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印度佛敎之復興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第一節 中印文化之精神

余於一九七一年秋,應印度僧伽會邀約,前往弘法,藉為傳播中華文化,十月初四,由臺北飛泰國,在曼谷停留三日,然後飛加爾各答,是日至機場歡迎的,則有悟謙法師、僑領葉幹中先生、副僑領譚銳榮先生等數十位僑胞。下榻加城摩訶菩提學會,我在加城除參觀訪問之外,並作了三次講演:

(一)我在雙十節前二日到達加爾各答,適逢加城華僑舉行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國慶大會,僑領葉幹中先生邀我參加國慶大會,並要我公開講演,雖說為中國民國國慶日,是日參加的印度人、錫蘭人,亦復不少。我的講題是「中印兩國人民應記取歷史上敎訓」,聽衆在一千人以上。講詞如下:

一、中印文化的精神

中印兩國,同為世界愛好和平的民族,一個是受孔子化育的民族,一個是佛化的民族,因此中印文化的精神,同以和平為主的仁愛的文化;一個講究禮讓,一個講究慈悲。所以中印兩國二千年來和平相處,從未發生過不愉快的事件,兩國不獨在地理上相聯接,而歷史文化的交流尤為密切。從紀元一世紀起至十一世紀為兩國文化交流最盛的時期。我國佛敎沙門西赴印度,求取佛法,多達二百人左右。印度的梵僧相繼東來,傳譯經典,亦不下百餘人。兩國文化溝通在最高潮的時期,亙兩世紀。當時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不僅為大小乘經論,並把印度天文、算學、曆法、醫學、因明學、工藝等輸入中國。因此

P.506

,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發生了極大的影響。隋唐時代,佛敎文化發達至最高潮的時期,蔚為亞洲文化的中心。當時遠東日本、韓國、以及越南、柬埔寨,經常有佛敎沙門至長安留學,研究佛法,即西域各國亦復有佛敎沙門至長安,外國留學生,多至三千餘人。

中印兩國同為世界文化的古國,同為和平文化。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以「信義和平,忠恕禮讓」為本,所以中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講究信義和禮讓的,中國人既以忠恕禮讓為本,不特不與人作無禮的爭奪,更表現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精神。印度文化的精神,是以慈悲、布施、無我為主。印度人既以慈悲為本,決不會有殘暴的行為;既行布施,也就不會有侵略的行動。由於無我,也就不會有自私自利的打算。由於這種和平王道文化蘊蓄在兩國人民思想中,不僅奠定中印兩國二千年來親善邦交,並且揭起兩國人民共同的理想,因此,中印兩國領土接壞長達二千四百餘公里,過去從未發生領土的爭論,實為世界上美論。

今日佛敎在印度,雖不及往昔發達,然在印度歷史上最光榮的文化,仍然為佛敎文化,最能導致人類世界永遠和平的,也唯有佛敎。當紀元前三二○年亞歷山大東征印度的時候。發起領導印度國民擊退亞歷山大的大軍的,正是服膺佛陀救世救人主義的旃陀羅掘多。而實際統一五印度版圖的,又是篤信佛陀的阿育王。由於阿育王積極發展佛敎文化,分派遣九師向印度以外宣傳佛法,西達地中海、埃及、敘利亞等地;北越葱嶺,遠達中亞一帶。南至錫蘭,東至緬甸、泰國、高棉等地,於是喜馬拉雅山邊緣文化一躍而為世界文化,並榮居領導地位。



P.507

西元七世紀以後,印度佛敎已逐漸衰落,到了第八世紀中葉,印度固有婆羅門敎興起,十三世紀回敎崛起,只有雪山邊緣的尼泊爾仍保有大乘佛敎,以及南方錫蘭島小乘佛敎。中印度國民思想,從此趨向於貪欲,失去了崇高理想。十五世紀以後,印度遭受異族侵略,再沒有捨身取義悲天憫人救世義士出現了。終於淪為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奴役,印度國民對於這一段悲慘歷史的敎訓,當比我們認識更為清楚,這全由於廢棄了大乘佛敎思想所致。

