禮。大明國師行狀,同塔銘,聖一國師年譜,斷橋妙倫禪師語錄,佛光國師語錄。
無象靜照

(法海禪師)
淳祐十二年

(一二五二)
建長四年文永二年(一二六五) 京都東福寺圓爾辨圓之弟子,入宋參石溪心月,嗣其法,其後巡歷育王山,天台山,參淨慈虛堂智愚。歸朝於京都開佛心寺,常陸興禪寺,博多聖福寺,次開相模大慶寺。禪宗興隆,因遭台徒嫉妬上表停止。因此著興禪記一卷上朝廷。宋僧無學祖元東來,開圓覺寺,分座說法,又因北條貞時懇請住鎌倉淨智。無象禪師語錄,法海禪師行狀記,聖一國師年譜,石溪心月禪師語錄,佛光國師語錄,碧山日記。
寒巖義尹寶祐一年

(一二五三)
建長五年文永四年(一二六七)一五越前永平寺希玄道元之弟子,携師語錄,乞明山瑞巖無外義遠之序引,又謁靈隱退耕寧,徑山虛堂智愚。後著語錄,因愛明州大慈山勝境,歸朝後,於肥後建寺,名大慈寺。道元禪師行錄,寒巖禪師略傳,日域洞上諸祖傳,延寶傳燈錄。
無修圓證同上建長頃圓爾辨圓之弟子,入宋,於康元元年參天臺山國清寺斷橋妙倫,得法語,以此訪天童山景德寺西巖了慧,求其印證。其入宋年代,殆為建長頃,歸國後自晦韜光,不喜住名剎,其事蹟不傳,是有德之名僧也。西巖了慧禪師語錄,濟北集「佛國寺祭證無證」。
(侍者)同上同上入宋嗣徑山無準師範法,請得天童山之別山祖智禪師語錄,傳入日本,並請希叟紹曼序引。西巖了慧禪師語錄有「送日本俊上人」一謁,故知為建長頃入宋僧也。希叟紹曼禪師語錄,西巖了慧禪師語錄。
圓海同上同上文永二年(一二六五年)文永二無象靜照時,同船歸國,翌年於京都平安山創建佛心寺,請靜照開堂,後於鎌倉建長寺參兀庵普寧。法燈團師行狀,兀庵和尚語錄。
海月明心同上同上京都草河之僧,入宋嗣大山普濟之法,建長五年示寂,因此,明心入宋當為建長頃。虛堂禪師語錄中有「示日本國心禪人」法語云,歸朝後參建長寺宋僧無兀庵普寧。萬治版虛堂禪師語錄註,虛堂禪師語錄,兀庵和尚語錄。
一關祖丘同上同上肥前萬壽寺神子榮尊之弟子,其入宋年代不詳,當係建長頃,歸朝後,為師奏請朝廷賜紫衣並號。榮尊和尚年譜。
南洲宏海

(真應禪師)
同上同上建長頃入宋,在宋七年,及任淨關典賓職,歸朝參鎌倉建長寺兀庵普寧,嗣其法。北條時宗之弟宗政卒後,為弔其菩提,宏海建立淨智寺,請師兀普寧為開山。明極俊禪師語錄,鎌倉五山記,五山記考異。
(禪人)(一二五三)建長頃康元元年正嘉元年入宋僧,無象靜照,自宋育王山贈書東福寺開山圓爾辨圓,乃託元禪人歸朝見贈,與靜照同為辨圓之弟子,可知為建長頃入宋贈也。聖一國師語錄。
(禪人)同上同上正嘉元年正嘉元年持入宋僧無象靜照書,而贈東福寺之圓爾辨圓歸朝。同上
林叟德瓊

(覺照禪師)
寶祐三年

(一四五五)
建長末?鎌倉建長寺蘭溪道隆之弟子,入宋歷訪江南諸禪林,建長末頃入宋。歸朝歷住鎌倉禪興,壽福。鎌倉五山記,五山記異考延,寶傳燈錄。
無隱圓範

(覺雄禪師)
同上同上鎌倉建長寺蘭溪道隆之弟子,編大覺禪師語錄,入宋時謁道隆,求道號,名無隱。故其入宋當在建長末。歸朝於京都建長寺時,謁夢窻疏石,虎關師鍊,後歷住鎌倉建長,圓覺。大覺禪師語錄,夢窻國師年譜,海藏紀年錄,鎌倉五山記,五山記考異。
(無量房)

藏山順空

(圓鑑禪師)
同上同上文永初年(一二六四)一○圓爾辨圓弟子,入宋年代不詳。但在宋十年,歸朝暫侍東福寺辨圓,文永七年於肥後創建高城寺,因此,歸朝當為文永初頃。由此逆算其入宋為建長末頃,(本朝高僧傳誤刊為弘長二年入宋)謁徑山優溪廣聞等諸志宿,後參思溪石林鞏,多有所得,歸朝後於肥後建高城寺,住筑前承天寺,其出生於東福寺。藏山和尚語錄,清拙正澄禪師語錄,元亨釋書,聖一國師語錄,五山傳,扶桑五山記。
(禪人)同上同上同上正嘉元年入宋,天童山自西巖了惠贈書圓爾辨圓,有「每見神足元空二兄傳誦提唱妙語,凜然有老圓照(無準師範)氣味」。元,空二禪人可知為圓爾辨爾之徒為入宋僧也。空禪人即為藏山順空,但元禪人不詳,但前述之元禪人者,是別人也。聖一國師年譜
常房禪寶祐五年

