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代表佛教思想之海潮音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第一節 覺社與海潮音

佛教本屬文化宗教,以傳播文化為目的。海潮音不僅負起了傳播佛教及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且代表了佛教弘法利生的一種精神。

民國初年,先有狄楚卿主辦的「佛學叢報」,及中華佛教總會主辦的「佛教月報」。前者出了十二期而停,後者亦僅出了四期而止。海潮音繼之,創刊於民國七年,迄今已五十五年矣!這是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具有權威性的一份雜誌,不僅歷史悠久,且為干衛佛教重要言論機構,其於中國佛教負有承先啟後的責任,所居之地位如何重要,於此可知之矣!

海潮音之前身,即為覺社叢書。覺社,是民國七年夏間,太虛大師與蔣作賓、陳元白、黃葆蒼等發起研究佛學及宣傳佛學的團體,初名覺社,並發行太虛大師所著「道德論衡」,及「楞嚴攝論」二書,定為季刊,即覺社叢書,並發表出版「宣言」。這是繼濮一乘、狄楚卿之「佛學叢報」後,所發行佛教刊物,也是太虛大師革新佛教運動之開始,其出版宣言曰:

「人間何世?非、亞、美、歐洲諸强國,皆已捲入戰禍,各出其全力以苦相抵抗之世乎?非南北爭鬥,北與北爭,南與南鬥,愈爭愈狹,愈鬥愈烈,惟一派團體為旗幟,惟個人權利為標準之日乎?鐵彈紛射,火燄橫飛,赤血成海,白骨參天,加之以水旱之災,疫癘之祲,農泣於野,商困

P.1006

於廛。哀哀四民,芸芸億醜,嗟嗟!人道幾希息矣!吾儕何心,乃獨皈依三寶尊,發四誓願,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道倡乎!蓋將以示如來藏清人心之源,宏菩薩乘正人道之本也。」(註一)這是太虛大師以佛法覺世之開始,亦復是推進佛教新運動之第一步。

「覺社叢書」原屬季刊,從民國七年十月十日開始,至民國八年十月十日,共發行五期,旋應各方讀者要求,改季刊為月刊,定名「海潮音」,並發表「海潮音」月刊出世的「宣言」。海潮音的涵義何在?就是人海思潮中之覺音。所謂「海」,就是指人間共有宇宙而言,所謂「潮」,就是指人海中之思潮,所謂「音」,就是指人海思潮中之覺音,那「覺音」非他,乃大乘佛法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意,太虛大師乃以

「發揚大乘佛法真義,

應導現代人心正思」;

為海潮音的宗旨。因此,海潮音不僅為發揮圓成實性的真理──即大乘佛法,並且為指導現代人心趨向於正思維。換句話說:「海潮音」不特為代表佛教學術思想,並對於近代人心思潮,以佛學的立場,加以扶持,或以評判,使新思想學術未成功的人世,不致趨向於邪惡的歧途,這是「海潮音」出世的宗旨,也是代表太虛大師革新佛教運動的一種精神。

第二節 海刊歷屆編輯人員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P.1007

「海潮音」第一卷第一期,係太虛大師在杭州自編,託上海「中華書局」印刷發行。後因弘法他處,時而赴粵,時而武漢,始終未能定居一處,故第二卷徵求編輯人員,並有善因法師應徵,担任編輯職務。茲將歷屆編輯人、發行人、發行地點列表於次:



P.1008



P.1009



P.1010

卷別編發人員編發地址附註
第一卷太虛杭州,上海中華書局印刷發行。 
第二卷釋善因史一如編。

陳仲喈發。
漢口佛教會、西湖彌勒院、

北京大佛寺。
初漢口印,以印刷不良,二期後仍改滬中華書局印,編輯遷杭州彌勒院,即兜率寺,九期起改史一如編,遷北京。
第三卷史一如編。

陳仲喈發。
北京東城大佛寺、武昌佛學院。六期前在北京編發,七期起因史君兼任佛學院教員,遷武昌。
第四卷是卷八期前同上,

九期後因史君病,

改由唐大圓編
武漢佛學院編,

漢口佛經流通處發。
上卷七期後皆武昌正信印務館印,漢口佛經流通處發。
第五卷唐大圓、張化聲編同上。第九期起改由張化聲居士編輯。
第六卷張化聲、會覺、克全、滿智八期前同上,