二、中印兩大民族的救星

中印兩國,近百年來所遭受外來文化思想壓迫,幾乎完全相同。中國在文化、經濟、政治因受帝國主義不斷侵略與壓迫,滿清政府又軟弱無能,致國家淪為次殖民地的地位。幸有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政府的 中山先生出世。印度在英帝國主義殖民地桎梏下呻吟了一百多年,才有領導印度國民反抗殖民地政策的聖雄甘地先生出世。中山先生與聖雄甘地,不僅為中印兩國民族的救星,也是二十世紀亞洲及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中山先生革命的目的,不僅為中國一國一族而奮鬪,乃為拯救亞洲及世界被壓迫的弱小民族而革命。所以中山先生臨終時,猶以「聯合世界弱小民族共同奮鬪」,遺告革命同志。中山先生這種偉大的遺敎,不特貫徹了中國五千年來王道文化,「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精神,並且實踐了大乘佛敎救世救人的大願。由於中印兩大民族在歷史上有這許多的共同點,所以我們始終認為中印兩國是一家,是好兄弟。這次本人訪問印度佛敎聖地,更有特別親切的感覺。今日中印兩國人民一個奉行中山先生主義,一個服膺聖雄甘地的理想,在先天與後天都替中印兩國人民奠定深厚的友誼。



P.508

蔣總統伉儷與甘地先生合影

cwdc03p508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在印度復國的前後,我國政府與人民對印度國民獨立的運動,曾予以熱烈的支持,民國二十九年戴季陶先生訪問印度,不僅增進中印兩國友誼,並為日後蔣總統訪印舖路。民國三十一年,即一九四二年二月,我國總統蔣公伉儷於赴開羅會議途中,為實踐中山先生的遺敎及中印兩大民族共同的理想,訪問印度,並與聖雄甘地舉行會議,積極支持印度國民獨立的要求,並把這種積極支持的正義正告世界。這種偉大正義與深厚的友誼,猶在兩國人民記憶之中,更值得兩國人民永遠的懷念。

三、今日兩國共同的敵人是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中國對日戰爭犧牲了幾千萬生命,損失了無數的財產,才贏得最後勝利,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不獨使中國解除了百年來不平等條約,並且使亞洲鄰國,若印度、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緬甸、錫蘭、印尼,都乘此機會獲得獨立。這證明了中國的勝利,對亞洲各國自由獨立的運動,都有莫大幫助。半世紀來,中國的勝敗,直接影響了亞洲各國的安危,尤以蔣總統所領導的國民政府,最為顯著。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六年)蔣總統北伐成功後,堅決的清共,使國際共黨赤化中國大陸延遲了二十年。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由於 蔣總統領導全國軍民堅決的對日戰爭,終於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

P.509

因而影響了德、意兩國在歐洲及非洲的戰爭。因此,中國戰勝日本,不獨使亞洲弱小民族獲得獨立,並使非洲無數弱小民族,也都從英、法、荷帝國主義覊絆中獲得解放自由。這又證明了蔣總統在北伐時所說:「中國之革命,即友邦之幸福」。故自由中國的勝敗與亞洲及世界前途都有了密切的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由於盟國對於國際共產黨陰謀認識不清,雅爾達會議出賣了中國主權。使蘇聯乘機進入東北,把日本軍閥遺留下來的大批軍用物資移交給中共,於是造成亞洲長期的禍亂。而導致韓戰及越戰的發生,直接影響了中南半島的和平。這證明國際共產黨征服世界的野心,中印兩國和平相處二千年,從未發生武裝衝突,竟然發生,這又證明了國際共黨為亞洲一切禍亂的根本。所以國際共黨不僅破壞了亞洲和平,也摧毀了中國革命的理想,並且破壞了中印兩國二千年來深厚的友誼!假使不是盟國在雅爾達會議出賣中國主權,以致蔣總統被近迫撤退大陸。不獨不會有韓戰,也不會有越戰,更不會有中印邊境衝突。這又證明了蔣總統一日不回到大陸,則亞洲乃至世界就沒有和平的希望。今日欲想實現亞洲永遠的和平,唯有中印兩國人民通盤合作,共同奮鬪,加緊聯繫,擊敗兩國共同的敵人!

中印兩國為安定亞洲實現世界永遠和平的柱石,今春在臺北,在印度,都曾舉行中印友誼週。這是喚起中印兩國人民共同合作的開始,我們認為今後中印兩國人民友誼必須更進一步展開:

一、中印兩國人民應記取兩國歷史上敎訓,及兩國當前共同敵人是誰?