(一二五七)
正嘉元年入宋途中船破生死不明。同上
乘道房同上同上與前述常房禪,同時入宋途中,因船破折一脚,其他不明。同上
(道空房)

山叟惠雲

(佛智禪師)
寶祐六年

(一二五八)
正嘉二年文永五年(一二六八)一一京都東福寺圓爾辨爾之弟子,入宋嗣淨慈斷橋妙倫法,歸朝時自贊像並授楊補之墨梅圖。歸國歷住筑前之承天、崇福,次應陸奧伊達政招,於伊達即建立東昌、光明、勝滿、觀音、興福之五個寺,又為藤原忠敬請,出世東福寺,並得龜山上皇歸依。佛智禪師語錄,佛智禪師傳,斷橋妙倫師語錄,佛印禪師語錄,藏山和尚語錄。
正見寶祐五年

(一二五七)
正嘉頃與山叟雲同於正嘉頃入宋,嗣淨慈斷橋妙倫法,歸朝後贈黃金拾兩命工開版師之語錄流行。斷橋妙倫語錄。
徹通義公開慶一年

(一二五九)
正元元年越前永平寺道元之弟子,道元寂後,隨永平寺第二世孤雲懷奘,入宋登天童山,禮祖塔後,歷訪諸山,歸朝後為永平寺第三世。永平寺三祖行業,日域洞上諸祖傳,日本洞上聯燈記錄。
南浦紹明

(圓通大應國師)
同上同上文永四?參鎌倉建長寺道隆後,入宋謁淨慈虛堂智愚,智愚移徑山後,又隨前往,遂嗣其法。歸朝時,智愚作一謁贈之,住筑前興德、崇福三十餘年法席極盛,耳後奉伏見上皇勅上京都,住萬壽寺,次應北條貞時請出世建長寺,其弟子千餘人,住列剎及十餘人。就中宗峯妙超最傑出,其徒士關山慧,其末流更為繁榮。大應國師語錄,及塔銘,虛堂和尚語錄,竺僊和尚語錄,碧山日錄,五山記考異
寂巖禪了同上同上文應四年入宋參明州大慈教忠,報國禪寺大川普濟,若依清拙正澄所「跋了寂巖回日本頌軸」後,其歸朝應為文應元年,歸朝後,弘長二年於建長寺為兀庵普寧侍者,於宋求得頌軸跋,是兀庵和尚語錄之編者。居禪集,兀庵和尚語錄。
真照理宗景定

(一二六○)
文應元年弘長二年(一二六二)東大寺戒壇院圓照弟子,入宋究律藏,歸朝住戒壇院,後住京都增福寺。圓照上人行狀,本朝高僧傳,律苑僧寶傳。
禪心同上同上同上同上東大寺戒壇院圓照弟子,傳住戒壇院,入宋後不詳。辻善之助博士著:日支文化交流
(圓戒)

正基

(圓教房)
同上同上同上東大寺戒壇院圓照弟子,入宋傳戒部經論。日支文化交流。
寂意房同上同上同上東大寺戒壇院圓照之弟子,居高野山,入宋,歸朝後住戒壇院。同上
照阿

(禪一房)
同上同上同上東大寺戒壇院圓照弟子,入宋後,元滅宋時,隱山不出。同上
樵谷惟僊右定一年

(一二六○)
文應、弘長頃建長末入宋,空華集說是宋景定間。約在文應、弘長年間,曾與無象靜照,南浦紹明,約翁德儉等,同謁虛堂愚,偃溪聞,介石朋,簡翁敬等諸大老,參天童,別山祖智嗣其法,歸朝後聞不求達,隱逸信州,開崇福山安樂寺。空華集,扶桑五山記,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
禪忍景定二年

(一二六一)
弘長元年京都建仁寺監寺,下鎌倉,參建長寺蘭溪道隆,入宋時携大覺禪師(蘭溪道隆)語錄,弘長二年請臨安府上天竺佛光法師法照作序文。淨慈虛堂智愚依賴校勘,文永元年,自己施財於宋紹興府開版。大覺禪師語錄。
(正智房)

