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P.351



P.350

恩情酬報

當釋迦牟尼佛在舍衞國說法,有一個梵志從羅越祇國而來。梵志的旅行,並不是尋求快樂,乃在尋求正道。他以了舍衞國,無意中看見了一椿奇事。印度原來是熱帶,蛇類很多,其極毒者,齧著人可以立即致死。直到如今,印度人每年死於毒蛇的還很多。那時梵志所見,是父子二人在田野合作耕田。忽然竄出一頭毒蛇,把那兒子齧了一口,兒子頓時倒斃,那老子見了祇顧自己耕田,對於地下纔死的兒子,正眼也不看一下,更談不到悲痛流淚了。梵志頗覺託異,遂問老人道:「此是誰家的兒子」?老人道:「那是我的兒子。」梵志道:「既是令郎,他這樣地慘死,你為什麼一點也不傷心呢」?老人道:「人生遲早總歸要死。人既死了,若是善人,自有他的好報,若是惡人,自有他的怨報,即使我怎樣的憂愁悲傷,對於死者也沒有什麼利益」。老人這樣無情的說了,又很鎮靜地向梵志打量一番,說道:「你要到城中吧!我家在城中某處,請你走過我家時,煩向我家人說一聲,兒子已經死了,叫他們送飯時,祇送我一個人的飯便是」。梵志心想:這老頭子是怎樣的一個怪人,卻這樣的無情,自己兒子死在地下,毫不悲哀,反自由自在顧自己吃飯。世界沒有慈愛的人要推他為第一了。

梵志行到城中,找到老頭子的家,會見死者的母親,便告訴她:「你的兒子已死了。他的父親叫

P.352

我帶口信,只須送一份飯食」。老娘聞言,只答應一聲,向梵志說了一句謝謝,也沒有哭泣態度。梵志更加託異,問:「老娘不憐念令郎嗎」?那老娘從容地說道:「這個兒子託生到我家來,我並沒有招呼他來,今日他自己死去,我也留他不住。譬如旅行的人,路過旅舍,便寄宿而為主客,明天旅客自去,主人當然不能留,也不須留。我們母子關係也是這樣。兒子的去來,隨他自己的業緣,我一點都救他不得」。梵志心想:這一對老夫婦什麼地方找來,真是鐵一般硬的心腸!梵志又會見死者姊姊,又問道:「令弟死了,怎麼你也一點不啼哭」?死者的姊姊也比喻說道:「譬如巧手匠人,入山伐材。編成大木排,放在水中航行。忽然遇著大風,把木排吹散,那木材便各自隨波流散,彼此不能連結。我們姊弟倆也是這樣,偶然因緣和合,生在一家,各人壽命各有長短,死生沒有一定,合的終須離散,我弟壽命已盡而死,做阿姊的如何能挽救呢」?梵志又問死者的婦人道:「你的丈夫死了,你怎麼也不哭」?那婦人道:「譬如空中的飛鳥,夜間偶然同宿一高樹上,一到天明,各自飛開,尋取飲食,飛鳥有緣則會合一處,無緣即各自飛散。我們夫妻也是這樣,無常一到各隨本命,誰不能救誰」!梵志又向死者的僕人說:「你的小主人死了,怎麼不啼哭」?僕人說道:「我們主人的一家,各有因緣而和合起來,我比一頭小牛,跟著大牛走,人家把大牛殺了,小牛在旁邊,無法救大牛,啼哭又有什和用處呢」?

梵志聽了死者一家人的話,覺得十分奇怪,世間竟有這樣無情的人,同時聽說舍衞國人民是孝順奉事恭敬三寶的,我倒要去請示佛陀。於是梵志行詣佛所,梵志到佛前,稽首作禮畢。退坐一邊,合

P.353

掌低頭,並不開口,佛呢?早已知道一切了,為欲開示濟度他,佛說:「為什麼低頭不語,愁憂不樂」。梵志道:「我遠從羅越祇國來,欲求正道。豈知到了此地,劈頭就遇見五個無情的人」。佛問說:「怎麼一回事」!梵志道:「我見父子二人耕田下種,兒子被蛇齧死在地下。那父親也不愁,他們一家大小五口都無一點愁悲,豈不是無情呢」?佛言:「不是這樣說,要知道這五個人最為有情,他們知道身體不能常存,人們不能保持自己的身體,自古聖人都不能免。凡夫死了,為什麼要大哭小喊?這對死者有什麼益處?世俗種種迷戀,沒有真見識,所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息」。梵志聽了,心開意解,說道:「我聞佛說,如疾得愈,如盲得視,如暗得明」。於是梵志即入正法門,不久得道。

這一段故事,出於五無返復經。我們讀了這段故事,應該了解人間父子夫婦兄弟姊妹等眷屬的結合,皆由宿世因緣而成,而這種因緣又是屬於怨懟的多,屬於歡樂的少。凡對於子女等一切所愛的人,不憚終身作牛馬。不憚犧牲自己,以圖措所愛於磐石之安者,皆因宿世對於所愛欠有孽債。人生須償還。人世間眷屬多由這種因緣而結合。可是凡夫為煩惱纏縛,欠人者常圖逃賴,人欠者不肯捨棄。假使生有「宿命通」,明知眼前眷屬都是怨家債主,則人世大之於國家,小之於家庭中之仇恨與爭論自必會減少。今日人世煩惱,社會的鬥爭,國際之爭奪,可說皆由於不明人生宿世因緣發生種種不幸的事件。人何以要學佛?一方面要了解家庭眷屬結於孽緣,一方面要了解怨親平等真理。了解家庭眷屬結於孽緣,則家庭自必和合歡樂了此宿債,眷屬死亡,是宿債清償,除念佛超昇,何必悲啼!了解怨親平等真理,則人世間父仇弟恨,皆是宿世父母兄弟,無量劫來,互作父母,兄弟,果以父母兄弟姊

P.354

妹情海接待社會大眾,則人世間又有何爭奪可起,誰為所怨,誰為所親,怨親平等是實現人類永遠和平的真理。我國今日之戰爭可說皆由不明怨親平等真理,同室操戈真是可悲極了。

——人生二卷一期


P.355

禪餘偶錄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世尊一曰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波斯匿王問世尊曰:「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云何」?

佛言:「大王,汝于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為一義二義

P.356

」。

世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

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一日有外道問世尊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歎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什麼」?



P.357

佛曰:「吾非教汝放捨其花,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卻,是汝免生死處」。梵志于言下悟無生忍。

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

西天三祖為覓一嗣法者,一日尋見商那和修優波毱多,問曰:「汝年幾邪」?答曰:「我年十七」。尊者曰:「汝身十七,性十七邪」?答曰:「師髮已白,為髮白邪?抑心白邪」?尊者曰:「我但髮白,非心白耳」。毱多曰:「則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有長者子名叫香眾,來禮優波毱多尊者,要求出家。尊者問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答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然」。尊者曰:「汝當大悟,心自

P.358

通達,宣依佛法僧,紹隆聖種」。即為剃度授具足戒。



P.359

智慧集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從前有一個人,在許多人面前,讚美他父親的德性,說他的父親心很仁慈,不曾損害別人,也從未掠奪過別人的財物,待人很是公正直爽,不說謊話,而且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還肯幫助人家。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個呆子,就想自己也要讚美父親一番,就說:「我父親的德性,還勝過你的父親呢」!大家就問他,那是一些什麼德性?呆子回答說:「我父親從小以來就斷絕淫慾,不幹這種事體的」。大家聽了都哄笑起來,說道:「你的父親如果這樣,那麼他怎樣會生出你來呢」?

這是出於佛教百喻經裏的一個故事。稱頌別人,必須符合事實,不要揑造謊話,或是誇大其辭,甚至訴諸感情,否則反而會招致人家的譏笑輕視。

佛說五戒,其中之一在制止妄言,就是要防止人們犯這種毛病。



P.360

方寶積經第八十八卷三十二頁:

「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眾生,自稱說言我是菩薩……。

具四法者,自稱菩薩,何等為四:一者求利養,二者求名聞,三者謟曲,四者邪命。彌勒具此四法,是故自稱我是菩薩。……自稱菩薩而行狗法。彌勒!譬如有狗,前至他家見後狗來,心生嗔嫉嘊喍吠之,內心起想謂是我家。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亦復如是。自稱菩薩行於狗法,至他施主家中,生己家想,既起此想便生貪著,前至他家見後比丘,瞋目視之,心生嫉恚,而起鬥諍,互相誹謗言:某甲比丘有如是過,某甲比丘有如是過,汝莫親近某甲比丘,汝若親近某甲比丘,則為眾人之所輕賤,增長罪垢。如是之人心生嫉妒,行餓鬼因,貧賤之因,為自話故,妄稱己身以為菩薩。為衣食故,讚歎如來智慧功德,令餘眾生生於信仰,內自犯戒,惡欲惡行。……」



P.361

羅漢菜
顯示頁碼 關閉頁碼 回目錄

難陀,是佛姨母兒,初娶孫陀利女為妻,後依佛出家。因為煩惱習氣未盡,時生欲念!