九期後改廬山大林寺。
第九期後,由太虛大師指導,會覺、克全、滿智在廬山編發,印刷交上海泰東代辦。
第七卷四期前會覺編,克全發

五期起唐大定編
廬山大林寺、上海佛化教育社、上海法藏寺。第五期起,遷上海佛化教育社,第八期又遷上海法藏寺。
第八卷唐大定、楞伽山民編,

玉慧觀發行
上海四川路一一二號第四期起,由楞伽山民編,本年經費由玉慧觀支持。
第九、十、十一卷錢誠普編,王誠普發泰縣居士林第八期終,宣告停刊,錢王二君發心,為繼續維持,乃遷泰州三年
第十二卷滿智編,佛學書局發佛學書局因佛學書局來洽担任印發,遂改每年津貼該局五百元移上海辦之。
第十三、十四卷法舫、芝峯、大醒編,

佛學書局發。
佛學院編十三卷法舫編,十四卷九期前芝峯編,十期起大醒編。
第十五卷大醒、法舫編,止安發行佛學院編、發十五卷起改在漢口印刷。
第十六卷法舫編佛學院發同上
第十七卷法舫編。同上同上
第十八卷法舫編。 同上
第十九卷葦舫編。周觀仁發行。迄九月而遷重慶,從十三卷以來,均在武漢發行。
第二十卷塵空編。昆明發行。因戰爭關係,自此,無法按期出版,由重慶遷昆明。
第二十一卷法舫編北碚、縉雲寺發行。因太虛大師將出國訪問,由昆明遷北碚。
第二十二卷自二十二卷七月後,由太虛大師審定,付學人編次(福善編)。北碚縉雲寺發行。自二十一卷七月法舫離職。
第二十三卷福善編。同上同上
第二十四卷福善編。同上同上
第二十五卷福善編。移貴陽黔明寺發。衡陽淪陷,移貴陽黔明寺
第二十六卷福善編。重慶。發行地址不詳。
第二十七卷葦舫編。移漢口。福善離重慶赴京滬,海刊移漢口發行。
第二十八卷塵空編。南京普照寺發。由漢口移南京。
第二十九卷大醒編。上海大法輪書局發行。二十九卷冬由上海遷台灣。
第三十卷大醒編。台北善導寺發行。本刊編輯發行至五十餘卷,恕不再述。

由此表觀之,三十年來之海潮音,其編輯人員之更換,發行地址之轉移,由南而北,由東而西,南北東西,隨政府轉移而變遷,第一卷為虛大師自行編外,第二卷至第六卷五期以前均為居士担任編輯,第六卷至第七卷四期為大師第子會覺、克全、滿智三人負責編輯,第七卷五期起至第十一卷又為居士負担編輯,至第十二卷起直至第三十卷以及三十卷以後,均為大師弟子負責編輯職務。自此大師於海刊編輯更不需分心,只負責印費籌集。第九至第十一卷印費,全由錢、王二居士負担,第八卷及

P.1011

十二卷印費,全由玉慧觀居士負担。雖在抗戰極艱難之時期,由重慶而成都,而衡陽,而貴陽,而昆明……一再遷移,終免於難而未中斷。於此,太虛大師悲天愍人,奮發救世之宏願,領導全國佛教僧徒抗戰護國之精神,以其卓越的學術,超人之慧解,融和各宗教領袖及優越學者,發動國際反侵略宣傳(太虛大師被推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主席),及聯合東南亞佛化民族各政黨領袖,共同為維護亞洲和平而奮鬥,所收之效果極大,而有助抗戰最後勝利亦鉅矣!

第三節 海刊歷屆主要作者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海潮音,簡稱海刊(以後仿此),係太虛大師創辦,海刊每期文稿,都以虛大師為主體;從第一卷至第十二卷,在家居士投稿,顯多於出家眾;第十二卷以後,出家眾却多於在家居士,這是太虛大師所領導,且多屬大師弟子學僧。茲將第六卷第十一期所公佈撰述人員擇錄於次:

一、沙門

釋太虛、釋普泉、釋佛源、釋蔭如、釋圓瑛、釋善因、釋可端、釋仁山、釋持松、釋常惺、釋守培、釋空也、釋大勇、釋戒常、釋大敬、釋會覺、釋能海、釋會泉、釋吾慧、釋果瑤、釋大剛、釋顯教、釋觀空、釋嚴定、釋滿智、釋晤一、釋智三、釋光霞、釋願修、釋會中、釋法尊、釋法芳、釋潄芳、釋性修、釋克全、釋象賢、釋一厂、釋朗禪、釋開悟、釋嘿庵、釋現月、釋超一、釋永祚、釋墨禪、釋枕山、釋大醒、釋迦林、釋曼殊、釋存厚、釋又山、釋寄塵、釋妙空、釋體參、釋宏渡、釋恆

P.1012

慚、釋遠志、釋妙吉、釋覺慧、釋覺初、釋潄空、釋寄漚、釋梵燈、釋身倫、釋志圓、釋昱山、釋雙泯、釋仁虛、釋弘傘、釋倓虛。

就中所列撰述人員三分之一,係太虛大師同時同輩,若圓瑛、佛源、善因等,或與大師同學,若仁山、開悟等,其餘三分之二,都屬太虛大師門人,若會覺、大勇、法尊,象賢等,於此可知當時佛教僧眾寫作人才之一斑矣!