直翁智仙

(佛印禪師)
同上同上參建長寺蘭溪道隆,與前述禪忍,同於弘長元年頃入宋,並與禪忍合力開版大覺禪師語錄,當時得虛堂智愚校勘,因此,遂轉道隆之怒,嗣東福寺圓爾辨爾之法,住筑前承天寺,為豐後大友貞敦招,開建萬壽寺,後出任東福寺。大覺禪師語錄,聖一國師語錄,佛印禪師語錄,同塔銘,臥雲日善件錄,豐鐘鳴錄,和漢禪剎次第。
(侍者)同上同上物初大觀禪師語錄有題「日本仙侍者歸國」,由此可知為弘長頃入宋參育王山,物初大觀之僧。物初大觀禪師語錄。
無傳聖禪同上同上圓爾辨圓之弟子,入宋嗣徑山荊叟如珏法,歸朝於鎌倉壽福寺為宋僧大休正念會下首座,後於越後究竟山開建花報寺。聖一國師年譜。
智光同上同上宋僧蘭溪道隆,於寶治二年住相模常樂寺時,其為侍者編語錄,弘長頃入宋,謁虛堂智愚,歸國時謁希叟紹曇得其法語。大覺禪師語錄,虛堂智愚語錄,希叟紹曇語錄。
寂庵上昭

(宏光禪師)
同上同上鎌倉壽福寺朗譽之徒,南禪寺龍山德見之師。入宋則與無象靜照,南浦紹明,樵谷惟僊等共參虛堂愚,偃溪聞,介石朋,簡翁敬諸老,因此,弘長文永頃在宋。歸朝依壽福壽大休正念分座說法,次出任壽福寺。明庵禪師語錄,清拙正澄語錄,鎌倉五山記考異,本朝高僧傳。
(上人)同上同上偃溪廣聞禪師語錄有題「示日本舜上人」法語,廣聞是弘長二年住徑山僧,因此,舜上人是那時入宋僧也。偃溪廣聞語錄。
(上人)同上同上北條時賴歸依禪宗之餘,遣使者遙入宋,請問徑山石谿心月禪法,這時赴宋使者即為合上人,石谿心月禪師語錄有「送日本合上人」一偈,心月的法嗣大休正念東渡歸化,亦有其關係。大休正念禪師語錄石谿心月禪師語錄。
慈源同上同上希叟紹曇禪師語錄有「日本慈源禪人歸國請語」一偈。希叟紹曇於弘長四年住明州雪竇資聖禪寺,文永六年住瑞巖之開善寺,慈源謁其即於此時頃。希叟紹曇禪師語錄。
玄志同上希叟紹曇禪師語錄有「日本玄志禪人請語」一偈,由此可知玄志二十二歲入宋,與前述慈源同時謁希叟紹曇也。同上
(上人)同上同上希叟紹曇禪師語錄有「日本覺上人起龕」一偈,覺上人、慈源、玄志等同時入宋,參希叟紹曇之僧,覺歿於宋。同上
(上人)同上同上希叟紹曇禪師語錄,有「日本澄上人」題一偈。慈源,玄志等同時入宋僧也。同上
巨山志源景定五年

(一二六四)
文永初南宋,而與南浦紹明等同參徑山虛堂智愚。歸朝後,為鎌倉禪興寺第二世。其語錄載「佛江國師語錄」有「巨和尚錄序」。虛堂智愚禪師語錄,圓道大應國師銘塔,延寶傳燈錄。
景田度宗咸淳年

(一二六五)
文永二?京都正傳寺,東巖慧安弟子,宋僧兀庵普寧東來,住建長寺,其為侍者,與寂巖禪了等共編兀庵和尚語錄。並又開版,此為鎌倉開版五山版最古者。今已湮歿,普寧歸國時隨其入宋,參明州瑞巖希叟紹興。東巖安禪師行實兀庵和尚語錄,希叟紹曇禪師語錄。
(道顯房隱谷子)

白雲惠曉

(佛照禪師)
咸淳二年

(一二六六)
文永三年弘安二年(一二七九)一四京都東福寺,圓爾辨爾之弟子,入宋嗣明州瑞巖希叟紹曇法,且刊行禪師語錄一卷。歸朝參圓覺寺無學祖元,次出住東福寺。後退隱城北栗棘庵,永仁四年制定栗棘庵所藏書籍規定。藏書甚多,由宋携歸典籍亦不少。佛照禪師語錄,佛照禪師白雲曉和尚塔,因求其塔狀,佛照禪師塔銘。
無外爾然

(應通禪師)
同上同上京都東福寺,圓爾辨圓之弟子,入宋參明州雪竇希叟紹曇及徑山無準師範。文永八年足利滿氏開創三河實相寺,請圓爾開山,據席一日讓爾然。永仁元年上洛,東福寺白雲惠曉上堂曰:「昔年共看大洋日」,依此,則其入宋,殆與惠曉同時,京都普門寺第二世。聖一國師年譜,普門寺牌陰記。希叟紹曇禪師語錄,無準師範禪師曇語錄。
承性咸淳一年

