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境內之于闐、龜茲等為中印交通之要衝,方等諸部之大乘經典來自于闐、龜茲者不少。而于闐、疏勒、鄯善等地名,又多散見於華嚴、大集等經文中,於此不僅足資證明大乘佛經之境界,已越過印度而發展至于闐、疏勒等地。並可證明紀元初數世紀中,印度與西域大乘佛敎之密切關係也。
華嚴最初翻譯者,為佛馱跋陀羅,其為印度人,但所譯之原本,乃支法領得自于闐(見高僧傳)。三百年後(六九五),武后以華嚴處會未備,遣使訪經于闐,並請于闐翻譯家實叉難陀與經同至洛陽,於此可證明其策源地,乃于闐也(見經序)。五七○年,突厥佗鉢可汗遣使至齊,求淨名、湼槃、華嚴等經,並十誦律(見隋書卷八十四)。七九五年,烏荼國又進華嚴後分四十卷,帝命般若三藏譯為唐言(見宋僧傳),此為華嚴傳入之經過也。
據闍那崛多Jinagupta傳謂:
玄奘由印度回國,途經斫句迦時(子合),亦謂其國崇奉大乘,國中大乘經典部數甚多。佛法至處
P.174
,莫斯為盛也。十萬頌為部,凡有十數,自茲以降,其流甚廣(見西域記卷十二)。於此可知六世紀時,華嚴、大集等關係於于闐之詳細情形也。
大集經部有一經名日藏經者,因其偏重於于闐,頗顯出與于闐關係之密切。佛說日藏經最後咐囑諸龍王守護,諸龍王以不能守護辭謝。世尊復以付囑二十八夜叉將,「二十八夜叉將言,敬順佛敎,二十支提如來咐囑。二十支提如來付囑,豈敢不持,但瞿摩娑羅香山Gomasāragandhà一處,我難受持。」(此瞿摩娑羅香山,即為于闐聖地)遂有一龍王自承願為護持,「時祗利訶婆達多Grhapati龍王即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以于闐國牛角峯山Gocrn̄ga瞿摩娑羅乾陀牟尼大支提處付囑於我。然彼國王城邑村落悉皆空曠,所有人民悉從他方餘國土來。或餘天下,或餘剎中,菩薩摩訶薩,大辟支佛,大阿羅漢,得果沙門,五神通人,坐禪力故,向彼供養,瞿摩娑羅舊無衆生,一切來者皆是他國,世尊,此二十八諸夜叉將不肯護持,我今怪此,所以者何,以彼不護,我等諸龍得於惡名。佛言,龍王莫如是說,何以故,今有二萬大福德人見於四諦,從沙勒國Kachgar而往彼住。以彼二萬福德衆生有大力故,於此瞿摩娑羅香山大支提處,日夜常來,一切供養,龍王當知,如是之時,恆不饑乏。又迦葉佛時,彼于闐國名迦羅沙摩,國土廣大,安隱豐樂,種種果華,衆生受用。彼國多有百千五通聖人,世間福田依止其中。繫念坐禪,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其國土,安隱豐樂,彼土衆生,多行放逸,貪著五欲,謗毀聖人,為作惡名,以灰塵土,岔彼聖人,時諸行者,受斯辱已,各離彼國,散向餘方。時彼衆生,見聖人去,心大歡喜,是因緣故,彼國土中,水天火天,皆生瞋忿,所有諸水,河池泉井,一切枯竭,時
P.175
彼衆生,無水火故,饑渴皆死,是時國土,自然荒丘」。