二、中印兩國人民必須更進一步合作,互相訪問;兩國文化必須擴大交流,交換留學生,使中印文化交流恢復到六七兩世紀時的盛況。



P.510

(二)是在摩訶菩提學會,該會秘書長吉那拉坦那(Ven'ble N. Jinaratana)他是錫蘭佛敎上座,他在亞洲,在歐美各國,以及蘇俄都有他的足跡,可說為一善於活動國際佛敎人物,承他盛意舉行盛大晚會,邀請佛敎友人,及印度國會議員多人參加,歡迎我演講,當時的講題為「復興印度佛敎」。由李鳳芳小姐譯成英語,聽衆包括印度人、錫蘭人、華僑,約二百人左右。講詞附後:

『今天承摩訶菩提學會秘書長吉那拉坦那(Ven'ble N. Jinaratna)舉行盛大歡迎晚會,本人深切的感謝!今天我們能在偉大的佛陀降生的國土內會聚一堂,非常歡喜。我們雖然國籍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字不同,但是我們却同一信仰,同一法統,同在偉大的佛陀慈光化育下長成,我們能在一起感覺到更加親熱,如同一家的好兄弟姊妹一樣,心中更有說不盡的愉快和興奮。使我位的信心更加堅定,使我們更能接近真理。

我十分贊同印度國會議員蘇爾先生(SIR M. M. SUR)所說的:「要我們大家學佛的慈悲,學佛的偉大。」今天人類在世界上所以不能和平相處,就是缺少了佛陀的慈悲心、同情心,以及無我的觀念。所以互相猜忌、仇恨、欺詐、殘殺,使人類淪於悲慘苦惱的世界中。我們要想人類世界永遠的和平,唯有弘揚佛法,消滅人類互相猜忌、仇恨殘暴的心理,人類始有和平的希望。

佛敎在印度,雖不及以往的興盛,但佛敎思想仍瀰漫每個人思想中。印度的國民,寧可忍受他國的侵略、殘殺、和欺詐。但從來絕不肯侵略另一個國家,或殘殺另一個民族。始終以忍耐、慈悲、愛護一切國土,一切的人民,這是印度國民愛好和平的特徵。



P.511

六十五年前達摩波羅居士,以復興印度佛敎,創建了這座摩訶菩提學會。秘書長吉那拉坦那法師繼承達摩波羅居士的遺志,對復興印度佛敎所作的努力,不僅在印度,連亞洲、歐洲都有他的足跡,和他的心聲,已使印度佛敎接近復活的邊緣,這是值得吾人欽佩的!

近二十年來,自由中國的佛敎,並不因為撤出大陸而降低對大陸,對亞洲,對世界人類的影響力。反而因人類和平越遭受到威脅,人類越覺到恐慌,而人類世界更需要佛敎來救濟,自由中國在英明的蔣總統領導之下,社會各種建設,突飛猛進,人民生活富裕,信印自由,各種宗敎都能自由發展,所以佛敎對大陸,對亞洲、對世界人類的影響力一天比一天大。自由中國的人民,百分之八十是信奉佛敎,在東南來,以及在世界各地的華僑,並不因旅居國外而改變他們的信仰,仍多保持對祖國宗敎文化的信心。近來在基督敎勢力支配下的美國,我們也開闢了許多新的弘法道場,若美洲佛敎會,中華佛敎會,美國佛敎總會,佛敎講堂、禪堂、最近又在紐約新建了一座大乘寺,這些佛敎道場,都是應旅居美國的華僑及美國人民而設立的。

最近加爾各答的華僑們,已發起興建玄奘寺以紀念獻身於中印文化交流的偉人——玄奘大師,並欲以此喚起中印兩國人民記取這位有功於中印文化交流輝煌的功臣,以改善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我們的總統對此一偉人,特別重視,乃頒題玄奘寺額,以資勉勵。玄奘寺將來,可與摩訶菩提學會分擔復興印度佛敎的責任。我們不僅欲復活印度的佛敎,並且要作佛法弘化世界的努力。在偉大佛陀慈光化育下,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人類始可得救,世界始可和平,我們復活印度佛敎的責任,庶可達成。』



P.512

(三)是我從新德里回到加爾各答後,培梅中學葉幹中校長邀約參觀,這是旅印華僑所辦的第二所中學。葉校長又要我對該校學生講話。因為加城正在計劃興建玄奘寺,以紀念此一有功中印文化交流的偉人,而今日旅居印度的僑胞,不啻為玄奘第二。因此,我以「玄奘法師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之地位」為題,對七百多位青年解說。希望青年同學要步玄奘法師後塵,對於中印文化交流,增建兩國人民友誼,歷時半小時,講詞附後:

『葉校長,諸位老師,諸位親愛的同學們,今日承蒙葉校長的盛意,要我來與諸位同學見見面,隨便談談,這是我最喜愛的事。因為我們同屬黃帝的兒孫,今日在海外能相聚一堂,這是何等的幸運呢?同時,諸位雖在海外,還要讀祖國的書,學習祖國的文字,可見諸位對祖國文化的信心很深,不僅未因身居在外國,就為外國文化所同化,並且能在異國發揚光大祖國的文化,使祖國文化在海外能蒸蒸日上,這是多麼可喜的事!但是諸位將來的責任與使命也就重大了。因為諸位身在印度,就負有傳播祖國文化的使命,及改善中印兩國人民友誼和兩國文化交流的責任。