(一二六五)
文永頃大覺禪師語錄有「示承性西堂」法語一篇。由此可知為文永頃入宋僧也。由西堂二字即知曾住名剎也。大覺禪師語錄。
約翁德儉

(佛燈國師)
同上同上鎌倉建長寺,蘭溪道隆之弟子。道隆於文永二年再住建長寺,因此,數年後入宋,參育王寂窻照,天童石帆衍,淨慈東叟頴,靈隱虛舟度,徑山藏叟珍,皆優賞識。遊歷八年歸朝,恐在建治頃。歸朝後歷住建長,建仁,南禪等。後宇多上皇慕其德風,垂問法要,其臨終時,親臨問病,差遣國醫,恩寵備至佛燈國師語錄,元亨釋書,圓應禪師行狀,碧山日錄佛燈國師無相塔銘。
慈心同上同上佛源禪師(大休正念)語錄有「示慈心西堂」法語,可知為文永間入宋,參見善知識僧也。佛源禪師語錄。
道圓同上同上佛源禪師語錄有「示香德道圓庵主」法語,佛光師語錄有「示道圓上人」法語,由此可知為文永間入宋,參見善知識之僧也。歸朝後到鎌倉,參壽福寺大休正念,圓覺寺無學祖元得法語。佛源禪師語錄,佛光國師語錄。
玉山玄提

(佛智大通禪師)
同上同上入宋遊歷諸方,參天童山直翁德舉,歸朝,久隨南浦紹明,南禪寺開山,入無關普門寺室嗣其法,普門示寂為正應四年,故其入宋當為文永頃,後到日向,創建大慈寺為開山祖師。玉山和尚傳延寶傳燈錄。
覺摠同上同上初於鎌倉建長寺參兀庵普寧,入宋即參諸大名宿。歸朝後參建長寺大休正念,嗣其法。越前開創淨福寺。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覺摠誤刊為總覺。佛源禪師語錄,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
桂堂瓊林同上同上文永間入宋參徑山虛舟普度,其語錄編纂者之一,從普度得頂相贊及書偈,授法衣。歸朝後,天祐思順慕其高風,注洛東草河勝林寺,後建見山庵,韜晦不出世,嘉元中自宋附商舶,送虛舟和尚語錄來,乃募緣覆刻,自序使其流布於世。又曾為「人天眼目」開版,書其跋文。虛舟和尚語錄,人天眼目跋,天下南禪寺記,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
不退德溫同上同上鎌倉建長寺,蘭溪道隆之弟子,奉道隆命與宗英同入宋,謁明州希叟紹曇;為北條時宗清法語而歸,恐為文永七、八年間。弘安二年宋僧無學祖元東來,住建長寺,為其侍者,編佛光國師語錄。希叟紹曇禪師廣錄,一山一寧,圓鑑讚並序,德鼎圓鑑記實,延寶傳燈錄。
宗英第一回同上同上鎌倉建長寺,蘭溪道隆之弟子,與不退德溫入宋,謁希叟紹曇,為北條時宗請法語。又圓鑑將來,獻道隆。希叟紹曇禪師廣錄。
第二回南宋祥興二年

(一二七九)
弘安二  弘安元年道隆示寂,北條時宗,為迎請當時高僧自作請帖,遣無及德詮及宗英等至天童山,次年請該山第一座無學祖元東來。一山一寧圓鑑讚並序,德鼎鑑圓紀實,圓覺寺文書。
慈𣴴咸淳一年

(一二六五)
文永頃永仁元年至三年,素慶開版之法華義疏卷末刊記,有「再入宋桑門慧海道謹書」。恐慈海誤刊。其傳不詳。永仁元年刊法華義疏卷末刊記。
傳曉建治元年(一二七五)入宋,建治元年,乘載思溪版大藏經歸來,此藏近江菅山寺。古經題跋。
道意房建治三年(一二七七)名字不詳,京都東福寺圓爾辨圓之徒,入宋建治三年歸朝時,宋僧西磵子曇託書贈圓爾辨圓也。聖一國師年譜。
靈果

(本曉房)
祥興二年

一二七九
弘安二年  元世祖本紀,關東評定傳。
龍峯宏雲同上同上弘安二年入宋歷訪諸大名剎,宋僧無學祖元東來時,隨其歸國。名剎由緒書。
桃溪德悟

(宏覺禪師)
同上同上同上鎌倉建長寺,蘭溪道隆之弟子,入宋參育王山頑極行滿後,遊歷諸名區。無學祖元東來時,隨從為圓覺寺第一座主。次住博多聖壽寺,出以圓覺寺。這時虎關師鍊,夢窻疏石皆在其會下,晚年閑居武藏東漸寺。佛光國師語錄,一山國師語錄,海藏和尚年紀錄,夢窻國師年譜



P.423

以上所舉南宋時代入宋日僧,自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重源起,至南宋滅亡(一二七九)德悟止,史乘可考者,凡壹百餘人;而不知名者,尚不知凡幾。宋僧語錄中,僅述及日僧之名,例如希叟紹曇禪師語錄,則有「日本俊侍者」、「日本覺上人」,在其廣錄中則有「日本證上人」,西巖了慧禪師語錄中,則有「日本俊上人」,物初大觀禪師語錄,則有「日本仙侍者」,石溪心月禪師語錄,則有「日本合上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可惜謹傳一字,及其簡單記事、法語、偈頌。究為何等人物,則無法了解。

