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足以焜耀於世界者,不止一端,而史學發達之早,紀載之精,亦為各國所稱道。蓋史之為用,存往迹於不泯,貽法戒於方來。不惟政治有史,舉凡地方建置,社會風俗與夫一藝一物之遞嬗沿革,皆應有史。我國所尚,則惟政治,餘皆入於稗官雜說之列。非專治其事者,不甚留意。至於形而上者,自古有學說而無宗教,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存儒業,與政治相表裏。佛法來自天竺,其說滉瀁浩汗,在儒家之外別有範疇。儒家持門戶之見,作史者涉筆偶及,向弗重視。而歷代能文之士,舍儒事佛,頗多其人,記言記事之風,遂浸潤於佛門。魏晉佛教未盛,六朝變亂相仍。唐宋以後,稍近安謐,於是載筆相望,至有清中葉猶然。民國喻昧庵所編新續高僧傳,殆為曲終雅奏,迄今又一周甲子矣。世變愈亟,政治學術乃至一藝一物,莫不大異疇昔。佛教紀述,所以信今傳後者,自不應視為緩圖。東初法師,有志於此,曩曾為余略述構想,甚佩其記憶廣博,計慮周詳。既而以脫稿聞,顏曰中國佛教近代史,揆以春秋三世之說,或見而知之,或聞而知之,或傳聞而知之,東公瓶鉢所歷,多屬前二,信哉其為第一手資料,治佛學者所必需,亦治史學者所必需也。
顧鄙意猶不止此,近二十年編纂藏經,於清代緇素著作猶存者,每不能舉其事蹟,以見於嘉興卍字兩續藏者為多,著作不存者更不待言。此無他故,教史較備者,至清初之五燈全書,宗統編年等為止,而此諸書又皆詳於古,略於近。繼此二百年,中更洪楊之變,不復有宏篇鉅製。昧庵著新續高僧
P.010002
僧傳,搜羅於殘編斷簡之餘,幾於文獻無徵。故其書於歷代教史有拾遺補闕之效,於清代教史,無振綱挈領之觀。今日距昧庵又六十年,若無東公此書,則不及百年,凡此所述,亦付與荒煙蔓草,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然則東公之著此書,適當其時,可謂法門急務矣。
古者僧稱三藏,史備三長,東公蓋兼而有之。曩年出世焦山,度人無算,國變來臺灣,手創中華佛教文化館,重刊大藏,著中印、中日兩佛教交通史數十萬言,今又纂成是書,在公之名山事業,自有千秋。余尤慶是書之成,當教史斷續之交,繼茲以往,必有續為之者,則教史與國史同其悠久。不惟治佛學者,無數典忘祖之憾,而近代名德,榘範常在,更使讀者興見賢思齊之想,斯可記也已!若其敘述翔實,條理清晰,文筆典則,讀者將自知之,不俟余之更為讚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