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中印交通之路線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最後當要研究中印交通的路線,根據漢唐時期西行求法及東來譯經諸師來往的路線;漢唐時期中國通西域印度的路線,因受天然地勢的限制,顯然劃出一條路線,我國東方和南方都是大海,但海路冒險性較大;北方則是大沙漠,為通往西方唯一的陸路;陸路方面,必須經過新疆;而新疆境內,又受天然環境阻礙,故有南北道之分,這是通往西域的要道。

第一節 陸路之交通

一、南道 漢唐時期,中國對西域交通的路線,僅新疆境內,因受天山及塔里木盆地阻碍,就分南北兩道。所謂南道,即由敦煌至樓蘭以西越鄯善,沿崑崙山脈出于闐,又西北行至莎車為南道。由南道西踰葱嶺,經巴達克山(Badak Sham)出烏滸河(Amu Daria)流域,而通大月氏、安息(今伊朗)等國。宋雲、惠生等於神龜元年(五一八),西行求法,即取此道而至印度,玄奘由此道而回國。第六世紀中葉來華譯經之闍那崛多(志德),由其本國犍馱羅東來時,亦取此道。然南道中段,即克里雅(Kiriya)以東,常有流砂及吐蕃襲擊,故行旅往來頗不安全。其他路線,則為北道,不甚頻繁,而赴印度之沙門,大多由巴達克山經楊伽Jangam南下,越大雪山而達迦濕彌羅國。

二、北道 由樓蘭北上至伊吾,復西向車師前天庭(吐魯番),沿天山南麓,溯塔里木河西行,經

P.528

龜茲而至疏勤,是為北道。由疏勒踰葱嶺為大宛(今浩罕)、唐居(今哈薩克)、奄蔡(哈薩克西北),由葱嶺西南行,則為罽賓。罽賓東南,即為印度。又經車師前部西北行,經車師後部(今廸化)等,沿天山北麓,一直至烏孫,此為北道之別道。北道之地,土質優良,人口稠密,故取北道者多。大翻譯家鳩摩羅什,原出生於龜茲,但其往來印度及東來我國,皆取此道。玄奘西赴印度,亦取此道。先於此觀察大勢,因當時西突厥為一強國,大雪山以上六十餘國,皆為其役屬。故玄奘西行,非藉其保護不可,故由疏勒越過海拔四千公尺天山冰嶺至素葉面見葉護可汗,此為法顯,法勇之所未經過之路線。出中央亞細亞而達撒馬爾干,由此過鐵門,渡烏滸河南下,踰興都庫什山(大雪山)展轉至印度。

三、中道所謂中道,即橫跨南北兩道之間,由和闐與塔里木兩河流域之地,法顯赴印度時(三九九),即取此道。其出發長安,由敦煌至鄯善,沿塔里木西北行,十五日抵烏夷,更西南行,沿和闐流域,歷一月零五日之行程而達于闐。第八世紀之中葉,留印達四十年之久的悟空,其歸途即取此道,蓋由于闐向西北道之地而行也。

四、滇道所謂滇道,即由雲南前往印度,亦即張騫所欲開闢而卒歸失敗的路線。但武帝所欲開闢之路線,殊不甚明瞭,今據義淨西域求法高僧傳慧輪傳中,藉悉三世紀室利笈多Crigupta王朝時期,有中國僧人二十餘人從蜀川cwdc0352801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道對印度。室利笈多為造支那寺以供停息一事,後至七世紀上半葉,唐朝國勢鞏固之時,復有人欲開雲南一道,以通印度。由雲南通往印度的路線,或由昆明赴大理,或由建昌逕赴大理共有二道。或由雲南入緬甸前往。唐太宗曾發蜀十二萬兵進討諸蠻,以圖由大理通往印度,

P.529

鞏固西南國防。宋元嘉年間,慧叡從蜀往天竺,亦不詳其路線。或由川入西康,經西藏泥波羅入印度,但當時由此一路前往,似乎不可能。

太虛大師訪印與尼赫魯合影

cwdc03p529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五、緬道 在抗戰期間,日本對東南亞佛敎國家作虛偽的宣稱:日本對中國作戰,因中國將赤化、耶敎化,日本為保護佛敎而向中國進軍。我政府為揭穿日人奸計,特派太虛大師組織佛敎訪問團,太虛大師於一九三九年,亦即繼法顯、玄奘後一千三百餘年訪問印度、錫蘭、緬甸等國。由重慶出發,經雲南,取道新闢國際公路滇緬路,經緬甸而至印度。訪問聖雄甘地及尼赫魯,傳達我國對日戰爭政策,及日本侵略中國之野心,並希東南亞佛化民族與中國政府通力合作共同為維護佛敎對抗日本侵略。甘地與尼赫魯竭誠招待大師,並對大師於印度艱難奮鬪獨立運動期中,訪問印度,給予印度全體國民精神上無限鼓舞與安慰,倍極讚揚。大師並與尼氏交換復興佛敎古蹟,及創辦國際佛敎大學意見。我們總統蔣公為敦進中印兩國友誼,曾以鍍金銀塔奉贈印度菩堤會紀念,上刻「託太虛法師携存佛敎聖地,蔣中正,二八,一一、三六」。

大師與尼氏談話



P.530

尼:這次中國不幸,受日本軍閥侵略,可是中印兩國,確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結合。所以世界上往往壞事情過去,好事情就來了。現在的戰爭,未嘗不是將來幸福的起點!