一日,難陀脫去佛制的法服,穿著極漂亮有顏色的白衣服,要入舍衞城乞食去。當時許多比丘遙見難陀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要入舍衞城乞食。隨即去報告世尊說:「難陀不願出家,欲脫去法服,習白衣行」!

世尊聽到這句話,隨對一比丘道:「你快去叫難陀來!就說世尊叫你」!

比丘依世尊的話,隨即飛往難陀處,對難陀說:「世尊叫你」!難陀聽說世尊叫他,不敢遲緩,隨與比丘同到世尊前,頂禮佛足,一面站立!

世尊問難陀道:「你今天著這些五顏六色的衣服做什麼?這與白衣有何分別?出家人應該著這樣的衣服嗎」?

這時難陀,默然不語。



P.362

世尊又責問道:「難陀!你究竟怎麼樣?不願意出家修梵行嗎?要脫去法服做白衣嗎」?

難陀答道:「是!是」!

世尊又問道:「你為什麼不願意出家呢」?

難陀答道:「世尊啊!欲心熾然,不能自禁」!

世尊又問道:「你不是我們族姓子出家修道的嗎」?

難陀對曰:「是的!我是族姓子,因為信仰故出家學道」。

世尊又道:「你既是族姓子出家,那裏應該這樣不依律儀行呢?起初捨家學道,修清淨梵行。怎麼現在又要捨去正法不學而要習染汚法!難陀!你該知道:世間有兩種法不可學習。那兩種法呢?就是淫欲與飲酒!人,假使習上這兩種法,終身沒有厭足的啊!同時,常緣此法,不但不能證得清淨之法身,且將永遠墮落在汚穢裏!是故汝應該捨去這兩種法,我保證你能獲得無上無漏果報」!

世尊旋又想到,難陀既是族姓子,假使聽他這樣的胡來!不但有壞清淨的僧團,就是族姓中似乎也不該有這樣的人。但是難陀欲念深,不是三言五句能改變他的妄念,必須以火滅火的方法,才能救度他!

於是世尊以神通力手執難陀,把他帶到香山上。山上有個巖穴,裏頭住了一個瞎眼獼猴。

世尊問難陀道:「你看見那個瞎眼獼猴嗎」?

難陀對曰:「看見」!



P.363

世尊又道:「這個瞎眼獼猴與孫陀利女比較,是瞎眼獼猴好看啊?還是孫陀利女好看」?

難陀答曰:「當然孫陀利女好看!我心念她,一時也不能捨」!

世尊知道難陀醉戀孫陀利女的心沒有改變。又以神力將難陀改帶到三十三天上,這時三十三天的諸天,都集中於善法講堂。距離善法講堂不遠,有五百玉女在那兒跳舞娛樂。純是女子,沒有男人。這時難陀從遙無的地方看見五百天女在那兒跳舞娛樂,並以種種伎態,自相娛樂,從未見過。於是請問世尊道:「世尊!那些天女為什麼這樣的快樂?自相娛樂呢」?

世尊對曰:「你可自往問她們」!

難陀因為世尊叫他自往去問,便歡天喜地自往五百天女處,所見宮舍,種種莊嚴設備,敷好坐具,並有許多陳設的物品,都為世間所沒有的。只是女子,並無男人。於是難陀開口問道:「你們是怎麼樣的天女!為什麼這樣的娛樂」?

天女答曰:「我們總共五百人,都是清淨沒有丈夫的女子。我們聽說:世尊弟子中有名難陀的,是佛姨母的兒子,他在世尊前修清淨梵行,將來命終以後,就當生到這兒來,為我們的夫主,共相娛樂」!

這時難陀聽到這些話,心開意解,真是說不盡的歡喜!便自想到,我是世尊弟子,又是佛姨母的兒,這些天女都將是我的妻子!於是難陀旋又退回到世尊座前。

世尊問道:「怎麼樣?難陀!那些天女說些什麼」?



P.364

難陀報道:「那些天女都各自說『我們都沒有丈夫,聽說世尊弟子,善修梵行,命終以後,便來生此地』」。

世尊問道:「那麼,你怎麼樣呢」?

難陀答道:「那時我是這樣想著:我是世尊弟子,又是佛姨母的兒,這些天女都將與我作妻」!

世尊道:「好喲!難陀!善修梵行,我當與你作證,使此五百天女都作你的妻」。

世尊復問道:「這些天女比孫陀利女怎麼樣?是孫陀利女漂亮呢?還是天女漂亮呢」?

難陀答道:「這當然是天女漂亮啊!孫陀利女怎麼能經比上呢」!

這時世尊想到,難陀心念雖然沈醉欲念,但漸漸兒改變,仍須用火滅火方法不可。於是世尊又以神力把難陀帶到地獄裏,這時地獄裏,許多眾生在受種種不同的苦惱。那些眾生在獄中所受逼惱苦狀,真是不忍看啊!但是地獄中獨有一個鑊空著沒有人,其餘什麼刀山地獄都住滿了!難陀看見十分恐怖,衣毛皆豎,但不懂其中的用意?乃往問世尊曰:「這些眾生都在受苦,為什麼獨那個鑊空著沒有人呢」?

世尊道:「這個名為阿鼻地獄」!難陀聽說阿鼻地獄,更加恐怖,衣毛皆豎。

又問世尊道:「這是阿鼻地獄,為什麼獨獨的空著而沒有人呢」?

世尊道:「汝可自往問獄卒」!

於是難陀便自往問曰:「獄卒!為什麼這個地獄獨獨那個鑊空著沒有人呢」?



P.365

獄卒答道:「比丘當知,釋迦牟尼佛弟子,名曰難陀。他於如來前修清淨梵行,命終以後,生善處天上。在天上與五百天女享受千歲快樂。天上福盡壽終了,便墮此阿鼻地獄裏!這個空鑊,就是他的住所」。

這時難陀聽到這些話,恐怖萬分,衣毛皆豎,不禁大聲叫起來:「咳唷!這個空鑊,原來是我的」!不敢再問,隨時來到世尊前,頭面頂禮佛足向世尊曰:

「願受懺悔,我自罪緣,不修梵行,觸嬈世尊」。便對世尊說一偈:

「人生不足貴,天壽盡亦衰,地獄痛酸苦,唯有涅槃樂」。

世尊知道難陀,已經覺悟罪緣,所用以火滅火的方法成功,便歎道:「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涅槃最為善樂。汝今既知汝愚,汝癡,自知有咎,了知罪緣。於如來前,聽汝懺悔,但懺悔以過,不可再犯」!於是世尊手執難陀出地獄,地獄頓時不見。便與世尊同到舍衞城祇樹給孤獨園!

在祇樹給孤獨園,世尊開示難陀道:「今有兩種法門,汝應當修,所謂止與觀。還有兩種法門應當修,即生死不可樂,涅槃為可樂,要了知生死為苦,涅槃為樂,必須具足智慧辯才」。是時世尊以種種法門開導難陀,難陀聽佛說法後,便從坐而起,禮佛足而退!

難陀經世尊以火滅火的方法化導後,欲念已滅。一人逕往一樹下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生死涅槃,天上人間地獄苦惱,以及如來所說的教法。這難陀獨在閑處,恆思惟如來教法不可須臾離也,我是族姓子,以信仰故出家學道修梵行。經如此沉靜思惟,頓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

P.366

後有。便成阿羅漢。隨即起座整衣服到世尊前頭面禮足白世尊曰:

「世尊前許多弟子作證五百天女的事,弟子現今完全捨棄」!

世尊告曰:「汝今生死已盡,梵行已立,吾即捨去作證」!世尊並說偈曰:

「今我見難陀,修行沙門法,諸惡皆已息,頭陀無有失」!

世尊隨即對諸比丘說:「今難陀已斷淫怒癡成阿羅漢」。在座大眾,聽佛所說,莫不歡喜!

婆提長者,是舍衞城第一個有錢的人。因為沒有兒子,同時,又不肯布施沙門、婆羅門,所以他一日命終,所有的財產全部充公。波斯匿王親自前往檢收他的財產。因此,弄得滿身塵灰,檢查以後,隨往世尊所,頭面頂禮佛足,一面站立!

這時候,世尊看見波斯匿王滿身塵灰而來,便問曰:「大王!今日為什麼帶了滿身灰土到這兒來呢」?