因此,今天我特提出「玄奘法師在中印文化史上之地位」一題,與諸位談談。玄奘法師,是一千三百四十四年前留學印度的我國高僧。俗姓陳,是中國河南省人。幼年出家,對於中國佛敎經典及六藝之學,都很有研究。因他對於舊譯經典,不甚滿意,乃於唐貞觀元年(六二七)隻身橫越亞洲大陸,步行五萬餘里,來到印度留學,周遊五印度,歷經一百一十餘國,於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長安。在印度十有七年,所得大小等經論,凡六百二十七部,後經奘師譯出者,總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P.513

因此,奘師在中印文化關係史上,其顯著的貢獻,約有四點:

一、他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先鋒 中華文化傳播海外,一向賴駐外使節,或留學生、商人、僧侶。在兩國沒有邦交以前,則商務與留學生、僧侶,都可自由往來。尤以僧侶的身份,是屬於超然的地位,更可自由往來,兩國文化關係,就因此得以溝通。七世紀初的玄奘,就以留學生及僧侶雙重的身份,來到印度,他來印度的目的,固然在求取佛法,同時也負有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我們試觀他與當時戒日王的問話,就可知道他對傳播中國文化,所收的效果。

王問曰:「師從支那來,弟子聞,彼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之典,未知秦王是何人?復有何功德致此稱揚?」

玄奘曰:「玄奘本土見人懷聖賢之德,能為百姓除兇剪暴,覆潤羣生者,則歌而詠之。上傳宗廟之樂,下入閭里之謳。秦王者即支那國今之天子也。未登皇極之前,封為秦王。是時天地版盪,蒼生無主,原野積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妖星夜聚,冷氣朝凝。三河苦封豕之貪,四海困長蛇之毒。王以帝子之親,應天策之命,奮戎振旅,撲剪鯨鯢杖鉞魔戈,肅清海縣,重安宇宙,再耀三光,六合懷恩,故有茲詠」。

王曰:「如此之人,乃天所以遣為物主也」。見——大慈恩傳——

由此可知奘師對傳播中國文化所收的效果,是何等的偉大。同時,奘師不僅譯梵為漢,並梵譯老子道德經,及馬鳴菩薩之大乘起信論,以遺印度,是故奘師譯經,不獨東被,並兼西傳,是為中印文化交

P.514

流史上最得力的人物。

二、他是溝通中印文化的偉人 中印兩大民族,同為世界文化的古國,又同為聖化的民族(一為孔子,一為釋迦),因受天然環境阻塞,使此兩大文化古國,不易發生接觸。漢武帝開闢西域,張騫出使大夏,僅聞有身毒國(印度)及浮圖之敎,並未能使其發生直接的關係。然由於我國歷代高僧,不屈不撓的毅力,終克服一切困難和阻碍,從漢至唐七百年間,絡繹不絕前往印度求法的高僧,多達二百人左右。使中印文化得以溝通,其極盛時期,亙兩世紀,不僅傳入印度大小乘顯密經論,完成中國佛敎的建設。並輸入印度曆法、天算、因明、醫學、工藝,諸種學說。就中以玄奘成就最為特色。奘師留印十七年,博究五印方言,精通敎義奧蘊。歸國以後,創制新譯,移植佛經原義。遂開譯經史上之新記錄。從貞觀十九年起至龍朔三年十月,二十年間,共譯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二十年間,自立功課,無棄寸陰,以一人之勁力,譯出一千三百餘卷經典,平均每年譯出六十七卷。最後四年間,從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十月,平均每年譯出一百十七卷,如此不朽的功業,非唯中國佛敎史上空前,即世界學術史上亦屬罕見,其所携回之梵本,僅譯出十分之一,倘假以年月,將所携回之梵本,盡成漢譯,則嘉惠我國學界又不知如何?實未可預料。

三、他是史地學的權威 奘師所譯唯識、法相經論,其對我國唯識學史上固有重大貢獻。但其所撰大唐西域記,所記中亞、西域、印度各國一百三十餘國歷史、地理、文化、宗敎、政情、語言、種族、聖蹟,極為詳實。取材之廣,記事之精,實為任何地理史籍名著所不及,可說於史地學上獨步古今,殆為