二、居士

歐陽竟無,韓德清、章太炎、梁任公、梅擷雲、范古農、張化聲、蔣竹莊、王弘願、唐大圓、王與揖、張純一、劉振華、楊棣棠、李榮祥、傅佩青、葉青眼、杜萬空、邢定雲、繆鳳林、景昌極、王恩洋、湯用彤、李石岑、李慧空、陳慧因、康寄遙、陳慧音、陳慧秉、劉慧如、張怡蓀、熊東明、陳善勝、鄭五空、龍慧濤、韓君釗、鍾定慈、劉沫源、唐大定、虞佛慧、邵福宸、張宗載、甯達蘊、方能學、秦英中、段子實、羅膺中、羅常培、董磻華、羅傑、王佛願、王真嵩、張善良、李善樸、丁仲祐、李觀初、謝吟雪、沈月華、宋慧明、王佛生、李證剛、曹衲安、胡伯翔、駱季和、胡寄塵、李證性、聶雲台、孫志鈞、劉子充、陳維東、錢化佛、楊鶴塵、馮超如、王錫光、張仁勝、黃石安、盧燮卿,趙南公、陳伯熙。

由此觀之,初期海刊作者中,其緇眾雖多,但論其學術修養,顯又不及在家眾。在家居士為國內第一流學者,若章太炎,梁啟超;或為大學教授,若景昌極、湯用彤等;或為一代宗匠,若歐陽竟無

P.1013

、韓德清;或為學者專家,若梅擷雲、張化聲、王恩祥。因此,第十卷以前之海刊,不唯學術份量極高,且為國內第一流刊物,可謂世界文化瓌寶;十卷以後,則緇眾作者居多,在家居士日漸減少,於此不難窺見近代中國佛教學術思想進步的趨勢。時至今日,則緇素兩眾,對佛學之修養,顯都退化,遠不及民國十年右左多矣!至第十二卷滿智任編輯,由上海佛學書局發行,嘗將十卷以前之海刊,所發表的鴻文,另編海潮音文庫,分門別類,編成四篇三十四種,集為海潮音文庫,計分:

(一)佛學通論:一、科學,二、哲學,三、宗教,四、人生,五、國學,六、文化,七、進化論,八、社會學,九、道德學,十、教育學,十一、政治學,十二、論理學。
(二)佛學本論:一、法相宗,二、法性宗,三、真言宗,四、淨土宗,五、律宗,六、禪學,七、天台宗,八、賢首宗。
(三)佛學足論:一、經釋,二、論釋,三、在家學佛,四、法學歷史,五、佛教傳記,六、討論集,七、演講集,八、論文集,九、整理僧伽。
(四)佛學餘論:一、文選,二、詩選,三、尺牘,四、筆記,五、小說(註二)

由此不僅可以窺知海潮音文庫內容,無論於宗教,人生或世學,科學,無不包涵在內。海刊對宏揚中國文化及世界文化,無論質與量,可與國中第一流之「東方雜誌」相媲美。其於近代佛學史上輝煌之貢獻,絕非一般佛刊所可比擬者。



P.1014

第四節 海刊所負之時代使命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民國以來,佛教最早發行定期刊物,宣揚佛法者,民初先有濮一乘,狄楚卿發行「佛教叢報」,僅出十二期而止。民二年「中華佛教總會」發行「佛教月報」,由太虛大師主編,亦僅出四期而止。「佛學叢報」雖僅出十二期,但其質精量富,至今猶有可考之價值。民國七年,太虛大師先與章太炎。王一亭、劉震華、蔣雨岩、陳元白等創立「覺社」,並推蔣雨岩(作賓)任社長,以資號召,編印「覺社叢書」為季刊,僅出五期,旋改覺書為「海潮音」月刊,並發表「海潮音」出世宣言,這是民國九年一月的事。