就上所舉入宋日僧,依照時代背景及各人入宋的日的,可區分為三類。

第一、初期入南宋者,可以重源為代表,承北宋日僧入宋之後,非為求法,只為修行。如北宋之奝然、寂昭、成尋等僧然。他們入宋目的,不是為求法,乃為消滅自己的罪障,及求後生之菩提,而巡禮佛蹟。其餘則如俊乘妨重源(註一),本擬巡禮五臺山,但到宋境,因五臺山為金人所佔,乃改參詣天台山及育王山,次年歸國。榮西於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入宋巡歷天台山及育王山佛蹟,同年歸國,携回天台宗之新章疏三十餘部,六十卷,傳茶種及飲茶之風於日本。第二次於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再入宋(註二),本擬瞻禮印度佛蹟,但因政府不准及諸種因緣不成熟,乃轉而學禪於黃龍八世法孫虛庵懷敝,後隨其師入天童山,遂傳其法。其他則有書寫一切經之一筆一字之安覺良祐,山城松尾勝月房慶政、行一、戒覺,志遠、元要等,因其事蹟不明,殆皆屬於此類而入宋之日僧。

第二、入宋日僧,則變求法,而為傳律宗。律宗早於奈良孝謙天皇時代,由唐僧鑑真傳入,一時大

P.424

盛,及至平安時代,逐漸萎靡不振,迄至南宋,其法統殆絕。當時一般僧侶陷於墮落,最澄始於叡山振興戒法。然於正治元年(一一九九)四月俊芿及其弟子安秀,長賀二僧入宋(註三),究學律部三年,又至明州雪竇,(十剎第五,資聖禪寺),臨安府徑山(五山第一,興聖萬壽禪寺)學禪。又至嘉興府(五代、秀州、元代、松江府),華亭縣超果教院,就北峯宗印學天台,又至臨安與禪教律諸大碩德論道;在宋十三年。建曆元年(一二一一)歸國。並得高倉,後鳥羽,順德諸帝歸向,於京都剏建泉涌寺,大張法筵。又有法忍淨業於建保二年(一二一四)(註四)入宋,依鐵翁學戒律,在宋十五年。安貞二年(一二二八)歸國,於京都建戒光寺,於是泉涌、戒光二寺相對成為參學律者之淵府。自此,俊芿弟子聞揚湛海法孫明觀智鏡,自性道安,西大寺叡尊之弟成願覺如、定舜,東大寺戒壇院圓照之弟子真照、禪心、正基等相次入宋,弘傳戒律,於是律宗在日本,再度復興。

第三、入宋日僧,亦為求法,主要為禪宗。這時入宋日僧,當以榮西及其弟子為代表。禪宗本盛行唐代,是故入唐僧及歸化之唐僧,不少將禪宗傳入日本。例如白雉四年(六五三)遣唐學問僧道昭(註五),於相州(今山西省彰德府),見隆化寺悲滿(禪宗第二祖慧可之法孫僧那法嗣),天平八年(七三六)東來之唐僧道叡(註六),嘗參崇山(湖南省)普寂(神秀法嗣),最澄就台州禪林寺翛然學牛頭禪(註七),圓仁遇青州(山東省)居士肅慶中問禪法(註八),又仁明天皇時遣唐學問僧慧萼迎請唐僧義空(杭州靈池院齊安國師之法嗣)(註九),於檀林寺弘傳禪法。入宋僧奝然(註十),歸國以三學居宗,鼓吹戒、慧,及禪。因此禪宗早經傳入日本,只是未能發達而己。那時禪宗,僅附隨其他宗派傳來,不足以引起

P.425

世人注意。奈良平安時代人們,僅偏重於經典研究,或是祈禱法會,而禪宗又不以經典為所依,不以祈禱為對象,以超絕一切言論,一切知識為了解禪宗之要道。我國禪宗經五代,北宋更形大興,及至南宋更達到登峯造極之程度。同時,我國佛教,又不限於禪宗,這時中日交通逐漸盛行,兩國僧侶往來更形頻繁,因此,我國佛教禪宗思想影響日本佛教者極大。建久二年(一一九一)榮西歸國,在未傳入禪宗以前,叡山覺阿,承安元年(一一七五)與法弟金慶同入宋,嗣臨安靈隱(五山第二,景德靈隱寺)佛海慧遠法歸國,攝津三寶寺大日能忍於禪定頗有領會,文治五年(一一八九)遣其徒練中、勝辨二僧入宋,於明州育王山拙庵德光,呈其所悟,得其證明,於是禪宗在日本,逐漸引人注意。榮西歸國,於博多建聖福寺,鎌倉創建壽福寺,京都創建仁寺,大振宗風。因此,禪宗在日本,由此發達,遂成為武家時代唯一信奉之新宗派。雖如此說,但榮西所唱的禪宗,並非純粹的禪宗,他以最澄的理想,要復興圓頓禪戒,令法久住鎮護國家。最澄把禪置於第三位,榮西以戒為首,以禪為究竟,這是兩者不同的地方,例如建仁寺,當其初創時,即構建真言、止觀二院,以行菩薩大戒,亦即以學台、密為宗旨,顯然非為純粹禪宗寺院。榮西承襲前人,故未能脫離舊佛教之範圍。雖然如此,但仍遭受舊宗派之反對,及皇室之壓迫。

