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之貢獻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中印佛敎交通始於兩漢,迄於北宋。其水陸交通,極為頻繁。因此,印度文化,直接、間接地相繼傳入中國。而印度文化輸入中國者,主要為佛學。然隨同佛學一齊輸入他方面的,則有天文、曆法、醫學、音樂、藝術等。故漢唐以來東來的梵僧,不僅善誦經咒,並精通天文曆算。若「安士高,博學多識,貫綜神模,七正盈縮,風氣吉兇,山崩地動,鍼脈諸術,覩色知病,鳥獸鳴啼,無不知」。「曇柯迦羅,則善星術;康僧會則多知圖讖。」由此觀之,初期佛敎勢力之推廣,不得不藉多種方術協助,而迎合當時風尚。漢季劉洪有「七曜術」,晉末徐廣有「既往七曜曆」。南北朝,七曜尤為盛行。隋書經籍志曆數類載七曜曆書二十三種,凡六十卷,著撰人七。七曜之名見於摩登伽經,所謂:日、月、熒惑、歲、星鎮星、太白、辰星,是名為七。安士高亦譯有「摩鄧伽女經」。晉書天文志有「七曜」一目。陳自天嘉(五六○)迄禎明(五八七)並用七曜曆。因此,印度文化對中國之貢獻,使中國文化內容更加充實,壯大其質量。故佛敎東被,在在對中國文化以極大之影響,使中國人放大其眼界,豐富其思想,活潑其心靈。今日吾人仰慕中國文化之偉大者,至少應歸功於中印威德沙門及學者,他們不辭千辛萬苦,跋山越海,歷千萬里東來或西往,而帶此人類最珍貴之智慧與學藝,傳入中國成為東方文化最高峯。茲分別簡述其史實於次:



P.374

第一節 印度曆法之傳入

近代史學家,往往臆測中國古代曆法,是受希臘之影響,因為中國太初曆算,冬至點與春分點之測定,大致與希臘相同,遂據以係受希臘影響之證明。要知古代月之三分法及月之四分法,中國、印度及希臘皆曾有之,但絕不能據此認為係希臘傳入中國之證明。

印度古代的天算,發達甚早,或曾受希臘的影響,蓋印度古代天文學家,常謂其師傅乃耶梵那人(Yavanas & Ionians,希臘人),而印度之天文學名辭,一部分與希臘相同。希臘天文學即傳入印度,是否再傳入中國,雖未確知,但中國的天文學,確受印度天文曆算影響極大。南北朝時,印度天文曆算已盛行於中國。舊唐書卷一五八四西戎傳曰:「天竺國有文字,善天文算曆之術」。隋書卷三四經籍著錄:「婆羅門捨仙人所說天文經」二十一卷、「婆羅門朅伽仙人天文說」三十卷、「婆羅門天文」一卷、「摩登伽經說星圖」一卷、「婆羅門算法」三卷「婆羅門陰陽算曆」一卷、「婆羅門算經」三卷。「歷代三寳記」記有「婆羅門天文」二十卷。「大唐內典錄」目與隋書所記二十一卷本,當為同一書。僧不空譯「宿曜」(文殊菩薩所說宿曜經)二卷。

開元釋敎錄卷七註曰:「婆羅門天文二十卷,今以非三藏敎,故不存之」。這些書籍,雖僅存其名,當難稽考,然可知印度天文曆法之書,譯入中國,在隋代已有七種六十卷之多。高僧傳彥琮傳謂:隋譯經學士涇陽劉馮,學通玄素,偏工數術,撰「內外旁通比較數法」一卷。



P.375

唐初,中國曆法失修,預測日蝕,時有錯誤。於是西域各國之天算家與天算書,相繼東來。舊唐書卷一九八罽賓國傳曰:「開元七年(七一九)遣使來朝,進天文經一筴」。冊府元龜卷九七一曰:「開元七年六月,吐火羅國進天文人大慕國圖,其人智慧幽深,問無不知,伏乞天恩,喚取慕闍,親問臣等事意,及諸敎法,知其人有如此之藝能,望請令其供奉,並置一法堂,依本敎奉養」。同一年而有兩國進天文家與天文書,可謂盛事。慕闍為古波斯語Moze對音,猶言師也。