波斯匿王答道:「這不是從宮裏來的,因為舍衞城內第一個有錢的婆提長者今日死了,他沒有兒子,所以親去檢查他的財寶歸公。除了純金八萬斤,還有其他雜物的財產,所以弄得滿身都是灰土!世尊!談到婆提長者這個人,真是可憐,他在世的時候,自己捨不得吃好的,也捨不得穿好的,就是連他所乘的車馬,都很瘦弱。一個錢都捨不得用,真是節儉極了」!



P.367

世尊對曰:「照大王所說很對啦!要知道,慳貪的人,雖然有這許多財產是不肯吃好的,不肯穿好的,甚至不肯給父母、妻子、僕從、奴婢等用,也不肯接濟朋友,亦復不肯布施沙門、婆羅門等。因此,愚癡慳貪的人其財產的結果,不是被盜賊搶掠,就是被惡覇索取,或是政府處罰,或是兵禍災難,甚至死後歸公。假使有智慧的人有這許多財產,絕不是這樣做!便能惠施廣濟一切,絕無愛惜,供給沙門、婆羅門及一切善知識」。

波斯匿王問道:「像婆提長者死後,當生何處」?

世尊答曰:「當生涕哭地獄,為什麼?蓋斷諸善根的人,死後當生涕哭地獄」!

波斯匿王問道:「婆提長者這個人,沒有善根嗎」?

世尊對曰:「如照大王所說,是的,是沒有善根。因為他的故福已盡,沒有能夠繼續的造新福」!

波斯匿王問道:「那麼他還有少許餘福嗎」?

世尊答曰:「沒有!絲毫大的餘福都沒有。譬如種田的人,只收不種,後便窮困,以至命終。因為這種原因,婆提長者只吃舊糧,不儲存新糧,只食故福,不造新福。婆提長者,今夜當在涕哭地獄中」。

這時波斯匿王,便十分恐怖含淚的問道:「婆提長者前身造的什麼功德福業能生於富家,又為什麼不種善根?乃至不能食此財富,享受五欲之樂」?



P.368

世尊答曰:「婆提長者,於久遠以前為舍衞城中田家子,曾因歡喜心供養辟支佛一次食,供養以後,便發誓願持此功德長生富貴家,不墮三惡道。後又生悔心:我為什麼不把所有飲食施給奴僕,而施給此禿頭道人食」?

因此,因布施的功德,常生富貴家,恆多財寶,無所缺乏,又因布施以後,生後悔心,寧願施與僕人,不應施給禿頭道人。以此本末因緣,所以婆提長者,雖有這許多財產,但不能享受五欲樂,甚至不能布施沙門、婆羅門,及一切朋友善知識,僅食故福,不造新福。是故大王!假使有智慧的人,得此財寶,當要廣濟一切,切莫貪惜,如是大王,應當這樣的學」!

波斯匿王答道:「自今以後,當廣布施一切沙門、婆羅門,其餘外道學者,不能布施」!

世尊對曰:「大王,不可這樣的說。要知一切眾生皆因食而得生存,無食便喪」。世尊便說偈曰:「念當廣惠施,終莫斷施心,必當值賢聖,度此生死源」。

這時波斯匿王,便對世尊道:「我從此更加敬仰如來!世尊悲愍,在普濟一切,以一切眾生,皆由食得生存,無食便喪,自此以後,當廣布施,無所吝惜」。說了,便頂禮佛足而去!

鹿頭梵志,是外道學者,善觀星象,精明醫學,不僅能治療人的病,並且人死的種種因緣及死後生於何處,他都能知道!



P.369

世尊,一日從靜室起下靈鷲山,會同鹿頭梵志漫步巡遊,忽走到大畏塚間。這裏聚滿了髑髏,是人跡罕至的地方!世尊因為梵志善知人的生前死後種種因緣,便隨取一髑髏給梵志,問曰:「這是什麼人的髑髏?是男的呢?抑是女的?是因為什麼病而死的呢」?

這時梵志即取髑髏反覆的細看,又用手挌挌,再細聽。答道:「這是男人,不是女的」。

世尊又問:「既不是女的,是男子,是為什麼病死的呢」?

梵志復用手挌挌,答道:「這是因眾病滙集,百節酸疼而死的」!

世尊又問:「當以什麼方法可以治癒呢」?

梵志答道:「當用『呵梨勒果』調蜜服之,這病可癒」。

世尊歎道:「善哉!善哉!照你這樣說,這人能得此藥,不致於死。這人現在生於那裏」?

這時梵志復取髑髏挌挌,聽聽,便答道:「這人現墮三惡趣,不在善處」!世尊對曰:「對啊!是這樣。這人生於惡趣,不在善趣」!

這時世尊又取一髑髏給梵志,問曰:「這是什麼人?是男呢?抑是女呢」?

梵志手挌挌,答曰:「這是女的髑髏」!

世尊又問:「為什麼病而死的呢」?

梵志復用手挌挌,聽聽,答道:「這個女人因懷姙致死」!

世尊又問:「這個女的為什麼會死呢」?



P.370

梵志答道:「這個女的因生產未滿月,實因生兒而死」!

世尊歎曰:「善哉!真如你所說。但是這個女的懷姙,以什麼方法可以治呢」?

梵志答道:「這病需要好酥酡醐,服之即癒」。

世尊又問:「現今這個女的生在那裏」?

梵志答道:「這個女的在畜生中」!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你所說的,一點也不錯」!

這時世尊又取一髑髏給梵志,問曰:「這是個男的?抑是女呢」?

梵志復用手挌挌,答道:「這個是男的髑髏」。

世尊對曰:「對啊!這是個男的髑髏,但為什麼病而死的呢」?

梵志復用手挌挌,答道:「這個人因飲食過多,又遇暴下,因此致死」!

世尊又問:「這個病以什麼方法可治呢」?

梵志答道:「絕食三日,便可痊癒」!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真是如你所說。這人死後生在那裏」?

梵志復用手挌挌聽,答道:「這人現生餓鬼中,因為他想念水故」!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如你所說,一點也不錯」!

這時世尊又取一髑髏給梵志,問曰:「這是個男的?抑是女呢」?



P.371

梵志復用手挌挌,答道:「這是女的」!

世尊歎曰:「善哉!如你所說,是女的,這人為什麼病致死的」?

梵志復用手挌挌,答道:「當生產的時候死的」!

世尊又問:「為什麼當生產的時候,就會死呢」?

梵志用手挌挌,聽聽,答道:「這個女人身弱氣虛,又復飢餓,以致於死」!

世尊又問:「這人生於那裏」?

梵志復以手挌挌,答道:「這人生於人道」。

世尊責問曰:「你這話說錯了!餓死的人應生於惡趣,不應生於善處,現在為什麼生於人道呢」?

這時梵志復用手挌挌,聽聽,再反覆細看,答道:「這個女人因持戒不犯,是故死後生於人道中」!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這就對啦。這個女人因為持戒的原因,所以雖是餓死,還生於善處,不墮惡趣。不問男女,凡能持戒完整,命終以後,不生天上,就生人道中」。

這時世尊又取一髑髏給梵志,問曰:「這是個男呢?抑是女呢」?

梵志復用手挌挌,答道:「這是男的」!

世尊對曰:「對啦!這是個男的,這人為什麼病致死呢」?

梵志復用手挌挌,答道:「這人無病而死,是被人害死的」!



P.372

世尊對曰:「是的,這人是被害死的,但現在生於那裏」?

梵志復用手挌挌,答道:「這人生於善處天上」!

世尊責問曰:「照你所說,前後不相應呢」?

梵志問道:「怎麼不相應呢」?

世尊對曰:「無論男女老幼,被害死的,都生於三惡趣,為什麼你說這人生於善處天上」?

於是梵志復以手挌挌,聽聽,再三細看,答道:「這人奉持五戒兼修十善,所以命終生於善處天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這就對啦!凡持戒的人,無所觸犯,命終以後,生於善處天上」。

世尊又重問曰:「這人到底持了幾條戒,而生善處天上」?

於是梵志復專精會意,無他雜想,再以手挌挌,聽聽,答道:「這人所持不是一戒,也不是多戒,也不是二三四五戒,他持的八關齋法而取命終」。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這就對啦,這人持的八關齋而生於善處天上」。

這時優陀延比丘於東方世界普香山堂,於無餘涅槃,而取涅槃。世尊隨以神力取其髑髏給梵志,問曰:「這是個男呢?抑是女呢」?

梵志復以手挌挌,聽聽,答道:「我看這個髑髏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不見生也不見滅,更看不見其周旋往來,以及八方上下都聽不見音聲。不知道這個是什麼人」?



P.373

世尊問道:「你竟不知這是個什麼人,你要知道這個髑髏的人,是無始無終,不生不滅,既無生死,也就沒有八方上下的適處。這是東方世界普香山南優陀延比丘,他於無餘涅槃而取涅槃的,這是阿羅漢的髑髏」!