P.515

今日治中亞史地之重要資料。試與其他西行高僧作一比較。法顯西行,為時十五年,遊歷三十餘國,所得經典遠不及奘師,其所撰的佛國記,對於西域南海各國史地亦多言及,然終不及奘師所記之詳實。悟空留印四十年,智猛留印三十七年,義淨留印二十五年,其留學年代雖多於奘師,就中唯義淨稍有成績可言,其餘皆遠不及奘師。義淨所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所記述南海各國歷史、文化、風俗、異聞,尚有足多參考價值,但其內容詳實及範圍之廣,又都不及奘師。因此,大唐西域記,不僅為國人研究中國與中亞印度各國歷史文化重要的資料,即今日印度學人欲整理七世紀印度與中亞各國歷史文化關係,亦非借重大唐西域記所記七世紀各國史地不為功。否則,無法從黑暗中獲見光明。今有英、法、日等譯本。

四、他是國家民族的英雄 玄奘法師,不獨為佛敎高僧,亦復為國家民族的英雄,其獻身於中印文化所作輝煌的貢獻,至足感人。他對中印敦睦邦交,不僅於國家有重大貢獻,而於民族亦復有重大的光榮。當其留學印度時,其為融和空有二宗,乃著「會宗論」三千頌,其為制諸外道作「制見論」。為宣揚大乘真義,戒日王在曲女城,為其設無遮大會,集合五印度婆羅門外道,請奘師發揮大乘真義,奘師所立真理唯識量頌,懸於曲女城,經十八日,竟無一人敢問。其威振五印度,環宇傾服。當其歸國時,各國國王大臣及諸民衆,紛贈禮品,護送數十里,別時哭聲震天。其抵達長安時,道俗出迎者數十萬衆。唐太宗垂問奘師西行經過,乃命撰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不啻為日後高宗遠征西突厥所提供之藍圖,使大唐領土,東自高麗,西至波斯,其領土之廣,曠古未有。當奘師呈上戒日王禮品,太宗隨於六四

P.516

六年派遣王玄策前往答聘,於是中印兩國邦交得以建立。因此,奘師不僅為溝通中印文化的先驅,且為建立中印邦交的發起人,故其畢生對中印文化交流所作輝煌的貢獻,乃屬空前絕後的偉績。諸位同學,今日是中國文化衰落的時代,也是中印兩國邦交斷絕的時期。我們每一中華兒女都有光大中華文化及敦睦中印邦交的責任,尤其是身在印度的同學們,其責任更加重大,希望諸位同學要記取玄奘法師為中印文化溝通及敦睦兩國的邦交,所作輝煌的貢獻,我們要向玄奘法師看齊,要學習玄奘法師為學的精神。他是中國最偉大的留學生,也是中國佛敎的高僧,更是中華民族的最偉大的英雄及中印文化史上的偉人,我們要記取他、效法他偉大的精神。』

第二節 朝禮八聖地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一九七一年余訪印時於菩提伽耶前塔留影

cwdc03p516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佛敎在印度,七世紀以後,印度固有婆羅門敎興起,就逐漸衰落,十三世紀回敎入侵,佛敎的八聖地遭受有計劃的摧殘,現今八聖地,大都成為廢墟殘垣,僅有釋迦牟尼佛成道處菩提伽耶塔,仍直立雲霄,這是碩果僅存偉大的聖蹟。塔原為阿育王所創建,歷代都有修葺,今所存者,

P.517

為西元一八八○年所重修,費八萬盧比。唯塔的規模與塔內佛像,都屬古代所遺。塔坐東向西,作四方形,高一百六十英尺,下甚寬廣,漸高則漸縮小。至末梢,則為圓柱尖頂形,塔內凡大層九,小層不知其數。下層為廟,故人稱為廟。中國人舊稱為大覺塔。大塔後有菩提樹,樹下有一石臺,即所謂釋迦牟尼成道處之金剛座。相傳釋迦佛初出家,苦行六年,後於此樹下結跏趺坐,靜心思維,並發誓言:「不成正覺,誓不起座」,果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徹悟宇宙人生實相真理。大塔之創建,即為紀念釋迦牟尼佛於此成道處,我也試坐石臺,拍了一張照片,以資紀念。

一九七一年余訪印時於世尊成道處之菩提樹下留影

cwdc03p517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菩提場,不僅有中華大覺寺,並有泰國佛寺,錫蘭佛寺聯絡處,另有一所西藏廟。共有六七十名喇嘛,一面修道,一面做工以維持生活。我國宋仁宗及皇太后於明道二年,即西紀一○三二年,曾為追薦太宗皇帝乃遣僧懷問至菩提場金剛座側建塔一座,並勒石紀念,此一石牌,早為印度人埋藏不見了,今人也不知那一座塔為宋朝所建。

其餘八聖地中的遺跡,不是斷壁殘垣,就是一片廢墟。昔日佛在靈鷲山法華會上,天龍八部,千萬聽衆,如今竟渺無人煙。令人不勝感泣涕零,王舍城已無城可尋,大迦葉集合千聖結集三藏處,早成廢墟,鹿野苑初轉法輪度憍陳如五比丘處,僅剩土壘山崗。舍衛國,湼槃場,祇樹給孤獨園,地處北印度

P.518

,人跡稀少,更顯得一片荒涼。我在湼槃堂,目覩大慈悲父臥在堂中。不禁淚從中流,感到萬分難過!