當第七世紀末及第八世紀初,印度天文學最著名之三大學派:若矩摩羅(Kunara),迦葉(Kāsyapa)與瞿曇羅(Gautama)都與中國天文事務有關。西門(West Brahman)俱摩羅秘占一卷,印度之占星術,已譯成漢文。中宗景龍元年(七○七年),迦葉志忠知太史事。貞元年間(七八五—八○四),迦葉濟試太常卿,至於瞿曇羅一家,大史令瞿曇羅上經緯曆法九卷,詔令「與麟德曆相參行」。麟德曆以麟德二年(六六五)正月詔令頒行而得名,李淳風撰,則其時中西曆法已參合使用矣。

武后聖曆元年(六八九),瞿曇羅又奉詔撰光宅曆,殆亦為印度法。舊唐書卷三二曆志曰:「神功二年,(六九八)改元聖曆,命瞿曇羅作光宅曆」。三年罷,仍用麟德曆。玄宗時代,又有瞿曇謙者,以善算著稱,為宗正丞,作大唐甲子元辰曆一卷。「寳應元年(七六二)拜司天少監」,蓋為印度人,以精於曆法而仕於唐者也。瞿曇悉達(Cautama siddhārta)於開元六年(七一八),受詔譯九執術,悉達為太史令,著有「開元占經」一百卷,九執曆尚存其中,此實為中國採用印度古曆之始。

開元九年(七二一),麟德曆推算日蝕無效,詔僧一行作大衍曆,十五年完成;十六年(七二八),

P.376

詔頒施行。時瞿曇譔以未預改曆事,頗有怨意,二十一年(七三三)乃與陳玄景合奏大衍寫大執曆,其術未盡云云,瞿曇譔似必續九執曆,但何時寫成,則不得而知。其後失敗,其子瞿曇晏任冬官正九執為天竺曆,則大衍曆亦採印度曆法。開元廿一年時,詔李麟等校靈臺候簿,大衍十得七八,麟德纔三四,九執一二焉,是否乃決,見新唐書卷二七上曆志。則九執曆雖採用,不如大衍曆之得勢也。

至建中時(七八○—七八三),又有符天曆,曹士為撰,亦九執曆之一部。其歷以顯慶五年(六六○)為上元,雨水為歲首,世稱之為小曆;祇行於民間,又稱七曜符天曆。又有九執曆法,佛典記及九曜者有「大孔雀明王經」、「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羅尼經」等。蓋九執即九曜,乃在日月五星七曜之外,再加二曜。二曜乃假定者,故又稱「二曜」。稱九執者,大日經疏曰:九執者,梵音#CB01350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粟何(Graha)是執持意,天竺以此九星為「九種執持天神名號,此九執持天神有大威力」也。

唐代之候儀器制,似傳自印度。貞觀七年,李淳風以靈候儀制度疏略,度刻不均,始奏請更造深天黃道儀。唯候儀自北魏傳入,沿用已久。中國與印度都有二十八宿,所謂二十八宿者,乃以黃道(odiac)赤道(Equator)附近天空,劃分為二十七或二十八個之不等部分。以觀察太陽所在的位置,而審定季節。印度記載二十八宿典籍,以摩登伽經為最古。此經於隋代傳入,其中並記一年十二個月內日中之影長。經天文學家考訂,唯印度之二十八宿,含有大角(Acrturus)、織女(Vega)、及牽牛(Altair)等星。距離黃道附近之星象,與中國略有不同。以劃分二十八宿觀測法,似由印度傳入。中國

P.377

與印度二十八宿之觀測法,究起源於何處,現尚不能確定。法國學者比奧特(Sacant Biot)於一八六○年所著述:謂中國星宿之制,乃中國固有產物,但受其影響者,則有印度Nakshatras(宿)及阿拉伯之Manazil, 均仿自中國。

第二節 印度天算書之傳入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佛敎傳入中國,印度文物,相繼而來,數理即其一也。隋書經籍志載有婆羅門算法及算經各三卷。唐開元六年(七一八),太史監瞿曇悉達翻譯九執曆。曆中所用之算法,皆用筆算,以字乘除,零之記號為點。開元占經謂:「天竺算法,用九個字乘除,其字皆一舉札而成。九數至十,進入前位,每空位處恆安一點。有問咸記,無由輙錯,運算便眼。」原本尚錄有「天竺算法」字樣,今傳本已闕。以十口形式之,而旁注「字」、「二字」、……「九字」「點」等字。此與新唐書卷二八下曆志所稱「九執曆者,出於西域……其算皆以字書,不用籌策……」同為一事。