榮西鼓吹禪風,雖非純粹禪宗,確興起時人對禪宗的興趣。自此以後,入宋而學禪者,陸續不絕。例如榮西之弟子明全,於貞應二年(一二二三)與法弟道元等入宋,明全歿於宋,道元就天童山長翁如淨學禪宗。歸國傳曹洞宗正脈,開越前永平寺。道元弟子寒巖義尹、徹通義介等也相繼入宋。榮西之法

P.426

孫圓爾辨圓於嘉禎元年(一二三五)與同門神子榮尊同船入宋,嗣徑山無準禪師法而歸國,開京都東福寺,並得無準師範開示印可狀。手筆所書丁酉即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署名,職押有「範」、「無準」二朱印。其黑跡實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重要史料。其文曰:

道無南北,弘之在人,果能弘通,則一切處,總是受用處,不動木際,而歷遍南方。不涉外求,而普參知識,如是則非特此國彼國,不隔絲毫,至於及盡無邊,香水海那邊,更那邊猶指諸掌耳。此吾心之常分,非假於它術,如是信得及,見得徹,則渝海越漠,陟嶺登山,初不惡矣。圓上人傚善財,遊歷百城,參尋知識,決明己射大事,其志不淺,炷香求語,故書此以示之。丁酉歲十月,住大宋國徑山無準老僧(花押),「範」(朱方印),無準(小朱方印)。

一二四七年(宋淳祐二年),徑山遭火劫,圓爾又化千枚木材送至徑山,助其復興,又得佛鑑禪師(無準),遣書感謝道義,其墨跡,世稱此為「板渡墨跡」,其文曰:

師範和尚手白:

日本承天堂頭長老,維時隆署,緬惟道體安隱,去秋初,能上人來收書,旦知住持有況,老懷慰喜。又荷遠念,山門興復重大,特化千枚為助,良盛道義,不謂巨舟之來為風濤所鼓,其同宗者,多有所失,此舟幸得泊華亭,又以朝廷以為內地,不許抽解,維持一年,方得遂意。今至華亭,己領五百三十枚,其三百三十片尚在慶元。未得入手,餘乙百四十片別舡未到,旦留能上人在此,少住後見數目分曉却津發,其歸方得作書致謝。



P.427

綱使謝丈大檀越也。嘗聞

日本教律甚盛,而禪宗未振,今長老既能豎立此宗,當一一依從上佛祖所行,無有不殊勝矣,便中略,此布復未及詳具,鈞宜為大法多多珍愛,是祝。師範和尚手白。

由此觀之,師範於日本禪宗因緣最深,以上墨跡均列為日本「國寶」,實為我國今日佛教不可多得之文獻。

蘭溪道隆,於南宋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偕弟子紹仁、龍江等東渡,是為南宋禪僧赴日之始,執權時賴迎至鎌倉,創建建長寺,遂與圓爾在關西相呼策應,大振禪風。因此,二僧門徒多相次入宋學禪,辨圓門下悟空敬念、心地覺心、無關普門,無象靜照、無修圓證、藏山順空、山叟惠雲、無外爾然、白雲惠曉、無傳聖禪。道隆門下約翁德儉、無隱圓範、南浦紹明、禪忍,不退德溫、宗英、直翁智侃、林叟德瓊、桃溪德悟,無及德詮等相繼入宋,宋末凡五十年間,是日本禪僧來往最頻繁的時期。

註一:玉葉壽永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條。

註二:興禪護國論等五宗派血脈門,入唐緣起,元亨釋書二,興禪護國論序。

註三:泉涌寺不可棄法師傳。

註四:本朝高僧傳、淨業傳。

註五:元亨釋書。

註六:三國佛教傳通緣起。



P.428

註七: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證,元享釋書。

註八:慈覺大師傳。

註九:元亨釋書六、十六

註十:興禪護國論第三論之餘,三僧記數聚。

第三節 入宋日僧與五山十剎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南宋偏安江左,以臨安為中心,江北廣大領土都淪入金人手中,因此,當時入宋日僧,不能巡禮五臺山的聖蹟,及訪問洛陽、長安等名剎。只有限於江南狹小的地域,幸而入宋日僧大都係學禪,而禪宗名剎,則以江南為最多。

古代中國寺院,並未區分禪寺,故修學禪宗者,隋唐以來,多借住律院,或其他教寺。至五代時,吳越王錢鏐歸依禪宗,江南地方教寺,多改為禪寺。經北宋而至南宋,江南禪寺,特別發達;至寧宗時代,衛王史彌遠奏請,始將江南禪寺分定五山十剎等級。禪宗五山十剎,是倣傚印度釋尊在世時,分鹿苑、祇園、竹林、大林、那爛陀五大精舍,並釋尊滅後的頂塔、牙塔、齒塔、髮塔,爪塔、衣塔、鉢塔、錫塔、瓶塔、盥塔之十塔(註一)。今將五山十剎列名於次:(地名是宋代地名)