今日八聖地的遺跡,全靠佛寺來點綴。在一百年、二百年前,根本沒有一所佛寺。七十年前錫蘭達摩波羅居士,發願欲復興印度佛敎,先在加爾各答興建摩訶菩提學會,復在鹿野苑興建錫蘭佛塔。日本佛敎徒也在靈鷲山頂興建了一座圓頂佛塔。八聖地要以中國佛寺為最多,昔在室利笈多大王為支那僧所造支那寺,即現今「中華佛寺」,由新加坡李俊承居士獨捐四萬元盧比重建。此外,菩提場中華大覺寺為湖北籍永虔師建,靈鷲山中華佛寺為四川籍福金師建,舍衛國雙林寺為湖北籍果蓮尼師建,祇樹給孤獨園華光寺為湖北籍仁證師建,都屬近三四十年間所築。現在八聖地中國籍的僧尼,共有八人。以福金(四川)、善修(浙江)、仁證三人年紀最大,都八十多歲,就中福金九十多歲。本照(湖北),鎮參(河南),廣清(雲南)楚緣尼(湖北),亦都六十多歲;悟謙(陝西)亦五十歲,以他年齡最輕,也以他最能幹,並欲在加爾各答興建玄奘寺。因此,可以說八聖地為中國人的八聖地。在八聖地的中國籍僧尼,大多數疏於言敎,僅憑一個堅定的信心,一顆不怕苦的心願,和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所以他們在異域國土內,沒得吃,沒得用,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惡劣環境中,奮發自強,歷經三十年、五十年,不等,一心要興建佛寺,用報佛恩。並冠以中華二字,以發揮中華民族的光輝。這種莊敬自強忠貞愛國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就中以仁證、善修二僧,尤為傑出。

在八聖地的中國籍僧尼,都不是第一流聰明人物,多屬苦行僧。却與六朝時期到印度的高僧相反,那時到印度去的,都是第一流的人物。現在何以聰明人不能到印度去呢?因為聰明人理想高,多顧慮,

P.519

怕吃苦。苦行僧,腦筋簡單,僅憑信心,不畏困苦,走盡天下都不怕,今日在印度的中國籍的僧尼,都屬這一類的人物。他們到印度,既不是乘飛機,也不是乘船,大多數是步行到印度朝聖,一住三十年,或五十年,由於他們不怕吃苦,不怕艱難,所以能在異國土內,興建佛寺,發揚中華民族的光輝,這於國家有榮譽,於民族有光輝的事業,只有苦惱人才能做到,所以他們成為今日中國在印度第一流英雄人物。因此,我們不能以智愚論英雄,也就是聰明人的成功,未必真成功,苦惱人未必真苦惱。古德說:聰明人不能見如來,唯有愚笨人才能見如來。由於苦行僧淡於名利,未被名利所惑,所以他們死後的骨灰,我想他也要比聰明人來得輕些。八聖地的中國佛寺唯一可慮者,就是繼承人的問題,現在中國籍的僧尼,都是六十、八十多的老人,假使沒有中國佛敎僧侶前往接住,則中國人的財產,英雄的心血,都有被外國人侵佔或煙沒的可能!

第三節 印度佛敎之現狀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佛敎在印度,雖不及以往興盛,但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却能尊重人民信仰自由,各宗敎都能自由發展,佛敎自不能例外,因此,佛敎也就走上復興途中。舉例而言:

(一)印度是一個宗敎、語言最複雜的國家。方言土語多達一百七十多種,現今印度政府所承認的語言,就有十四種。就中梵文、英文及印度國語為國民必修課。但印度國語,又是甲省有甲省國語,乙省有乙省國語,並非全國性的語言。唯梵文與英文,却為全國通用的語文:而梵文又為大乘經典聖語。現在