自此以後,佛教定期刊物,較有研究價值者,則有歐陽竟無主編內學季刊,內容雖較有研考價值,但僅出五期而止,後起之「佛教評論」及「現代佛教」,「威音月刊」。「佛教評論」,亦僅出數期而止。「現代佛教」,由現代僧伽而來,先後僅有五年之歷史。「威音」專刊密宗論述,僅有五六年之生命。「人海燈」,初為閩院師資於廈門某報所闢之副刊,後發展為月刊,實與「海潮音」,「現代佛教」同一系的刊物。其他居士林季刊,「佛學半月刊」,「正信週刊」等,則為一團體之宣傳物。在抗戰期間則有「中流」、「妙法輪」、「覺群」,故民國以來佛教刊物,不下數百種,但很少能繼續五年以上者,內多三二年之生命。唯有「海刊」從民國九年創刊迄今(六十三年),已連續不斷發行至五十五卷矣。可說為近代佛教史上刊物中歷史最悠久,生命最長者,在國內捨「東方雜誌」而外,別無可堪媲美者。這是中國佛教近代歷史上一大特色,因有此悠久歷史的特質,其所負之時代使

P.1015

命為何,不妨就其顯著者,簡述如次:

一、半世紀以來,世界經過兩次的戰爭,國內經過新舊思潮的混亂時期,無論於新知識或舊文化,海刊在這一個極艱苦的時期,對宏揚中國固有文化,維持社會道德,改善人心,鼓鑄新文化,促進社會淨化,都嘗担任過重要的角色!

二、海刊內容,以精審而言,初期雖不及「佛學叢報」或「內刊」,但「海刊」以博大悠久流長,遍達海內外,則又非「佛學叢報」或「內刊」所可及。而「海刊」所發揚各時代,各方所有關整個佛教,適應新時代之鴻文,既不偏於一宗一派,或泥古而不化者,則又非其他刊物,或以精審,陷於狹隘,所可及者。

三、太虛大師以超人之智慧,淵博之學識,創辦海刊,其所發表之言論,不唯代表佛學適應時代之思想,並代表太虛大師革新佛教鼓鑄世界新文化,促進世界淨化的一種新精神。因此,海刊乃能由十年,而二十年,而五十年,一百年,乃至無窮,不唯適應時代,而為時代思想的指導者,誠如太虛大師曰:「蓋宮室不起虛空,蓮華實生淤泥;知佛法藏之因,應眾生心而施設,握佛法之綱而隨機化導一切之人心,庶可無畏於海潮音之名指耳。」(註三)。海刊所負之時代使命之恢宏,於此可知矣!

四、民國六年,蘇俄革命成功,共產思想日見流行,國內佛教僧徒思想頗感威脅。太虛大師乃發表「人工與佛學之新僧尼」,次撰「唐代禪宗與社會思潮」,極力發揚禪宗之風格,誘導僧眾以趨向「務人工以安色身,則貴簡樸;修佛學以嚴法身,則貴真至。」(註四)意在鼓勵僧眾從事工作,自

P.1016

力更生,以適應時代。

民十一年,歐陽竟無講成唯識論,論前先講「唯識抉擇談」,非議起信論。太虛大師乃作「佛法總抉擇談」,以彈竟無居士之說。旋有梁任公作「大乘起信論考證」,說起信論,非馬鳴作,非真諦譯。及王恩洋作「料簡起信論」等。大乘起信論為中國佛教之所共奉之大乘經論,遂發生根本動搖之威脅,大師為維護起信論在佛教史上之地位,乃集「大乘起信論研究」,及刻隋慧遠「起信論疏」,以明起信論為古今之共信,其維護起信論之教權,用力可謂最多矣!

民國十七年,及二十年「改寺廟為學校」、「廟產興學運動」、「拆廟毀像」等風潮。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及二十六年,抗日軍興,「海刊」在維護佛教利益及護國救世方面,無論對內鼓勵僧伽,擁護國策,參加救國運動。對外參予反侵略宣傳,呼籲東南亞佛化民族,發揮佛教救人救世的精神,促進世界和平,都盡了最大努力。因此,在中國佛教近代史上,真正能代表學術思想與佛教精神的,唯有海潮音。海潮音不僅對當時學術思想及社會人心有重大啟發與鼓舞,既對未來學術思想及鑄造新世界文化前途,都有重大啟發與影響。

時至今日,大陸七億同胞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五千年來,中國固有文化道統,民族衣冠,一切宗教,舊道德,舊思想,都被馬列主義否決,破壞,摧毀殆盡。在此反攻復國前夕,「海刊」所負之干衛中國文化,維護國策及使命,尤為艱鉅。至希海內外讀者,毋忘太虛大師「護教衛國」的遺教──一致擁護海刊完成這一個艱鉅時代的使命──護教衛國。

註一:見「覺社叢書」第一期。

註二:見「海潮音」十二、十期。

註三:見「十五年來海潮音之總檢閱」。

註四:見「太虛年譜」一一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