這時梵志聽了這些話,便歎未曾有:「世間一切蟲子、蟻子我都知道牠的來處,一切鳥獸的聲音,我聽了能知是雌?是雄?獨有這個阿羅漢髑髏,從來沒有見過,既不知道來處,又不知道去處,真是佛法不可思議」!於是梵志頭面頂禮佛足,向世尊曰:「我能盡知九十六種外道異學,並知其趣向來處,唯有如來的法所趣所向不能分別,唯願世尊,慈悲開示」!

世尊說道:「善哉梵志!世間一切異學,皆非究竟法。要了解如來法,快修梵行,也就沒有人能知道你的趣處」!

是時梵志聽佛說法後,便依佛出家學道,在閉靜處思惟佛說不生不滅的法。經此思惟,頓悟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如實了知一切,梵志即時成阿羅漢。

釋尊成道後,首往波羅奈,度憍陳如五比丘,在鹿苑說法三月期中,耶舍等五十人來歸佛,這時釋尊的教團人數次第增加,達五十餘人。該怎樣展開教化,便成為當時釋尊心中的重要問題。乃留耶舍等於鹿苑附近教化,釋尊單身經往摩竭陀國出發!



P.374

這時在摩竭陀國王舍城附近,博有聲望的,就是事火外道三迦葉,為當代婆羅門教的大哲學家,全國人民都尊為智者,擁有弟子千人。但是我慢貢高,任何人說法,都不相信。釋尊暗想到,要在摩竭陀國展開教化,首先要降伏三迦葉。於是釋尊在將近黃昏的時候,便抵達優樓頻羅迦葉家。迦葉見世尊來了,便以不恭敬的態度問道:「君從那兒來?要到那兒去」?釋尊很快的答道:「我從波羅奈國來!要到摩竭陀國去,因為天暮無處投宿,唯願准許借住一夜」!

迦葉不客氣的說道:「這不容易!我的房子統住滿了弟子,沒有餘屋可借!祇有一間石室,那個地方倒很幽靜,石室又高大,距離此也不遠。雖然堆了許多火祭物具,還不算困難!最困難的就是毒龍住在裏頭,有時會令人恐怖,要住只有石室。捨此,那就沒有辦法了」!

這個大哲學家,用這種巧妙拒絕的方法,他想客人聽到毒龍,便會馬上逃走的!

那知釋尊聽了,滿口答應:「好的。毒龍不要緊,不會傷害我的,只要准許借住就好了」。

迦葉又補充的說道:「龍的性情很荒唐的,人是不知道它的利害,假使君願意住的話,我決定借住!可是受了危害,不要怪我」!

釋尊便說:「謝謝!不要緊」。隨往石室敷座而坐,正身端坐,繫念於前。果然到夜間,毒龍施其威勢,便向釋尊吐其火毒。這時釋尊入慈三昧,從慈昧起入焰光三昧,於是龍光佛光一時大作,火光洞天!是時迦葉起來瞻觀星宿,遙見石室上空,火光萬丈!便對弟子說:「少年沙門,容貌端正,竟為毒龍所害,真堪可憐」!隨率領五百弟子各持水瓶及登高梯往石室來救火,想救沙門。那知迦葉

P.375

及五百弟子,或灑水,或施梯,都不能撲滅火勢(全為如來威神所致),各人想沙門必為火燒死了!這時釋尊的慈三昧,漸使毒龍無復瞋恚,毒龍心懷恐怖,東西馳走,欲出石室不得,漸漸折服入如來鉢中。釋尊以右手摩毒龍身,為其說法,竟使降伏!

次日清晨,迦葉及諸弟子,便很早到石室來整理火場,檢條客人的屍具,那知少年客人,端然而坐,神色不變,並對迦葉說道:「這個毒龍極為凶暴,昨夜被我降伏」!隨將毒龍示給迦葉,素來聽說毒龍即毛髮皆豎的迦葉,那裏敢看,隨對釋迦尊說:「沙門!止止!勿將毒龍來害人啦」!

釋尊告曰:「不要怕,絕不害人,我今已降伏了」!

這時迦葉及五百弟子,個個心裏暗想:這個沙門,真是奇特,具足這樣大的神通,竟能降伏毒龍!但是我慢貢高的迦葉,雖然心裏佩服,然在弟子面前仍說:「沙門的道仍有不及我們的呢」!同時為感謝釋尊降伏毒龍的功德,便對釋尊說:「大沙門當受我九十日請,所需衣被飯食牀臥其病瘦醫藥盡當供養」。這是印度最恭敬的禮貌!

釋尊默然受請,便留住石室九十日。在此時期一切所需都是迦葉供給!因為迦葉我慢貢高,不肯輕易承服!於是釋尊常現種種神通要折伏他。這時迦葉準備祭祀,著五百弟子用斧劈柴,以便火祭。那知斧頭舉起來,竟落不下來!迦葉心慌,想這必是沙門搞的鬼,於是迦葉便往問釋尊:「今欲劈柴斧頭舉起,為什麼落不下來」?

釋尊對曰:「欲得斧頭落下來嗎」?



P.376

迦葉答道:「是的,要落下」。斧頭隨時落下。可是斧頭落是落下來,又舉不起來。

迦葉復往請問釋尊:「斧頭為什麼舉不起來」?

釋尊對曰:「要舉起嗎」?

迦葉答道:「是的,要舉起」。斧頭隨即舉起來!

到了次日,迦葉弟子欲燃火,舉行火祭的儀式,那知竟燃火不著,迦葉弟子互相想著,這又必是沙門所為。

迦葉隨往請問釋尊:「為什麼今日火燃不起呢」?

釋尊問曰:「要燃火嗎」?

迦葉答道:「是的,欲燃火」。隨時火燃起。舉行火祭儀式畢,可是火燃起來,要想息火又不息了,這恐怕又是沙門所為!

於是迦葉又往問釋尊:「為什麼火不後息呢」?

釋尊問曰:「要息火嗎」?

迦葉答道:「是的,要息火」。隨時火息了,迦葉暗想到!我們一舉一動都不能脫離沙門的神力,同時這個沙門面目端正,為世稀有,明日吾欲大祠,國王,人民都欲來祭祠,假使看見這個沙門,便不相信我們,那我們從此得不到供養,最好明日沙門不來,就是大幸。

釋尊具足一切智慧,冥知迦葉的心念,次日清晨至鬱單日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達

P.377

泉而食,竟日在彼處住。向暮始還石室,次日迦葉問釋尊曰:「沙門昨日何處去而不來」?

釋尊對曰:「汝前日心念想:『這個沙門相貌端正,為世稀有,吾明日大祠,若國王人民見者,便斷吾等供養,設不來,就大幸』。我依汝意,故不來」。

釋尊住在石室,每夜都有天人下降聽法放光。先有四王天、帝釋天,以至大梵天。佛光與四天王、帝釋天、大梵天的光明會集,遠近山野,洞然一色。迦葉每夜都起來瞻觀星宿,遙見石室及四野的光明,認為奇特,於是問釋尊曰:「這些時夜間是什麼光照山野,為從來所未見」?

釋尊對曰:「是四王天、帝釋天、大梵天來我所聽法所放的光明」!

迦葉暗想到,這個沙門真是有神力,乃能使四王天、帝釋天乃至我袓父來此聽法。心裏雖然這樣想,嘴巴卻說:「仍不及我道真呢」!

釋尊在石室許久,身披五衲衣,想欲洗濯。便念到:這兒沒有水,那裏好洗呢?

這時釋提桓因知道釋尊心中所念,即化作浴池,白釋尊曰:「可在此洗衣」!

釋尊又念到:在那兒可曝曬此衣?

這時樹神知道釋尊心中所念,便垂樹枝,白釋尊曰:「唯願在此曝曬衣」!

次日迦葉便詣釋尊所問曰:「這裏壓根兒沒有池,今有池;本無樹,今有樹;本無石,今有石,是什麼因緣的變現」?

釋尊告曰:「這是昨夜帝釋天知我需要洗衣故現池。我又想,又何處浣此衣?四天王知我心中所

P.378

念,便持石來。樹神知我需要曝衣,便垂此樹枝」。這時迦葉想著,沙門真奇特!但還是說:「仍然不及我道真呢」!

一日夜裏,忽起大風大雨,把偌大河流都瀑溢了。迦葉暗想到:河流瀑溢,沙門必為水所漂,我去看看。這時迦葉及五百弟子到河邊,釋尊卻在水上行,但腳不為水所濕!是時迦葉遙見釋尊在水上走,便想著,甚奇甚特,沙門乃能在水上行,我亦能在水上行,但不能使腳不濕耳。雖然如此,仍說:「不及我道真呢」!