五山

第一:徑山臨安府(浙江省杭州府)徑山興聖萬壽禪寺
第二:靈隱臨安府(浙江省杭州府)北山景德尋隱禪寺
第三:天童 明州(浙江省寧波府)太白山景德禪寺
第四:淨慈 臨安府(浙江省杭州府)南山報恩光孝禪寺
第五:育王 明州(浙江省寧波府)育王山廣剎禪寺

十剎

第一:中竺 臨安府(浙江省杭州府)天寧萬壽永祚禪寺
第二:道場 湖州(浙江省湖州府)烏程縣護聖萬歲禪寺
第三:蔣山 建康府(江蘇省江寧府)上元縣 太平興國禪寺(後改為靈谷寺)
第四:萬山 平江府(江蘇省蘇州府)報恩光孝禪寺
第五:雪竇 明州(浙江少臨波府)資聖禪寺
第六:江心 瑞安府(浙江省溫州府)永嘉縣龍翔禪寺
第七:雪峰 福州(福建省福州府)俱官縣崇聖禪寺
第八:雙林 婺州(浙江省金華府)金華縣寶林禪寺
第九:虎丘 平江府(江蘇省蘇州府)雲岩禪寺
第十:國清 台州(浙江省台州府)天台縣教忠禪寺

其次,江南還有教院五山十剎:監安府(註二)上天竺、下天竺,瑞安府(浙江省溫州府)能仁,明

P.430

州之白蓮等為教院五山,臨安府之集慶、演福,普福,湖州之慈感,明州之寶陀,紹興府(浙江省紹興府)之湖心,平江府(江蘇省蘇州府)之大善、北寺,松江府之延慶,建康府之瓦棺,為教院十剎。這時入宋日僧,前述屬於第二類者,例如俊芿則寓臨安府下天竺(註三),湛海則掛錫明州白蓮教寺,訪問教院五山。屬於第三禪僧者,大都巡歷禪院五山十剎,隨其信仰掛錫各寺院,但當時五山十剎,明州為中日佛教交通的關門。而與臺州,臨安府等寺院,僅有少許距離。但與南方瑞安府(溫州府)、福州府或北方平江府(蘇州府)而到建康府等寺院者甚少。則於前節入宋僧一覽表可知其梗概。禪宗五山,日人最早熟知者,則為育王山。遣唐僧榮叡、普照,嘗隨唐僧鑑真瞻禮育王寺,其詳情見唐大和尚東征傳。所謂鄮山者(註四),西晉武帝太康三年(二八二)劉薩訶(後出家為僧名惠達)發見印度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之一,因此,更名為阿育王山(略稱育王山),其後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四○五),始勅建塔亭,梁武帝普通三年(五二二)勅賜阿育王寺額,次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勅賜廣利禪寺額,該寺為禪寺,即始於斯時。由於此地近於中日交通關門之明州,不過五十華里距離,因此,中日最早交涉就是明州,日本平重盛曾遣妙典施黃金於該寺,源實朝嘗造大船,欲詣該寺巡禮。重源及榮西早瞻禮此寺,尤以重源輸送周防國之木材,建立該寺舍利殿等,其後入宋僧,如心地覺心、無象靜照、約翁德儉、樵谷惟僊、桃溪德悟等,不絕掛錫於此。

次於育王山,則為天童山是入宋僧掛錫最早者。此寺距明州東六十五華里有太白山中(註五),西晋惠帝永康元年(三○○)為義興開創,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七三二)法睿於此建寺。日誦法華經,於太

P.431

白辰化為天童,日日齊供,因此,其山名為太白山。日本入宋僧最早登此山者,則為榮西,他於文治三年(一一八七)第二次入宋,先登天臺山,參萬年寺虛庵懷敝。懷敝移居天童,因此,隨從前往,在此凡四年,遂嗣其法。適該山修建千佛閣,遂回日本,輸送許多上等木材,支持其建築工程。從此天童山名稱,遂逐漸為東隣日人所熟知矣。貞應二年(一二三三),榮西弟子明全,又伴其法弟道元掛錫於此寺,不久病歿於寺中了然寮。道元參該山長翁如淨,嗣洞山十四世正統法脈而回日本。自此,圓爾辨圓、無象靜照、無修圓證、徹通義介、樵谷惟僊、寂庵上昭,約翁德儉、玉山玄提等,遊歷此山者甚多。又我國東渡高僧蘭溪道隆、無學祖元、鑑堂圓覺等,都嘗於此參究,東渡時,以天童山近於明州,故當時中日僧侶往來都留跡於此。