此牟尼瞿摩娑羅香山Muni Gomasāragandha一名,似為漢譯那連提耶含 Narendrayasas,西藏譯本,僅譯Gomasāra瞿摩娑羅之音,竊以此字似由兩音結合而成,上半之go此言牛,下半之Masāra此言紫色,或青色寳石,而其確當之義應為玉石,此為于闐之特產。考梵語千字文,護母婆羅為玉,而此Musāra即為Masāra之轉音。又考 go 一字,又為瞿摩娑羅香山所住牛角Goçŗǹga 或牛頭Goçirşa山之名中所含有。故玄奘譯為牛角山之音為瞿室饒伽,此為于闐重要名勝地點也。
日藏經之預言,西域記卷十二中,亦有類似之記載:
「王城西南二十餘里有瞿饒伽山(唐言牛角),山峯兩起,巖隒四絕,於崖谷間建一伽藍,其中佛像時放光明,昔如來曾至此處為諸天人略說法要,懸記此地當建國土,敬崇遺法,遵習大乘。」於此可知于闐與大乘敎之關係也。
大集經中除日藏經外,別有一經名月藏經者,內容地理材料不少。是經為那連提耶舍所譯。今日唯
P.176
有漢譯本存在。月藏經第十七品分布閻浮提品,說世尊告諸神,命其隨持此閻浮提一切國土,其語之冗長與方等經相同,而各人之答語,皆云「唯然受敎。」如來於分布護持閻浮提一切國土諸神以後,復依方等經之例,用偈言重說一次。其中所列舉之國為數五十有五(偈中僅舉五十三)。自波羅奈,經北印度新疆,而至沙勒、于闐、龜茲、婆樓迦、兮周迦、億尼,鄯善、緊那羅、震旦漢國。茲將其所舉五十五國名稱,擇錄於左:
一、波羅奈 | 二、迦毘羅婆 | 三、摩伽陀 | 四、拘薩羅 |
五、鴦伽 | 六、般遮羅 | 七、蘇摩 | 八、阿濕婆 |
九、摩偷羅 | 十、支提耶 | 十一、婆蹉 | 十二、賒耶 |
十三、優禪尼 | 十四、修羅吒 | 十五、摩訶羅吒 | 十六、輸盧那 |
十七、摩尼鞞 | 十八、波吒羅弗 | 十九、乾陀羅 | 二十、阿槃提 |
二十一、波樓拏跋帝 | 二十二、帝跋尼 | 二十三、瞻波 | 二十四、悉都那 |
二十五、西地 | 二十六、富樓沙富羅 | 二十七、烏萇 | 二十八、寄薩離 |
二十九、金性 | 三十、摩都羅 | 三十一、藪離迦 | 三十二、般遮曩伽羅 |
三十三、波斯 | 三十四、敕勒 | 三十五、叵耶那 | 三十六、尸離耶摩 |
三十七、跋離伽 | 三十八、罽賓那 | 三十九、優羅奈 | 四十、佉羅波羅 |
四十一、阿疎居伽 | 四十二、達羅陀 | 四十三、弗梨沙 | 四十四、伽賒 |
四十五、遮居伽 | 四十六、蓗提 | 四十七、沙勒 | 四十八、于闐 |
四十九、龜茲 | 五十、婆樓迦 | 五十一、兮周伽 | 五十二、億尼 |
五十三、鄯善 | 五十四、緊那羅 | 五十五、震旦漢國 |
以上列舉五十五國中分布之情形,大致為巡歷史聖蹟,自波羅奈達東夏之一段行程,其分布不外印度河,葱嶺、新疆之三地。印度本部構成第一區,諸種名稱多出於一種長遠之傳說:如波羅奈、迦毘羅婆、摩伽陀、拘薩羅、鴦伽、般遮羅、摩偷羅、支提耶、婆蹉,優禪尼、乾陀羅、波吒羅弗等國。此外為印度本部之邊境,則為富樓沙富羅、烏萇、金性、罽賓、波斯、敕勒等國。此外跋離伽,優羅佘、佉羅波羅,阿疎拘伽,弗梨沙諸國,顯未詳其所在。
最後一批諸國,則分布自葱領達東夏行程之中,計有沙勒、于闐、龜茲等國,乞今未詳之伽賒、遮居伽(烈維考為今之葉迦縣治),蓰提、兮周伽、憶尼諸國,終至鄯善達於蒲昌海Lop nor,其抵東夏最後之一種,則為緊那羅國。