這時釋尊目察迦葉根機漸熟,便責備道:「汝非阿羅漢,怎麼能知阿羅漢道?汝尚不知阿羅漢名,何況其道呢?汝是盲人,目無所覩,如來現了這許多變化,仍說不及汝道真呢!現在可比賽,我能水上行,今正是時,汝可能在水上行嗎?汝今可捨邪歸正道,不要自作聰明,長夜受此苦惱」!

這時迦葉被釋尊呵斥得滿面慚愧。自知不及釋尊道真,便捨邪道,至釋尊前頭面頂禮,並道:「我今悔過,深知非法觸犯如來,唯願聽受懺悔」。如是再三哀求。

釋尊告曰:「既知觸犯如來,聽汝改過」!

於是迦葉便對五百弟子說:「我今決捨邪歸正,依如來教。汝等各聽自由」。五百弟子齊聲答道:「我等早有心歸依如來,只以師命難卻耳」。迦葉便率領前五百弟子前後圍繞一齊皈依釋尊。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盡變作袈裟,頭髮自落。同時,迦葉並將自己法術用具及咒術火祭法物,完全擲入尼連禪河!這些用物,都是障道的因緣!



P.379

大迦葉尚有兩個兄弟,那提迦葉與伽耶迦葉,都住在水的下游,各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忽然看見河中漂流大迦葉咒術的用具,都很為驚異,以為他的哥哥大加葉必為水所漂,或為惡人所害,隨各率領弟子順水而上尋求乃兄死骸。那知在遙遠樹下,大加葉及五百弟子圍繞在釋尊前聽法。頭髮都掉了,那提與伽耶二迦葉看見這種情形悲喜交集,隨至大加葉前跪下哭泣說道:「大兄!為何如此!素來為人師!現今為人的弟子!這不是顛倒嗎?不是違背祖道嗎」?

大迦葉誠懇的撫慰道:「你們不知道,這裏為最妙。我們所行的都是邪道,不是究竟的法門,今應當捨邪歸正」!並說偈曰:

「此師人天貴,我今師事之,諸佛興出世,甚為難得遇」!

平時以大迦葉為主的三迦葉,這時聽了大兄的說法,就喜不自勝,亦要求釋尊願聽為沙門!

釋尊對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於是二迦葉及五百弟子都皈依佛,成為沙門。把所有的咒術用具都拋棄河中。

於是釋尊在菩提樹下成佛不久,便有弟子千人,並且都是耆舊宿長,再經釋尊,以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訓誨教化,千比丘盡成阿羅漢,為釋尊教團的基本教徒。

這時釋尊教團有了千名羅漢及五十餘比丘為基礎,於是教團聲望日漸強大了。



P.380

一個人沒有病痛的時候,絕不會知道身體是苦的,沒有遭遇惡劣環境的摧折,自己絕不會警覺反省,所以,環境決定人的行為。

當波斯匿王崩後,他的太子流離,攝政為王。這位太子暴虐無道,繼位之後,常濫殺無辜,許多貴族婦女們感覺寒心,就有五百婦女一同去見微妙比丘尼,要求出家,並且請求微妙比丘尼開示出家道理,微妙比丘尼就述說自己出家的經過:

人生的淫慾,猶如猛火,火燒森林,損失不可計算。人在淫慾火中,由於愛戀互相嫉妒,由於瞋恨互相毒害,日月滋長,致墮地獄,永無出期。樂於家庭的人,貪戀人生合會恩愛的榮樂,然人生生老病死別離,雖愛親夫妻子女也不能代替,於是轉相哭戀,傷壞心肝,絕而復蘇。家戀的深淵,心戀的纏結,猶過於牢獄啊!

我本生於貴族的家庭,由於我容貌美麗,當時有個聰明的梵志兒子,聽說我品貌端正,即禮聘我為婦。在我出嫁生了第一個孩子以後,他的父母都相繼死了,第二次懷孕,我就告訴丈夫,這次生產,家中沒人照應,我想回到娘家去生,丈夫同意,並且親送我回娘家。由於路途遙遠,在回娘家的半途中,忽然肚子痛起來,沒辦法,就近在一棵樹下休息,丈夫在另一棵樹下睡著了。那知我於當夜生產,由於血流汚穢,毒蛇聞到臭味,即爬過來把我的丈夫毒死,我於夜間幾次呼喚,都無應聲。等到天亮,我勉強起來,到我丈夫身邊,用手拉他,他一動也不動,才知他已被毒蛇咬死了,身體腫爛,肢節解散,我目覩此景,當即昏倒在地。我的大兒子看見他的父親死了,失聲號叫,我聽到兒子的哭

P.381

聲,始漸漸蘇醒過來,便一手牽著大兒子,一手抱著小兒子,慢慢向前走。我的命太苦了,一路上涕泣不止,走了一天,走到一個渺無人煙的曠野,前面又是一條大河,既深又廣,又沒有渡船。我把大兒子留下來,等在河邊,先把小兒子送到對岸,再回來帶大兒子。那知我從對岸涉水過來,大兒子看見我,即入水迎我,由於水勢洶湧,便把大兒子捲入水浪中,隨著水流漂去,我奮力追上去,要救他,由於氣力不夠,眼睜睜看著他被水沖走。我趕緊回到對岸,找小兒子,那知就在我過河接大兒子的時候,來了一隻狼,把小兒子吃掉了,滿地血跡。眼看我一切生路都斷絶了,哀痛逾恆,昏倒於地,後來慢慢蘇醒過來。

這時我還存著一個希望,就是回到父母家,我急忙趕路。在途中,忽然遇到我父母的老朋友,他就住在娘家的鄰近。他問我為什麼一個人回來,我便把途中經過的遭遇告訴他。他聽完非常同情我。我再問他父母的近況,他帶著悲愍的口吻說:「你父母一家大小,前些時失火,一齊燒死了」。聽到這個悲慘的消息,我頓時昏倒在地,過了些時,才漸漸蘇醒過來。我怨責自己為什麼命這麼苦?我前生造了什麼業呢?當時我父親的朋友,看我非常可憐,念在跟我父母的交情,便把我帶到他家居住,並且供給我的一切,視我如子。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梵志,因我長得漂亮,即求我為婦,我也因為孤單一人,即答應他,結為夫婦。這是我第二次結婚。不久,我懷孕,某日臨盆,而我的丈夫好杯中物,這一天又出外喫酒,我獨自一人在家生產,他入夜才回來,他回來時,我剛生產不久,梵志打門,沒人應,他一時瞋心大起,破門而入,見我就打,我向他解釋,因生產,不能開門,他怒不可遏,

P.382

隨即把生產不久的嬰兒殺了,將嬰兒以酥熬煎,逼迫我吃,我怎能食自己的孩子,不食吧,他又要打我,我強忍痛苦吃了,可是我有如萬箭穿心般的痛楚,世間那有食自己親骨肉的人呢?我竟然遇到這種人面獸心的丈夫,唯有嘆息自己福盡,我寧可餓死,也不願再做這種禽獸不如的人的妻子了,於是便趁夜深人靜時逃走。

在我逃亡期間,日間行走,夜間則息於樹下或睡在塚邊。在波羅奈國中,正巧有一個長者子,死了老婆,葬於城外,由於長者子留戀喪婦,常常出城,到其妻塚上哭泣,他忽然看見我睡在塚邊,便問我是那裏人,為什麼獨住塚邊,我便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告訴他,他聽完便約我到他家,我是個無家可歸的人,也就答應了。於是我又與長者子結為夫婦了。這是我第三次結婚。那知結婚才不過幾天,長者子忽然得病,不治死亡。波羅奈國的法律規定,人死,凡是死者生前所愛重的,都要與死者同葬。由於這項規定,我便同死者一齊埋葬了。也許我的業報還未了盡,命不該絕,所以雖然被埋葬,卻沒有死。正巧來了一群土匪,挖掘長者子塚,土匪頭目見我漂亮,即攜歸為婦。這是我第四次結婚。那知才過一個月,我的丈夫又出去打劫了。這一次不幸事敗,被繩之以法斬首了。他的徒眾把他的死屍拖回,依國法,又把我陪葬了。我在塚中未死,經過三日,來了許多隻狼狗掘塚,欲噉死人,我乘此得出,重見天日。

一年之間,遭遇無數次的重大變故,經歷這麼多的劫難,幾次死而復生,我已蒙受重創,萬念俱灰,不知道我過去造了什麼業,要受這樣的罪苦,我往後如何了此殘生呢?我再三思惟,記得從前聽