此外,尚有「都利聿利經」二卷。載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注曰:「貞元中(七八五—八○四),都利術士李彌乾傳自西天竺,有璩公者譯其文」。通志卷六八藝文略謂:「貞元初,有都利術士李彌乾將至京師,推十一星行曆,知人命貴踐」。似皆為印度天文或占卜書,惜均不存,不能詳其內容。

漢末徐岳撰數術記遺一卷,北周甄鸞注釋。徐岳之學,得自漢代曆法作者劉江。書中有「未識剎那之賒促,安知麻姑之桑田」。剎那乃佛語,此可知受佛敎傳入後之影響。甄鸞重述本,根據楞伽經內註

P.378

釋。甄鸞為北周時代篤信佛敎之數學家。北魏時代算學博士殷紹,其學原傳自佛敎徒。太安四年(四五八),殷上「四序堪輿志」,謂少時遇大儒成興,從求九章要術。後興偕其往謁陽翟九崖沙門釋曇影,依止影所,求請九章。影後將其介紹往長廣東山見道人法穆,法穆時與影為其開九章數家雜要。蘊習四年,粗皆髣髴。此可見佛敎徒對當時中國數學之影響。

南北朝時,中國算學所受印度之影響有「三等數法」。即萬以上之十進、萬萬進及倍進之法。晉時所譯「華嚴經」,所舉數法為倍倍變之;陳時所譯「俱舍論」,則為十十變之,百百變之。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有拘梨(Koti唐譯俱胝)、不變(Ayuta唐譯阿廋多)、那由他(Kayuta唐譯相同)等。據唐譯「一百洛叉(Ionīrnstyle)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廋多;阿廋多阿廋多為一那由他……」。茲為學者對佛敎數學有一具體了解,參照太虛大師全部宗依論引申俱舍論華嚴經所舉數學於次:

中國計數的方法,用十位,共有十六位,即一、十、百、千、萬、億、兆、京、垓、梯、壤、溝、澗、正、載之十六位。實際上,億以上以萬數表之,若十萬、百萬、千萬等。而億兆等名很少用之;京、垓等名,更等於虛說矣。佛敎經典中所舉洛叉、俱胝、那廋多、阿僧企耶等,其數量計算位,更超過人間所用之數位,純屬地上菩薩及佛之心思所及之境界。但中國之十六位,從一數起算法,或為印度古來相傳計數法,今表次序於後:



P.379

十個十等於一百十個百等一千
十個千等於一萬十個萬等於一洛叉(億)
十個洛叉等於一大洛叉(兆)十個大洛叉等於一俱胝(京)
十個俱胝等於一額部曇(垓)十個額布曇等於一鉢曇摩
十個鉢曇摩等於一大阿廋多十個大阿廋多等於一那廋多
十個那廋多等於一大鉢曇摩十個大鉢曇摩等於一鉢羅廋多
十個鉢羅廋多等於一三慕達羅十個三慕達羅等一末陀
十個末陀等於一大矜羯羅十個大矜羯羅等於一頻跋羅

此十六位,加一數位及十數位,則十八位。至十八位,則為十個萬萬萬萬。而中國十六位之載,則為千個萬萬萬也,大抵一個萬萬萬為國民數,今超過一個萬萬民數之國家,不過三四國耳。(今日已有七八國矣)

一、俱舍論之數量,亦為十進法,今採列於左:



P.380



P.381

十個一等於一十十個十等於一百
十個百等於一千十個千等於一萬
十個萬等於一洛叉十個洛叉等於一大洛叉
十個大洛叉等於一俱胝十個俱胝等於一末陀
十個末陀等於一阿廋多十個阿廋多等於一大阿廋多
十個大阿廋多等於一那廋多十個那廋多等於一大那廋多
十個大那廋多等於一鉢羅廋多十個鉢羅廋多等於一大鉢羅廋多
十個大鉢羅廋多等於一矜羯羅十個矜羯羅等於一大矜羯羅
十個大矜羯羅等於一個頻跋羅十個頻跋羅等一大頻跋羅
十個大頻跋羅等於一阿芻婆十個阿芻婆等於一大阿芻婆
十個大阿芻婆等於一毘婆訶十個毘婆訶等於一大毘婆訶
十個大毘婆訶等一嗢蹭伽十個嗢蹭伽等於一大嗢蹭伽
十個大嗢蹭伽等於一婆喝那十個婆喝那等於一大婆喝那
十個大婆喝那等於一地致婆十個地致婆等於一大地致婆
十個大地致婆等於一醯都十個醯都等於一大醯都
十個大醯都等於一羯臘婆十個羯臘婆等於一大羯臘婆
十個大羯臘婆等於一印達羅十個印達羅等於一大印達羅
十個大印達羅等於一三摩鉢躭十個三摩鉢躭等於一大三摩鉢躭
十個大三摩鉢躭等於一揭底十個揭底等於一大揭底
十個大揭底等於一拈筏羅闍十個拈筏羅闍等於一大拈筏羅闍
十個大拈筏羅闍等於一娡達羅十個娡達羅等於一大娡達羅
十個大娡達羅等於一跋藍十個跋藍等於一大跋藍
十個大跋藍等於一珊若十個珊若等於一大珊若
十個大珊若等於一毘步多十個毘步多等於一大毘步多
十個大毘步多等於一跋羅攙十個跋羅攙等於一大跋羅攙
十個大跋羅攙等於一阿僧企耶 

以上最高為五十一位阿僧企耶,即千個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之數也,佛經上說阿僧企耶數位,即指此數而言。若華嚴經之阿僧祗,則又非此十進位之阿僧祗也。此之數量,雖駭常俗,然在學者計算一太陽系之原子數,或計算一太陽系生長變壞之秒數,及或計算天空中之恆星、慧星、遊星、衛星等星球數,應可不以為多而以為方便。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之數量說,在阿僧祗品,茲采於左:

一、俱胝:一百洛叉,數與前等,即千萬也,二、阿廋多,三、那由他:即那廋多,四頻波羅:即頻跋羅,五、矜閹羅:俱舍論者止此,過此以上之數,難以計之 六、阿伽摩,七、最勝,八、摩部羅。九、阿部羅,十、多部羅,十一、界分,十二、普摩,十三、彌摩,十四、阿部鈐,十五、彌伽婆,十六、毘?伽,十七、毗伽婆,十八、僧羯羅摩,十九、毘薩羅,二十、毘贍婆,二十一、毘盛伽,二十二、毘素陀,二十三、毘婆訶,二十四、毘薄底,二十五、毘佉擔,二十六、稱量:一大千界可稱量之原子數,二十七、一持:一大千界不可稱量之力點數,二十八、異路,二十九、顛倒:一大千界之名相分別心數

P.382

,三十、三末耶,三十一、毘[都-阝+見]羅,三十二、奚婆羅,三十三、伺察,三十四、周廣,三十五、高田,三十六,最妙:以上十信菩薩數學,三十七、泥婆羅,三十八、訶理婆,三十九、一動,四十、訶理蒲,四十一、訶理三,四十二、奚魯伽,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達?步陀,四十六、訶魯那,四十七、摩魯陀,四十八、懺慕陀,四十九、瑿?陀,五十、摩魯摩:以上三賢菩薩數學,五十一、調伏,五十二、離憍慢,五十三、不動,五十四、極量:以上加行菩薩數學,五十五、阿麼怛羅,五十六、勃麼怛羅,五十七、伽麼怛羅,五十八、那麼怛羅,五十九奚麼怛羅,六十、鞞麼怛羅,六十一?羅麼怛羅,六十二、尸婆麼怛羅:以上初地菩薩數學,六十三、翳羅,六十四、薛羅,六十五、諦羅,六十六……,六十七偈羅,六十八窣步羅:以上二地菩薩數學,六十九、泥羅,七十、計羅,七十一、細羅,七十二、脾羅,七十三、謎羅:以上三地菩薩數學,七十四、娑?茶,七十五、謎魯陀,七十六、契魯陀:以上四地菩薩數學,七十七、摩?羅,七十八、娑母羅,七十九、阿野婆:以上五地菩薩數學,八十、迦麼羅,八十一、摩迦婆,八十二、阿怛羅:以上六地菩薩數學,八十三、醯魯耶,八十四、薛魯婆,八十五、羯羅婆,八十六、訶婆婆:以上七地菩薩數學,八十七、毘婆羅,八十八、那婆羅,八十九、摩?羅,九十、娑婆羅,九十一、迷羅普,九十二、者摩羅,九十三、馱摩羅:以上八地菩薩數學,九十四、?羅摩陀,九十五、毘伽摩,九十六、烏波跋多,九十七、演說,九十八、無盡,九十九、出生,一百、無我:以上九地菩薩數學,一○一、阿畔多,一○二、青蓮華,一○三、?頭摩,一○四、僧祗,一○五、趣,一○六、至:以上十地菩薩數學,一○七、阿僧祗:超過菩薩之數學也,一○八、阿僧祗轉,一○九、無量,一一○、無量轉,一一一、無邊、一一二、無邊轉,一一三、無等,一一四,無等轉,一一五、不可數,一一六、不可數轉:

P.383

數學之真量,一一七、不可稱,一一八、不可稱轉:質數之真量,一一九、不可思,一二○、不可思轉,一二一、不可量,一二二、不可量轉,一二三、不可說,一二四、不可說轉,一二五、不可說不可說,一二六、不可說不可說轉:以上真比量之極量,。

以上所舉為華嚴之數量,從阿僧祗耶起,為佛陀之數學,共二十位,其數量之多,窮於計算。俱胝以前,為常俗數,用十進之加法。此中但取為依,不復為之追溯。俱胝以後,即為學者之數,可依之以漸達佛陀之數,乃用倍倍相乘而進之法。四五位後,已難計算,何況至於為二十六位耶耶後之二十數位,諸菩薩亦難自力比知,唯藉佛說而知。其他若大般若經、大寶積經等皆有佛陀數學說明,於是益見佛敎數學之深邃也。

第三節 印度因明學之傳入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因明學,乃印度五明學之一,類似西方論理學,本印度敎人辨真似之學。故因明之要諦,即在求真與非真,或理與非理之準則。玄奘法師曰:「考正真邪,研覈真偽」,是為因明學之定義。考印度之因明,學派繁多,論式不一,自陳那論師改革後,統為三支,即:宗、因、喻稱為三支,是新因明學,而異於古因明學五支量也。因明學原創於足目大仙,實為因明學之始祖。佛陀雖破斥外道,然仍取用因明方法辨別真理。尤以法相唯識學,捨因明學,幾不能通達唯識義。彌勒所說瑜伽師地論,無著所造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顯揚聖敎論,世親之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及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鉅著,均賴因明學始能貫通無碍。世親與陳那,實為印度因明學之權威,而陳那又為三支量創始人。因明學由奘師傳

P.384

入中國,奘師留印期間,先後就世友、戒賢、勝軍諸大論師學習因明。而迦濕彌羅國師衆賢論師所著順正理論,及秣底補羅國德光論師所著辯真論,亦常為其所稱道。奘師回國後,首將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及商羯羅主之因明入正理論,譯成漢文。並將因明大義授其弟子窺基大師,窺基又著因明入正理論大疏六卷。其後慧沼著因明纂要及義記,智周著因明疏前記及後記,道邑著因明義範,如理著因明纂記,相繼發揮精義。印度之因明學,遂在中國繼續發揚光大,國人知以邏輯治學,實始自奘師。

此外,隨佛敎傳入者,還有聲明學,其助長中國音韻學之發展,如四聲、切韻、及反切等之法則遂生。錢大昕謂:「沙門神珙四聲五言九弄反切圖;分喉、舌、齒、唇、牙五聲,每各舉八字以見創,即字母之濫觴也」。自此中國之聲韻,根據梵文,參酌華語。及創三十六字母,包括牙、舌、唇、齒、喉、半舌及半齒等七音。由此可知中國語文聲韻之發展,原受印度梵文之影響。

第四節 印度醫學之傳入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印度醫學發達甚早,佛敎傳入我國後,其醫術與醫藥亦隨佛敎傳入。東漢之安士高,即著名醫術者,來華傳敎,譯經甚多,開始傳入印度之醫藥。梁高僧傳卷一安士高傳謂:「善鍼䘑術,覩色知病,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牟子亦說:佛家有病而進鍼藥。故鍼藥實傳自印度,後漢時鍼䘑諸術盛行。如涪翁著「鍼經診脈法」傳於世。晉代葛洪,梁代陶宏景等煉丹及五行之說,大抵受印度醫術之影響。中國最古之醫典,莫過張仲景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具為解釋病

P.385

理與處方之著作,並未涉及煉丹,長生術,及五行之說。故中國醫學上五行之說,或受印度之影響。隋書卷三四經籍志所收有關印度醫學及醫書,有下七種:

一、龍樹菩薩藥方四卷二、西域諸仙所說藥方二十三卷
三、西錄波羅仙人方三卷四、西域名醫所集要方四卷
五、婆羅門諸仙藥方二十卷六、婆羅門藥方五卷
七、龍樹菩薩養性方一卷 

此外如「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二卷,「乾陀利治鬼方」十卷,「新錄乾陀利鬼方」四卷,或亦與醫藥有關,並非全屬迷信,惜其後未見流行,而印度著名之解剖學、醫用化學等,亦未為中國所採用。

印度煉丹長生之術,自魏晉以迄唐代,亦相繼傳入。天子尤常服長生之藥,當時天子因服用丹藥而喪生者多人。唐太宗命印度方士那羅邇娑婆寐,製造長生不老之仙藥,其人自言二百歲,有長生術,乃貞觀二二年(六四八),王玄策征伐印度時所携歸者。太宗並派使者至全國蒐集原料,藥成,竟不效。唐會要卷五二,識下且謂太宗「試服之,遂致暴疾,大漸之際,群臣知之,遂欲戮胡僧,慮為外夷所笑而止」,後放還本國。

高宗又迎東印度方士盧迦逸多,並徵求四方之異藥,後拜為德化將軍,前後派往各地求長生藥材。高僧傳二卷謂:「顯慶元年(六五六),敕往崑崙諸國,採取異藥」。大唐西域記高僧傳記玄照曰:「行至北印度界,見唐使人引盧伽逸多於路相遇;盧伽逸多復令玄照及使傔數人,向西印度羅荼國,取長

P.386

生藥。……蒙王禮敬,安居四載,將歷南天,將諸雜藥,望歸東夏」。但終因西域途塞,卒於東印度。

北魏正光六年曹望憘造像

cwdc03p386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舊唐書卷一九八及冊府卷九七一記:「開元十七年(七二九)六月,北天竺國三藏沙門僧伽密多獻質汗等藥」。

冊府卷九七一記:「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四月,東天竺國三藏大德僧達摩東來獻胡藥卑斯比支等及新咒法,梵本雜經論、持國論、占星記梵本諸方」。可見當時印度藥物已流入中國者。

龍樹菩薩為善長生術著稱,故隋書所記「龍樹菩薩養性方」一卷,或亦與長生術有關。

印度眼科自古發達,唐代有印度眼科醫生在內地開業,詩人劉禹錫曾就治,劉禹錫曾有贈「眼醫婆羅門僧」詩一首。

天寳七年(七四八),唐鑑真和尚未赴日以前,在嶺南韶州就胡醫治眼疾,證明劉禹錫詩,則此胡醫,極可能為印度眼醫。由於印度醫學發達,而至於長生法。故求長生術者,多訪自印度。隋唐時期,盛行佛敎祈禱治療法,僧能治療法有二:一為絕粒,一為服藥。其他如催眠術、心理治療法、內功運氣及按摩法等,都來自印度。此為印度醫術及醫

P.387

藥傳入中國之例證。

第五節 印度藝術之傳入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佛敎藝術,亦即是印度希臘藝術,實由大月氏傳入中國。蓋大月氏崇信佛敎,而大月氏其時受希臘文化影響已深,故傳入大月氏之佛敎藝術,遂染有濃厚之希臘色彩。大月氏迦膩色迦之貨幣,近年出土者頗多,雕刻之人像及紋飾,無一非希臘型。以迦膩色迦王全盛時代,南至印度,東越葱嶺而達于闐,建所謂健馱羅國,稱雄一時,故印度藝術,又稱健馱羅藝術,乃融和希臘印度藝術於一爐之謂。

大同石窟遠景

cwdc03p387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健馱羅藝術之外,又有薩珊朝伊蘭藝術,或稱波斯化藝術。波斯即古稱安息,為希臘亞力山大王征服之地,故有希臘、羅馬系藝術。古波斯至公元前二六年而絕,代之者為薩珊朝新波斯國。但藝術上仍保留古波斯之風格,即歐羅巴系統以外,再加其它民族藝術而成,尤以薩珊朝初期藝術為然。此種藝術作品,見之於經典中之揷花、大建築之藻飾、象牙雕刻、貨幣、繡品、織物及氈毯等。

以上多種藝術遺物,近於中亞一帶發掘後,已大顯於世。在中國後漢、三國、兩晉時代,皆有流傳。至紀元三世紀後半,佛敎自大月氏傳入後,佛敎寺、塔及雲岡、龍門、千佛洞已漸次建立,顯受印度藝術影響。故敦煌壁畫及六朝佛像