據此,月藏經不啻為佛敎中亞地理著錄。吾人於此,不得不進一步研究者,即以上所舉名錄,絕非出於印度。因印度國名未佔有半數,其中二十餘印度國名,大致為假諸佛經者,若謂印度人重視印度東夏間及西域諸國,似無此理由。月藏經第十九品建立塔寺品,列舉二十五聖地,佛說「於四天下中,所
P.178
有過諸佛如來之所建立住持大塔,牟尼諸仙所依住處,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而常不空,佛為菩薩摩訶薩等降大法雨,皆悉充滿。初名衆仙所興、次名德積、次名金剛燄、次名香室、次名睒婆梨、次名賢城、次名須質多羅、次名水光、次名香薰、次名善建立、次名遮波羅、次名金燈、次名樂依、次名牟真鄰陀、次名金剛地、次名慈窟、次名那羅延窟、次名渠摩娑羅、次名慧頂、次名大德窟、次名善現、次名青鬱茂窟、次名虛空子、次名巧牛頭旃檀室、次名難勝。」
此二十五聖地中第二德積大塔,即覺賢所譯華嚴經中之摩偷羅園長養功德窟,第四香室,即日藏經中之蘇波洛迦香支提,第五睒婆梨,即難陀所譯華嚴經中乾陀羅國之睒波羅。第十二之金燈,即佛馱所譯華嚴中華氏國之金燈僧伽蘭,第十四之牟真鄰陀,並見其他名單,而位置其地於蘇波洛迦。第十六之慈窟,在華嚴中則位置於劍浮國。第十七之那羅延窟,在華嚴及日藏中則為震旦之窟地。第十八之渠摩婆羅,在日藏經中則位置於于闐,第二十之大德窟,在日藏經中則位置於難陀婆陀那,是亦實叉難陀譯華嚴中增喜城之尊者窟,第二十一之善現,即日藏經中乾陀羅國之大利舍若摩羅。第二十四之牛頭旃檀,或在疏勒,或在邊地,或在于闐。
此是過去諸佛建立住待大塔,常為菩薩摩訶薩等之所加護……即時於此四天下中,而有無量百千諸佛處處而現,東弗婆提八萬佛現,北鬱單越百千佛現,西瞿陀尼五萬佛現,諸國、島國、百千佛現,此閻浮提二百五十佛處處現。
波羅奈國六十佛現,迦毘羅衛國二十,摩伽陀國三十。……沙勒國九十八,于闐國百八十,龜茲國
P.179
九十九,婆樓迦國二十四,兮周迦國十八,億尼國八十,鄯善國二十九,緊那羅國八十,震旦國二百五十五。
於以上佛出現次數,即可知佛敎於于闐等地理之關係,波羅奈為印度佛敎之名城,僅有六十佛現,乃至印度邊境之西地國則有七十。沙勒數為九十八,龜茲數為九十九,于闐數為一百八十,震旦數為二百五十五。由此足以證明佛敎於于闐、震旦之關係表徵也。
由於于闐所表現大乘佛敎中心,但其所製感化隣國使其皈依之經典之所,應為瞿摩帝大寺,或本地之其他諸寺矣。遮拘國對於諸部大乘經典之保護,尤可證實其地方之關係,其於固定經文,必為新信徒謀一種適當之改造,自佛敎傳出印度以後,因國民宗敎信仰變為世界宗敎的觀念,應如何使國民對外來佛敎,不致發生隔膜,甚至視為外來一種異敎。當時佛敎之傳布,雖已使用印度語言,但其他民族能否使用其國語,此種爭論,今在毘婆沙論中尚見其痕跡也。故由印度語譯成當地語言,而在經典中不唯見到佛預言本國及隣國建立大乘敎經文。而又熟讀本國地名,佛敎某一種經殊勝因緣,足資證明佛敎於本國因緣殊勝,非為外來之異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