P.520

印度有兩所梵文大學,及一所那爛陀大學,都以梵文及巴利文為主要語文。而那爛陀大學,不特敎授梵文、巴利文,並有藏文、蒙古文、中文、日文等。那爛陀大學,即我國高僧玄奘法師留學那爛陀寺之後身。印度比哈爾省為紀念那爛寺對於印度歷史文化輝煌的貢獻,以及對亞洲佛敎深厚的影響。所以乃於一九五一年創立那爛陀大學,不僅要學習梵文、巴利文,並要學習中文、藏文、蒙古文、日文,也就是要透過亞洲各種語文,研究印度歷史上佛學思想,以期恢復那爛陀寺歷史上的光輝。現有錫蘭、緬甸、泰國、越南、高棉、日本等一百多位比丘,就學其間。由梵文、巴利文專家迦葉波比丘任校長Bhikkhu. J. Kas Hyok,Director,迦氏不特為一語言專家,嘗撰述巴利文論藏,獲印度政府百萬盧比獎金。而德高望重,一領袈裟,日中一食,為一比丘,大有戒賢論師再世的風格。因此,印度政府對他也特別尊重。我由一越南籍比丘陪同訪問迦氏,對中印文化交流交換意見。

我說:因仰慕那爛陀大學盛名,特來訪問。

迦氏謂,很歡迎,並謂他的兒子也會中國語,刻在加拿大。

我說:我國高僧玄奘法師於七世紀初,即留學那爛陀寺,今日看見那爛陀寺改為那爛陀大學,甚為歡喜,現今我國青年比丘欲步玄奘法師後塵來那爛陀大學留學可否?

迦氏謂:可以,有幾位?

我說:兩位到四位,不知學費要多少?

迦氏說:不要學費,只要自備零用費就可以。並可代申請獎學金,但需要覓兩位保人。



P.521

我說:我在印度不易找到保人。

迦氏沉思後謂:由他來向比哈爾省擔保。隨給四份入學申請表格,並與我及越南籍比丘三人合影紀念。

隨後我又到圖書館參觀,該館所藏圖書極為豐富,亞洲各國文字經典,幾乎包括殆盡,實為今日亞洲佛敎第一學府。

(二)佛法廣大,猶如虛空,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不論任何國籍、任何種族、任何性別、任何階級,乃至任何宗敎哲學、思想主義、科學文化、國家人民、社會團體,都可藉同一信仰的關係,團結一致。因為佛法超然於一切世法之上,同時,又貫徹一切世法之中。所以任何國家,任何人民,都可以合作相助。

現在由泰國佛寺方丈德威蘇地摩利上座,與那爛陀大學校長迦葉波上座聯合召集全印國際佛敎僧伽及佛敎學人敎授發起於印度菩提場釋迦牟尼佛成道處,創立世界佛學苑,佛敎大講堂,佛敎圖書館,將為全世界佛學研究及宏揚佛法的中心。世界佛學苑,將分設世界各國佛學研究所,暫分為:印度、錫蘭、緬甸、泰國、越南、中國、蒙藏、日本、韓國、尼泊爾十國研究所,以研究各國佛學敎理與敎義,共同比較研究,以求融會貫通,發揚光大。

現於菩提場中華大覺寺內興建世界佛敎大講堂及世界佛敎圖書館。並先籌建「中華佛學研究所」,以為倡導。由錫蘭、泰國、緬甸、印度、中國、越南等八國共同分擔建築經費,各捐十萬元盧比。佛敎

P.522

大講堂,分上下兩部份,上部為佛敎講臺,下部為大衆座位。公推泰國佛寺方丈德威蘇地摩利上座為總會長,及迦葉波上座與摩訶菩提會秘書長吉那拉坦那上座為聯合會長,正在興建中。

世界佛學苑各國研究所,果付諸實現,將集全世界佛學名流於一堂,共同研究各國佛學之優點,發揚光大,不特名符其實,為世界佛學苑。而對於光大佛法於世界,及人類世界永遠之和平,必有重大之貢獻。因此,世界各國佛敎人士對此興建中的世界佛學苑,期望很大。目前最感困擾的,就是中國所分擔的經費,無人負擔,僅由中華大覺寺比丘尼楚緣捐出私人的火葬費二萬元,其餘經費,尚無着落。中共排斥佛敎,當然不肯出錢,中華民國又與印度無邦交,無法溝通。我在加爾各答,世界佛敎大講堂,中華佛學研究所主持人譚雲山先生,嘗再三函邀前往國大觀光,商談世界佛學苑事,我因種種關係,無法前往,僅贈拙著「中印佛敎交通史」一冊,予中華佛學研究所。

(三)中印兩國為亞洲文化兩大巨擘,而佛敎又為兩國文化關係之主流。尤以我國玄奘法師對兩國文化交流,更有着輝煌的記錄。印度不知道唐太宗的人有之,不知道唐玄奘的人却很少。因之,玄奘法師實為中印兩國人民共同景仰的偉人。現在加爾各答悟謙法師暨旅居加城華僑發起興建玄奘寺,以紀念此一有功於中印文化交流的功臣,並欲藉此增進兩國人民友誼。