P.383

說過,世間有釋氏子,拋下王位,捨棄榮華富貴,出家成道,號釋迦牟尼佛,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對我來說,世間已沒什麼值得留戀的了,於是決定將身心歸依佛。我當即趕赴祗桓,遙見如來,他散發出如日月的光輝。當時世尊,便知道我還有一點善根,可以得度,即來迎我,我身上一絲不掛,羞於見人,祇有隱身於樹林中,但由於佛力的原故,使我形露,無用自蔽,即便坐地,以手覆胸。承佛慈悲,吩咐阿難拿衣服給我穿,我穿好衣服後,即稽首如來足下,具陳罪厄,願世尊慈悲哀憐,聽我於正法中出家,世尊垂准。佛告訴阿難說收留我,交付憍曇彌度我出家,時大愛道夫人即為說苦集滅道法,我因聽說無常、苦、空、無我妙法,尅心精進,認真修學,遂知未來過去,了悟眾生所受的罪苦,均為宿世的業報,因果不昧。這是我一生遭受罪苦,後來出家獲得法樂的經過。

當時在座五百婦女聽到微妙比丘尼述說她的一生,均感悟人生的苦惱,但又不知微妙比丘尼過去究竟造的什麼業,今生要受這許多罪苦,於是再請求微妙比丘尼述說她過去的宿業。這時微妙比丘尼已經證了聖果,是可以知道自己過去的宿業,便慨然答道:你們靜聽——

過去生中,有一長者,財富無數,無有子息,便娶小老婆。由於小老婆容貌美麗,性情又温柔,長者非常喜愛她,結婚後不久有孕,十月期滿,生一男兒,夫妻歡喜非常,如獲至寶。大婦妒心生起,自忖:我雖貴族,由於沒有生育,將來無人繼嗣,今天這個小兒,他日長大,繼承門戶,則所有的財富都要歸他所有了,我不是空費一生勞苦,不如乘早殺此小兒。計畫想定,即取鐵針,刺小兒額上,令沒不現,兒漸消瘦,數日之間,小兒便死了。小老婆十分懊惱,氣得死去活來,知道這是大婦妒

P.384

殺其子,即向大婦責問:「你為什麼怨殺我子」?大婦矢口否認,並且發誓說:「若殺你的孩子,則我生生世世夫為毒蛇咬死,有兒子者則被水淹死,為狼所食,身見生埋,自噉其子,父母大小為火燒死。你冤枉我了」。當時以為罪福無報,那知前所發誓言,今生一一自受,無可替代。你們知道,當時的大婦即我身是。五百婦女又問:「為什麼造了這許多罪過,還能出家學道,免於不死呢」?

微妙又說道:「往昔波羅奈國大山中,常有辟支佛、聲聞、緣覺,外道神仙,當時有一位緣覺,常入城乞食,有長者婦,因見緣覺生歡喜心,即供養緣覺的飲食,緣覺受食以後即飛昇虛空,現種種神通,時長者婦看見這種情形,即發誓說道:「願我來世也得到這樣的神通」。當時婦者,即我身是,因為這樣,所以今身得見如來,心志開放,成羅漢道。今日我身,雖得羅漢道,然常有火般熱鐵針,從頭頂上穿入,至足下出來,晝夜患此,沒有停止的時候,故人的殃福如是,沒有朽壞的啊!

當時五百婦女,聆聽微妙比丘尼的開示,各人均有警悟,反觀五欲的根本,猶如熾火,貪欲的心理再也不會生起,了知在家的痛苦,勝過牢獄,諸障消盡,一時入定,證得阿羅漢道,並同聲向微妙比丘尼說:「我們素來沈淪於五欲當中,不能自拔,今天承你仁恩,使我們得度,出離生死,永遠感謝你」!

這一段故事,我希望家庭婦女們要能熟記,並且能夠輾轉說給人聽!因為現在許多家庭中,尤其一夫多妻家庭中,夫婦情感不和,很可能有類似情況發生。這個故事,警惕我們,人生一切苦樂,都為自作自受,不要以為善惡無報,只是時間未到罷了!莫要貪戀五欲,妄生嫉妒殺害之罪!



P.385

從前有兄弟二人,擁有萬貫家財,父母死得很早,無所依命,雖為兄弟,然而志念各異。兄好修道,弟愛家業,官爵俸祿,貪慕世間虛榮。由於住家靠近寺廟,兄常往廟裏去學道,不問家事,弟見兄不問家事,心中不滿,乃責問兄道:「我們是兄弟,父母死得早,應當勤儉生活,榮宗耀祖,你反而捨棄家業不問,追隨沙門,聽經聞道。沙門能給你衣食嗎?家業轉窮,財物耗盡,人不恥笑嗎?凡為人子應當克勤克儉,繼承家業,這才是孝子啊」!

兄答道:「五戒十善供養三寶,行六度,坐禪念佛,以道化親,才是真孝啦!道俗相反,自然不同。道之所樂,俗之所惡,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智愚不同,猶如明暗,所以慧人去暗就明,以求道真。弟今所樂的,一切都是空無,虛偽不真,迷謬不識,以為是真實」。其弟聽了兄的一番話,頗不為然,兄見如此,便對弟說:

「你貪家業,以金錢為貴,我好修道,以慧為珍。今欲捨家,歸命福田,生命等於飛塵,無常到來,為罪所纏,是故捨世就安」。弟見兄志在修道,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從此兄捨俗出家修道,夙夜精進,誦經念道,一心坐禪,分別思惟未曾休息懈怠,即具足根力三十七品,將成道證果。後回家勸弟奉行五戒十善,這是生天的根本。

弟答道:「你捨去家業不問,毀壞門戶,可獨修道,不要管我,趕緊出去,不要干預我的事」。

P.386

兄即捨去。弟貪圖家事,斤斤不休,不曾有一念修持善法。後來命終墮牛中,身軀肥胖高大,有一鹽商買去載鹽運賣,往返不息,牛日久便羸瘦,不能前進,上坡困難,躃臥不起,商人即用鞭策。時兄適遊行空中,看見此事,即時思惟,始知原來是他弟弟,即落地對牛說道:「弟今所有房屋田產在何處?而自身反墮落畜生中」。即以威神照示本命,牛即識知,淚如雨下,自責當日不聽兄話,不行善法,慳貪嫉妒,不信佛法,輕慢聖教,快心恣意,不信兄語,以致墮於牛中,悔過已遲。兄知弟意,不勝哀傷,乃對牛的主人說其本末:「此牛原是我弟,因不信三寶,不修善法,慳貪不捨,乃墮牛中,今已年老,不中用,請你惠施給我,濟其殘命」。商人聽說,便將牛施予沙門,兄即將此牛牽來寺中,使念三寶,飯食隨時,其命終盡,得生㣼利天中。當時商人各各自念說:「我們貪圖家財,不能施捨,又不奉法修行,將來死後,恐怕也難免不墮落此類」。便約定一同捨俗出家修行,精進不懈,後都得道!

這樣看來,金錢財寶,不見得於人有益,而恭敬三寶,聽聞正法,修身學道,則世世能獲得安樂。

從前有一長老比丘,已得阿羅漢道,具有他心通。一日帶一沙彌進城遊覽。因衣鉢太重,由沙彌擔著,跟在後面走。沙彌一面走一面想著:人生在世,無不是苦,應該怎樣才能解決苦惱呢?佛常讚

P.387

歎行菩薩道為最勝,我今應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作此念,老比丘即知道他的心念,即對沙彌說:「把衣鉢包給我,你在前面走」。

沙彌遵照師命,便把衣鉢包交給師父,就在前頭走。沙彌復又想著:菩薩道太苦,求頭予頭,求眼予眼,這些事太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還是取羅漢道,速脫苦海。老比丘又知道他的心念,便對沙彌說:「你扛衣鉢包,在我後面走」。像這樣忽然在前走,忽然在後走,換了三次了。

沙彌很納悶,不知是何道理,就合掌請師父開示。師父道:「你於菩薩道三進,我就三次推你在前走,因你心三退菩薩道,我就叫你在後走。為什麼呢?因為發菩薩心的功德勝滿三千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成阿羅漢的人,是無法比擬的啊」!

修學佛法的人,不可以少為是,必須要發菩薩心,行菩薩道,成就功德,不可說不可說了。

從前有個外國人,發了大財,對於金銀財寶非常愛護。有一天要出門去,就想到:這許多金銀寶貝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最妥當呢?想要埋在地下,恐怕螻蛄蟲鼠來侵盜,想要藏在草澤中,又恐怕狐狸野獸啣走,想要放在家裏,又恐怕兄弟妻子偷去,想來想去,放在那兒都不妥當,便放在自己的懷中出去了,然而一路上又擔心怕掉落。這一天恰逢齋期日,四面八方的人都到寺塔裏燒香散華。這個人也要到寺塔裏去看看,他看見寺塔前有一大鉢,四眾弟子繞塔,都投金銀於鉢中。這個人覺得很奇怪

P.388

,問道:「你們為什麼把寶貝放在鉢中呢」?