徑山是南宋禪院五山之首,其居禪宗極重要地位。在南宋都城臨安西北約十七華里處(註六),極高峻奇勝,環抱五峯,於一平地建立寺院,山徑通西天目,因而得名。又有雙徑,徑塢。唐朝代宗時法欽(牛頭宗第七世國一禪師)所開創,其後終經荒廢,懿宗咸通二年(八六一),鑒宗(無上禪師)住此。自此經幾多變遷,至南宋紹興大慧宗杲住此,大振臨濟宗風,因此,當時僧眾,多達一千七百餘人,以二大僧堂不能容納,至紹興十年創建千僧閣,其盛況於此可知矣。宗杲寂後,經大禪了明,密庵咸傑,佛照德光,蒙庵元聰嗣其法席。日本泉涌寺俊芿掛錫徑山(註七)。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最享盛名的大德無準師範住此,日本東福寺開山圓爾辨圓(聖一國師)及肥前興聖萬壽寺開山神子榮尊入宋參師範,(由此經三年至瑞平之年日本嘉禎二年),爾來性才法心,隨乘湛慧、妙見道祐,悟空敬念、一

P.432

翁院豪等,掛錫徑山,多嗣無準師範法。又東渡接化時賴之兀庵普寧,及為時宗師圓覺寺開山無學祖元,皆為師範會下的俊傑。祖元東渡,普說法語時有「老僧在大唐與日本兄弟同住者多云云」。由於當時日本僧師範會下者甚多。師範以後,癡絕道沖、石豁心月、虛堂智愚嗣其法席,日僧心地覺心謁道沖、無象靜照參心月,寒巖義尹、南浦紹明、寂庵上昭、巨山志遠、無外爾然等,嗣智愚之法。

靈隱是五山之第二名剎(註八),東晉咸和初西竺人慧理三藏東來,至此遊覽,見其山川秀麗,因曰:這是我中天靈鷲山之一小嶺,不知何時飛來,佛在世時多於仙靈說法,遂於此建靈鷲、靈隱二剎,有此傳說。及至唐會昌廢佛時,遭燬殆盡,吳越王錢鏐就舊址建五百羅漢,請永明延壽開堂,宋景德四年(一○○七)勅賜景德靈隱禪寺額。入宋日僧始掛錫於此者,則為覺阿,他參此寺時,佛海慧遠,歸國後亦常通信,已如前述。其次,圓爾辨圓、無關普門、寒巖義尹、約翁德儉等入宋日僧掛錫不絕。

淨慈(註九),山號南山,或曰南岩、南蕩山、南屏山,因此,有南屏記。「南屏晚鐘」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鐘之幽雅餘韻響渡湖面時,就想起興亡不定老大國家的歷史。這寺,後周顯德元年(九五四)吳越王錢鏐所建,稱慧日永明院,就是永明延壽開山。宋太宗時改壽寧禪院,南宋高宗紹興九年(一一三九)勅天下郡州置報恩光孝禪寺,先帝徽宗追嚴的場所,是其中之一,又改稱報恩光孝禪寺。南宋時代,若斷橋妙倫,虛堂智愚等俊傑,多住於此。因此圓爾辨圓、天祐思順、無門普門、無象靜照、南洲宏海、山叟慧雲、南浦紹明、約翁德儉等,至此參扣者頗多。

淨慈的北方,實出西湖半島之夕映山,其中是有名的雷峯塔地址,此塔是越王之黃妃所建,初計劃

P.433

建十三層,終改為五層。全部以煉瓦所造八角塔,夕陽映出古塔,頗富有詩的的趣味,「雷峯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可惜於民國十三年倒壞,今不可見其全貌。

靈隱寺在深山裏,靜寂幽境的山溪,著名的三天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從前詣天竺參研者頗多,每年不下數萬人。今上天竺為法喜禪寺,中天竺為法淨禪寺,下天竺為法鏡禪寺,都稱為禪寺。南宋時代,上天竺和下天竺都列為教院五山,僅中天竺為禪寺。上天竺後晉天福四年(九三九)僧道翊開創,下天竺隋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僧真觀,道安開創。中天竺為禪院十剎之第一寺位,隋開皇十七年(五九七)有寶掌者,從印度來此開一梵剎,北宋時代名崇壽院,及至徽宗政和四年(一一一四)改稱天寧萬壽永祚禪寺,這些寺院都近於靈隱,入宋日僧多至此訪問。尤以俊芿滯留下天竺頗久,與禪、教、律名僧論道,而與公卿士大夫交往。

除上舉之外,還有道場、蔣山,萬壽、江心,雪峯、雙林、虎丘等十剎寺院,因距明卅或臨安府不少距離,故入宋僧前往參詣者甚少。其盛況當於元代敘述。

宋代中日交通路線:

博多—值嘉島—明州(寧波)

註一:釋門事始考五山十剎,秇苑日涉卷一。和漢禪剎次第。空華日工集永德二年五月十七日條。

註二:秇苑日涉卷一。

註三:泉涌寺不可棄法師傳,本朝高僧傳五十八湛海傳。



P.434

註四:廣弘明集,佛祖統紀卷三十七,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六阿育王山志。

註五:天童寺集七卷,佛祖統紀卷第四十,重纂天童寺志。

註六:服部俊崖氏徑山志。

註七:泉涌寺不可棄法師傳。

註八:靈隱寺志,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六,和漢禪剎次第。

註九:淨慈寺志,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