我們 總統蔣公對旅印忠貞愛國的僑胞,發起興建玄奘寺,至為欣慰,特親題玄奘寺額,以示嘉勉。即在加爾各答建國六十年國慶大會上舉行頒贈玄奘寺額大典,由葉幹中僑領代表政府頒予悟謙法師,由本人報告自由中國佛敎發展狀況及玄奘頂骨自日歸還中國,總統特指定日月潭興建玄奘寺及慈恩塔,

P.523

先後耗資一千多萬元新臺幣,均由各級政府補助及十方善信緇素捐獻。於此可知總統對奘師之崇敬,無遜唐太宗,古今映輝,實不可思議。當日在場觀禮的中印人士,多達一千多人,並舉行酒會招待來賓,無不興高彩烈,喜笑顏開,感謝總統的德意。

一九七二年余在加爾各答主持頒贈玄寺額大典

cwdc03p523a.jpg(file system no this image)

玄奘寺落成後,不僅我國及世界各地佛敎徒衆至印朝聖,多一招待所,現前我國及世界徒衆至印朝聖,幾無一適當住所,不是住息錫蘭佛寺,就是住旅館,頗不方便。不僅此也,玄奘寺果能實現,不僅為中國人的光耀,並可對增進中印兩國人民友誼,及復興印度佛敎,分擔部分責任。

第四節 佛敎重心仍在印度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我訪問印度後,發現以往許多人的懷疑,都屬不正確的,說印度的衰落,就是因為信仰佛敎,及現在印度已沒有佛敎了。

要知印度與佛敎是相互為緣而成長的,十三世紀以後,回敎崛起,佛敎逐漸衰微,十五世紀以後,不特佛敎衰落,而印度也就逐漸失去了獨立的姿態。自印度獨立運動成功後,佛敎又逐漸走上復興氣運

P.524

。由於印度政府尊重人民信仰自由,現在印度不僅尊重佛敎,並日正在積極推行佛敎。即以現前那爛陀大學、及梵文大學而言,這兩所大學,都屬政府所辦的,不僅敎授梵文、巴利文、及研究佛學,印度哲學,而那爛陀大學,並敎授藏文、蒙古人、中文、日文,也就是要透過亞洲各種語文來研究印度佛學思想的發展。現菩提場正在興建「世界佛學苑」、「中華佛學研究所」、「十國佛學研究所」一旦成功,不獨集會全球佛學專家學者於一堂,共同研究各國各乘、各宗、各派,佛學敎義與敎理,以求融通,發揚光大,將為世界佛學研究與弘揚的中心。

佛敎雖發源於印度,但已不屬印度一國所有,傳出印度後已大大變了質。佛敎傳入中國,已融和中國孔孟文化,成為儒學化佛敎;日本已融和神道化之佛敎;西藏已成為融納魔梵之佛敎,大乘佛敎思想已為異敎思想滲透其中。今後研究佛學思想的發展,不可僅從中國、西藏、或日本研究起,必要從印度佛敎思想根本研究起。佛敎的思想,乃集印度傳統優良文化思想之大成。不特欲研究佛學,要從印度哲學思想起;反之,欲研究印度文化,又必要從印度佛學起,這是世界學者所公認的程序,因此,那爛陀大學,要透過梵、巴、藏、中、日各種語文研究各國佛學思想發展史,以研究印度佛敎發展真義。

可是今日印度佛敎,是以小乘佛敎為重心,顯然受錫蘭、泰國等小乘佛敎的影響。大有回復到原始佛敎時期大隱小彰的現象。我國素以弘揚大乘佛敎,馳名世界,希望能有多數熱心大乘佛敎大德,至印度弘揚大乘。使大乘佛敎於印度重整旗鼓,再度發揚。現在印度那爛陀大學,及梵文大學都希望東方佛敎青年僧伽,前往留學,希望我國有志僧青年,踴躍前往,以步玄奘、義淨等後塵、發揚大乘佛敎。



P.525

由於印度地大物博,環境幽雅而寧靜,民風樸素。宗敎及學術風氣非常濃厚,尚能保持其傳統學術風格。不像東京、臺北、香港等繁華社會,沉醉於功利思想中,青年僧侶,貪慕虛榮,飽食終日,印度國土,沒有這種風氣。因此印度,不獨適宜修道,更宜於研究學問。故印度多專家學者,至印度讀書固然可成功,我國人往印度留學的,不成功者很少,修道更能成功,佛陀再世,固不必說,現在印度各國僧伽雖不多,但人人都以復興佛敎為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