四眾弟子答道:「這個叫做『布施』,又名『牢固藏』,三名『不知腐朽』」。

這個人想道:要是真的如他們所說,倒如我所求。便把藏在身上的許多金銀寶貝都投入鉢中。當時道人並為他祝願說道:「牢固者,水不能沒,火不能燒,盜賊怨家不能侵害,投之寶藏不知腐壞,當來護報百千萬倍,故名布施」。

這個人意解心開,歡喜無量,即於塔前得須陀洹道。所以誠心作福,功不唐捐,為道糧根本。

佛在世時,有個慳貪長者,他一點東西都不肯施捨,佛為度這位長者,先讓舍利弗為說布施造福種種功德,長者慳貪如故,看見日近中午,便對舍利弗說道:「你為什麼不走,我是沒有飯給你吃的啊」?

舍利弗知道這個長者不可教化,即回到佛前。佛又派目連,以神足前往為說種種布施功德。

長者便對目連說道:「你想要得到我的東西,故作此幻術,但是我一點東西也沒有」。目連知道長者不可教化,也就回到佛前。

佛是最慈悲的,為了破長者的慳貪,佛親往長者家,長者見佛來了,即作禮請佛入座。佛以種種方便對長者說道:「你能五大施嗎」?



P.389

長者白佛:「我小施尚不可能,怎麼談到大施?但什麼叫做五大施呢」?

佛說道:「五大施者,不得殺生,你能做到嗎」?

長者暗想:不殺生,既不用我的財物,又沒什麼損失。即向佛說道:「能作」!佛乃次第為說五戒,乃至不飲酒,長者皆答應道:「能作」。

於是佛即為長者說五戒義,若能持之,便為作五大施竟。長者聽了也很歡喜,欲以一張不大好的氈布施給佛,即到衣庫找一不甚好者,便以一張而奉施佛。那知庫中其餘的好氈都相聯而來到佛前。佛知道長者施心不定,便對長者說:「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心不定故,三返不如,後以定心故,大破阿修羅軍」。長者聽了,了知佛已知道他的心意,信心清淨,佛為說法,即得須陀洹道。

由此看來,學佛者不可不修布施,其功德不可思議!

從前外國有一大富長者,唯有一子,愛重無比。後來兒子得了一場大病,醫藥無效,在臨命終時一心念佛,佛現形於前,心安意定,便生天上。父母痛念兒子,哭得死去活來,愁惱萬分,每欲自殺,都不能解決。把兒子死屍火燒後,將骨灰收藏在銀瓶中,每到十五日,便殺牲祭祀,父母於骨灰前,舉聲悲哭,宛轉臥地,痛不欲生。天子在上面見到他的父母所為,便想:我不化現,他們終不能了解。於是天子即化作小兒年約八九歲,在路邊放牛,牛忽然死了,小孩便把青草硬向死牛口裏塞,並

P.390

舉杖打牛,叫牠起來吃。父母大小見到小兒所為,便都笑起來,問道:「你是那家孩子?為什麼這麼愚癡?牛今已死了,怎麼把青草向牠口裏塞,牠會知道吃嗎」?小兒反譏笑說道:「我牛今雖死,頭口猶在,舉草不食,還有一點道理。你的兒子死了許久,並且已經火燒了,僅剩了一點骨灰在此,你們還以殺牲,百味祭他,痛哭流涕,難道他也來吃嗎」?

他的父母知道小兒說話很有含意,即問道:「你是什麼人」?

小兒答道:「我是長者兒子,今蒙佛恩,已得生天上。因見父母悲惱太甚,故現相來勸慰父母」。

父母了知原來如此,歡喜得很,也就不再悲哭了。天子忽然不見。從此父母回家,大行布施,奉持五戒十善,讀誦大乘經典,後得須陀洹果。

從前有一老母,僅有一子,忽然死了,老母痛不欲生,哭訴說:「我僅有此子,希望他養老送終,那知竟捨我而去,我還有什麼希望?我也不要活了,當拚命與他一道去」。這樣的在兒停屍塚前,接連哭了四五日,一點飲食也不吃。佛知此老母可憐,便率領五百比丘來到其塚前。老母見佛來了,便從昏迷中醒來,向佛頂禮。佛問老母說:「為什麼在這裏呢」?

老母答道:「我唯有一子,捨我而去,愛之情重,欲共死一處」!



P.391

佛告老母:「你想讓你的兒子復活嗎」?

老母說道:「是的」!

佛說道:「這個容易,你去找香火來,我當咒願你兒子復活」。並告老母道:「你求火宜得不死家的火」。於是老母便到各處去求火,見人就問:「你家前後,曾死過人沒有」?

對方答道:「先祖以來皆有死」。到處所問,皆說有死過人。經數十家不敢取火,便回來佛前,說道:「遍行各處求火,沒有不死者,所以空跑一趟」!佛告老母道:「天地開闢以來,沒有一個人不死亡,人生也不足喜樂,人死也不必悲傷。你為什麼獨獨要隨兒子一同死呢」?老母經佛這一開示,即悟解人生無常的道理。佛因此廣為說法,即得須陀洹道。塚前觀看者數千人,同時發無上正真道意!

世間一般因兒子死了而痛不欲生的人,應當了解人生無常的道理,生死等同滄海裏的波浪一起一伏,有什麼可悲惱和歡樂的呢?

佛與比丘遊行人間,忽然避入草中,阿難問佛:「為什麼捨道而入草中呢」?

像說道:「前面有賊!後三梵志當為賊所得」。三人後來看見路邊有一聚金子,三人共同來取。

先叫一人回到街上煮飯,這個人竟用毒藥暗放飯中欲殺死二人,想獨得金子。那知他們二人也生惡意

P.392

回來,便把這個人先殺死,然後吃毒飯,一齊死了。三人各生惡意,輾轉相殺如此。

人生一切的禍患,皆由自作自受,只因未能得到宿命通,互相不知而已。

昔有國王出遊於外,每見沙門,即下車為沙門頂禮。

道人說道:「大王可以不必下車吧」!

王道:「我唯上不下也。為什麼說唯上不下呢?我今為道人頂禮,壽終後當生天上,所以說唯上不下也」!

從前舍衞國中,有一豪貴梵志,財富無數,其人也很聰慧明達,只是墮入邪見,不相信善惡報應,說布施無益。舍利弗以慧眼觀之,這個長者宿有大福,今得豪富,即往度之。舍利弗即以神足持鉢到長者家,這時長者正坐著吃飯,看見舍利弗來了,頓發瞋心,既不請坐,也不叫他走,他只坐著吃,吃了洗手漱口,看見舍利弗還沒走,竟把滿嘴的漱口水吐在舍利弗的鉢中,說道:「就以此布施給你罷」!

舍利弗一點怒意也沒有,並說道:「使汝長夜受福無量」。即回去了。這樣倒使長者怕起來,剛

P.393

才我那麼無禮,道人一點也不見怪。於是叫一人跟在舍利弗後看看,究竟怎麼樣?那知舍利弗直接回到精舍,把長者的漱口水和泥調和起來,舖在佛所經行的地方,並且向佛說道:「那個慳貪長者,今施一口水用泥調和舖在佛所經行處,唯願世尊經行其上,使彼長者受福無量」。佛即為經行三昧。長者所派遣伺探的人,把所見的情形告訴長者,並說道:「佛捨去國王不作,出家修道,托鉢求食,非有所貪求,乃為的欲度眾生啊」!長者聽了這許多話,十分懊悔不應當以傲慢態度對待沙門。隨即率領全家大小來到佛前,求哀懺悔,說明自己愚癡,願祈佛世尊寬恕重罪。佛是大慈大悲,隨為授三皈依,說種種法,長者心開意解,即從佛法,得不退轉。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牀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狗命終得人形,生舍衞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越,便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作比丘尼,精進得應真道也。(雜譬喻經)

昔有沙門,坐在樹下誦經,鳥棲在樹上聽經,專心聽經不左顧右盼,為獵師所射殺。鳥臨死時其心不亂,魂神即生天上。自念生所從來根源,便識一世宿命。既生天已,來下散華在樹下沙門上;天

P.394

人語道人曰:「蒙道人誦經恩福故,得免此鳥身,得為天人」。道人聞鳥語便得道跡,須臾忽然不現,天人還本所。(雜譬喻經)

從前有一個人娶了兩個太太,大婦沒有兒子,小婦養了一個男兒,端正可愛,丈夫更加愛重小婦。大婦心內十分嫉妒,外表佯裝愛念小兒如同親子,那知即於這時起了殺害小孩的心。兒年一歲許,家中大小皆知大婦愛重小孩,無復疑心,那知大婦心毒如同毒蛇,竟用針刺小兒囟上令沒皮肉,兒得病啼哭不止,家中大小都不知所以,不數日間兒即死了,大婦亦復哭啼,小婦思念啼哭晝夜不息,不復思想飲食,幾至於死。後知為大婦所害,便誓欲報仇。一日到寺塔裏問比丘道:「大德!欲求心中所願,當修何種功德」?