P.388

,無不長頭高鼻,足證當時中國只知輸入西方藝術,而未加改造。

大同石窟千體佛

cwdc03p388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健馱羅藝術,首傳至新疆,庫車南石洞中壁畫及佛像,即帶有健馱羅作風。再傳入內陸,北魏時代,雲岡、龍門相繼開鑿石窟。北魏興安二年(五四五),沙門曇曜奏請於雲岡大同西部三十里處,開鑿石窟寺之藝術性,全仿中亞之術式。在第十窟中有愛奧尼亞式(Ionrnstyle)之柱頭。Architectual Pilasters此式柱頭,大成於希臘,傳入健馱羅,然後,再傳入中國。同窟之中,又有科林多式(Corinthian style)之柱頭,此式起源於希臘,大成於羅馬。健馱羅亦常見有此式之柱頭,但其手法與雲岡所刻者不同,彼以阿康縮斯(Acantnus)葉構成,而雲岡則以忍冬(Honeysucdle)花組織之;在第十窟有印度或笈多式柱頭及健馱羅系之梯形卷。梯形楣及壁面之千體佛,第二及第六窟中,均充滿印度式梯形卷與佛像。

龍門開鑿於北魏太和七年,石窟中支承之柱,殆為印度波斯系藝術,顯由健馱羅傳入。故龍門之雕刻,乃仿雲岡技術,略加變更而已。敦煌石窟中塑像及壁畫之技術與風格,又異於雲岡龍門,論其性質,北魏時代,承受健馱羅藝術系統。但其藝術最高度之發展,乃在唐代。敦煌藝術,實表現於健馱羅笈多朝及波斯型之藝術。經中國進一步吸收,加以改變,在服裝、姿態,又充分顯出中國傳統藝術的特徵。



P.389

第六節 印度工業之傳入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北魏時代,西方琉璃傳入中國,為國人所喜愛。琉璃為大秦國特產,並能製赤、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十種顏色。當時中國對琉璃,極為珍貴。北史大月氏傳:月氏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內五色琉璃,於是採礦於山中,即京師鑄之,既成,其色澤比之西方出產者更美。

大同石窟本尊像

cwdc03p389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古代中國熬糖法,亦來自印度。貞觀十一年,始遣使至印度摩揭陀國,取熬糖法。並詔揭州上蔗榕瀋,如其劑為之,色味逾於西域所出者。宋王灼謂此熬糖瀋作劑,似今之砂糖也。唐大曆年間,有一高僧名鄒和尚者,敎人製砂糖方法,以蔗藏於地窖,蔗受濕蒸,其汁外浸,遇冷而成霜,其白如雪,其甜如蜜。此種製法,又與煎熬作劑不同。遠在紀元以前,印度與阿拉伯均盛產糖,但以印度糖最為珍貴,其本質為蜜糖之一種。此可知印度古代糖亦如中國之飴餳,熬糖方法,顯為後來進步而得也。

此外葡萄酒之製法,原得自高昌。唐太宗破

P.390

高昌收馬乳溝桃種於苑,並得製酒法。乃自損益之,造酒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在用具方面,漢靈帝時,已使用胡床,稱為榻。原來自波斯,或經印度與佛敎同時傳入中國。漢文之榻字,殆由波斯語Taknt或Takhta一字譯音而成。Takht之義,可釋為帝座、椅、或長几。中國古代習慣,室內施席而坐,室中施床,上下皆席。入室解屨,未有此具。至後漢始有此具,六朝隋唐使用更廣,顯由波斯傳入。

印度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雖有很大的貢獻。但中國文化本位,依然存在,並未被同化。由於中國文化體系的偉大,吸受印度文化新血液,光飾了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內容更加充實偉觀。同時,中國文化輸入西域印度方面,主要為蠶絲及工業上的發明,蠶絲為中國的特產。其他若造紙與印刷為中國發明,以及鑄鐵與鑿井的方法,都先後由中輸入西域、或印度,遠至希臘、羅馬。其他水果類如桃、杏、梅,藥草類如肉桂、黃連、無棗子、銀硃等,亦都輸入西域,此為中國文化輸入西域,對西域或印度人民生活及工業上貢獻。由此可知漢唐時期中國文明的程度,實遠勝於西域及印度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