師:中國與印度,是世界最古的文明國家。中國近來受強隣的侵略,這是過去的錯誤所致。但中國現在蔣先生的領導下,正如先生所說,不久即可得到勝利。我這次到印度,見到印度各方面也都在進步。中印兩國聯合,於未來的世界,必大有貢獻!

尼:大師所講是對的!過去中印兩國的地位降低,這也是自己不對。現在我們不但要重造自己的光榮,同時要對世界和平作最大的貢獻。所以大師這種希望,是很好的。

師:中印兩國對世界的關係,可把全世界的文化分為三種:第一是內心聖潔的修證;第二是人類情誼的調善,第三是對物質力的制御。由此三種發揮出來,就是印度文化、中國文化,西洋文化。中國和印度,曾對世界有很大的貢獻;不過近代的中印都受了西洋的影響。西洋文化的歧途,是把人當物質一樣,所以世界危機日深。希望將來不偏一端,物質需要發達,同時精神也要有修養,倫理也要得協議。……(從略)

尼氏與大師談話,極為融洽。並應甘地電邀訪問瓦而達。八十高齡之泰戈爾,亦訪大師。大師以詩贈之,詩曰:『佛消梵化一千載,耶繼回侵七百年,冶古陶金鑄新聖,覺源遙溯育王前』。大師對甘地、泰戈爾極為稱讚。曾作甘地泰戈爾贊:「中國古墨子,印度今甘地,要見活莊周,來會泰戈爾,寄語莊墨徒,休徒鑽故紙,好從面對時,證知實如此」。大師訪問錫蘭時,曾與馬拉拉舍扣喇博士倡議中錫

P.531

文化協會及世界佛敎聯合會。今之世界佛敎友誼會,即因此而產生。此為大師於二次世界大戰中以佛敎徒身份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亦即我國最後訪問印度之佛敎高僧。

第二節 海上之交通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我國與印度海上交通,當比陸道為早,在紀元前四二五年即已開始,略如前說。據伯希和Paulp elliot考紀元前三世紀秦始皇開嶺外,首置郡縣。西漢(西元前二○六至西元二四年)東漢(西元二五至二二○年)時,於東京及安南北部,置交趾(河內)九真、(今清菜)日南、(今廣平)三郡。紀元初年,中國與南海諸國商業政治關係,頻繁之時,交趾曾為航行之終點。一六六年羅馬皇帝安敦Marc,Aurele遣使,即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這是中國與羅馬正式交通。海道往印度路線,不外三路:

一、由交州(廣州)前往,紀元初,中國與海外交往以交趾為終點,再轉至交州,(今廣西省蒼梧縣)舊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一云:「交州都護制諸蠻,其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自漢武以來皆朝貢,必由交趾之道」。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平南越,設置南海、蒼梧、合浦、鬱林、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可見交趾如何重要。但至七世紀,交州漸為廣州所奪,義淨、不空等出歸都由此路登舶。唐代諸僧什九皆同,曇無竭歸時亦由此登陸。

二、由交趾前往,交趾在一、二世紀為中國通往海外終點,中國與南海諸國商業,幾為交趾所壟斷。明遠出時由此登舶,覺賢來時遵此路。但七世紀以後,竟為廣州取而代之,九世紀時大食人Arabes即

P.532

於廣州登岸,九六八年安南獨立,交趾遂定屏除於問題之外,故與海外來往的終點移至廣州。

三、由青島前往,法顯歸時由此登陸,覺賢經交趾循海由此登陸,道普第二次出時由此登舶,船破而卒於此。

海上往返頻繁,宋元嘉六年(四二九)有外國船主難提Namdi曾載師子國比丘尼來華,及元嘉十年(四三三),又載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一人來(見比丘尼傳第二)。求那跋摩(功德鎧),由師子國至闍婆(爪哇),宣傳佛法,乃應宋文帝邀請,亦乘難提船來至廣州。菩提達磨、真諦等,皆由此道而來。紀元六七一年,沙門義淨,即由廣州乘外國商舶,經安南及馬來亞半島,而於印度東海岸之吐魯克Tamluk登陸。義淨、不空等往返皆由此道,法勇由此道而歸。廣州海康、合浦為漢唐時期中外海上交通的門戶,唐宋以後,外國商人都稱之為廣府。阿拉伯商人則稱之為新卡蘭(Sirkalan)即大中國之意。

由師子國利用外國商船,往來於我國廣州或東海岸者,其數尚多,曇摩耶舍之弟子法度,其天竺婆勒Bala即屬外國商船。元嘉中(四二四)嘗停泊於廣州甚久,往來求利,甚為頻繁。唐代對西域大陸交通,漸形衰落,故西行求法沙門自南北朝時起,似多取海道前往,其主要原因有二:(一)西突厥崛起,東起阿爾泰山,西達伏伽河,北自塔爾巴嗒臺,南至信度河,幾奄有中亞細亞之全部,於五十年間統一散亂之各部落,蔚為西域一大強國,大雪山以上六十餘國,皆歸其統領。而介於中國、波斯、東羅馬、印度四大文化之間,商業往來,賴以溝通。六二八年玄奘西赴印度,要越過海拔四千公尺凌山冰嶺至素

P.533

葉求其保護,否則難以通往。(二)中唐以後,由西藏往泥波羅通往印度路線,國人時遭毒斃,玄照再往,遂不得而歸,終死於印度。而吐蕃國勢日強,七世紀中葉尚與中國和好,六四八年曾以兵助王玄策征服印度摩伽陀之叛主,但至六七○年,遂與中國開戰,吐蕃奪取安西四鎮,並擊敗了唐兵,其勢力西至西域,東至長安都門。所以中唐以後,欲往印度的,什九皆由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