諸比丘答道:「欲求所願,當受持八關齋戒,所求如意」。於是即從比丘受八關齋戒便去,卻過七日便死了。轉身來生大婦胎中,不久大婦生一女兒,品貌端正,大婦愛之。年才一歲即死了,大婦端坐不食,悲痛啼哭甚過小婦。這樣的接連生了七次,或二歲而死,或三歲而死,或四五歲而死,或六七歲而死,後轉端正倍勝於前,最後一個養到十四歲,並已許人,臨當出嫁,是夜卒死。大婦啼哭憂惱倍於從前,既不說話,也不飲食,每日每夜只是痛哭流涕,垂淚而行,停屍棺中,不肯蓋殮,日日看視死屍,而死者顏光越好於生時。二十餘日後有一阿羅漢,見此情形欲為諸人解除宿怨,即到其

P.395

家乞食。家人令婢女持一鉢飯與之,不肯受,並對婢女說:「要見你主人」。婢女還報說:「欲見主人」。大婦道:「我今憂愁要死,何能出去見沙門?你把東西給他,請他去吧」!婢女即照主人意,將東西復給沙門,沙門仍然不肯去。

沙門說道:「欲見主人」。婢女為此數返,沙門不去,大婦愁憂無辦法,沙門還住不去,使人心亂不能忍耐,便說道:「叫他來」!

沙門看見大婦顏光憔悴自掩面目不復櫛梳。沙門問道:「為什麼這樣呢」?

大婦道:「我前後生了七個女兒,都是聰敏可愛,而死了。這個女兒是養得最大的,今當要出嫁,便又死了,使我憂愁,痛不欲生」!

沙門道:「你先去洗面梳頭,我當有話對你說」。

大婦即去洗面梳頭,旋回。

沙門說道:「小婦的兒子為什麼而死」?

大婦一聽這句話,頗為一驚,但默然不答,心中慚愧不敢說什麼。

沙門道:「你殺人子,使其母愁憂懊惱而死,故來做你子,前後七次,是你怨家,欲以憂毒殺死你,汝今試往看看棺中死女,知道他好與否」?大婦往看之,隨即壞烟臭不可近。

沙門復問道:「你現在還念她」?大婦慚愧滿面,隨令埋藏。

大婦隨向沙門求哀欲得受戒。



P.396

沙門說:「你明天到寺裏來」。那個小婦死了墮為蛇類,知道大婦明日欲到寺中受戒,即於道中等她,欲嚙殺之。次日大婦前往寺裏,途中即遇一蛇遮阻不得前去,日將欲暮,大婦人恐怖心生,說道:「我欲到沙門所受戒,這個蛇為什麼遮在我前面,使我不得前進」!

沙門即知大婦心念,便獨到婦人所,婦人見沙門來大喜,便趨前作禮。

沙門便對蛇說道:「你以後世世更作他的小婦,互相毒殺不可窮盡。今世大婦殺你的兒子,你今懊惱已七返生死,你前後過惡皆可度脫。今大婦前往受戒,汝斷其道,你將世世墮入地獄中無有竟時,今現蛇身,怎麼能及婦身」?

蛇向沙門說:「乃自知宿命」。煩怨頓息,將頭著地不喘息,似思惟沙門語。沙門咒願說道:「今汝二人以前宿怨從此結束,切莫再惡意相害,了無竟期」。二人懺悔訖,蛇即命終,便生人中。是故罪業怨懟如此,不可不慎。

佛滅後二百餘年,阿育王出世,最崇敬三寶,每逢僧眾即禮拜。時有一大臣,名曰「夜奢」,他於佛法沒有正信。有一次看見國王頂禮僧眾,即向國王說道:「國王為國中最尊貴的,為什麼自屈尊貴而頂禮小沙彌呢」?國王聽到了這話,知道他是沒有信仰,即以智化導他,對夜奢說道:「你趕緊替我找一百隻獸頭與一個人頭,明天拿到街巿去賣」。



P.397

當時夜奢不知王是什麼意思,隨即奉命找到一百隻獸頭和一個人頭,到街上叫賣。那知一百隻獸頭統統賣了,唯有人頭賣不掉,並且街上許多人都罵夜奢道:「你不是人,是夜叉羅剎,為什麼要賣死人頭」。於是夜奢回來報告國王,說人頭沒有人買。

國王說道:「你再到街巿說:不需價錢,無條件送給人」。

夜奢又到街上大聲叫道:「這個人頭只要有人要,不要一個錢,完全贈送」。當時街上人看見夜奢大聲叫賣人頭,都說他愚癡,被人罵得滿面慚愧回來,再對國王說:「這個人頭,即使送給人也沒有人要,何況來買呢」?

國王即問道:「世間什麼東西最貴」?

夜奢答道:「國王,為人中最貴」。

國王說道:「既然是最貴,為什麼賣不掉呢」?

夜奢答道:「人生雖貴,死了就不值錢了」!

國王問道:「假使我死了,我的頭也同樣的不值錢嗎」?

夜奢被國王這樣的一問,恐怖萬分不敢說什麼。

國王說道:「你不要怕,照你的意見說好了」。

夜奢低頭答道:「王假使死了,王的頭也是同樣的不值錢」。

國王說道:「我死了,我的頭也同樣的不值錢,你又為什麼怪我禮敬眾僧呢?你要是為我的真善

P.398

知識,應當要勸我以這個不值錢的頭,換取堅固的頭,為什麼叫我不要禮拜呢」?

於是夜奢聽到國王這番話,即自懺悔改過,從此皈敬三寶了。

阿恕伽王是崇敬三寶的,每見僧眾即頂禮。有一次途遇一小沙彌,年才十七歲,王引到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即向沙彌頂禮,並向沙彌說:「你不要對人說,我禮拜你呢」!

當時小沙彌知道王雖然崇敬三寶,然仍有老幼的分別。正巧有一隻小瓶,沙彌即入其中,復從瓶中出來,也以同樣口氣對國王說道:「王切不可以對人說,沙彌入此瓶中還又出來」。

國王答道:「我當要向人說,表揚沙彌定力,怎麼可以不說呢」?

這樣看來,我們學佛的人,不要以為年紀輕的沙彌就可輕視,年紀老的和尚,就可尊敬。尊敬與否,全在有無智慧道德,不在年紀大小也!

從前有一居士,他的夫人懷孕多月了,但不知道將生男抑生女。一天,請佛到家供養畢,請佛占他夫人的相,將來為生男還是生女?

佛是大智慧的人,即答道:「後當生男,端正殊好,將來長大為人中第一,後當出家,得羅漢道

P.399

」。

這個居士本來對佛法的信仰並不懇切,所以聽佛所說,心疑不信。後又請六師外道來家供養,並請六師占相,居士又把佛所說將來生男的一段話告訴六師。

六師答道:「當生女的」!六師本來是反對佛法的,所以說相反的話,但想想若是生男的話,居士當然相信佛啦,從此捨棄供養我們。六師便又作詭計說道:「你的夫人當生男的,但生男以後,便有大凶禍,你家七世絕滅」。想用這種話嚇居士!

那知這位沒有智慧的居士聽了,心內非常恐怖,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六師見到居士驚怖的情形,便乘機說道:「要想得吉利的話,我們可以幫你做到」。於是六師便為居士婦人按摩其腹部,先使婦人墮胎,然後反害死其母。

於是在頃刻之間,居士之婦便命終了,但嬰兒由於先天福澤並沒有死。居士受了六師邪見誘惑,以為嬰兒為不祥的禍胎,便把婦人棄捨森林中,用火焚燒。正在火燒的時候,佛率領諸大弟子馳往火場觀之,居士婦身已破壞,但見嬰兒坐在蓮華上,端正殊好,顏色如雪。佛叫耆域取此兒來,耆域入火把嬰兒抱出來,交給居士帶回養育。長大到十六歲時,果真才智過人,便又廣設精美飲食,請六師到家應供,六師坐了一刻,便大笑不止。

家人問道:「為什麼大笑呢」?

六師說道:「我看見五萬里外有山,山下有水,有獼猴落水中。故笑也」。



P.400

小兒知道六師故作誑人,便將鉢中盛種種好菜,以飯覆其上,使人擎與六師。其餘人的鉢中,下著飯上覆著好菜。各人都開始吃飯,唯有六師獨瞋怒不吃,主人問道:「為什麼不吃」?

六師答道:「沒有菜怎麼吃」?

主人答道:「你說能看見五萬里以外的獼猴落在水中,為什麼看不見飯下有好菜呢」?於是六師慚愧滿面,竟不食而逃了。從此居士與小兒不再相信六師,而歸依佛法僧三寶。佛為說種種法,便得道果。

現在末法時代,邪說猖狂,六師外道太多了。他們種種邪說誘惑人民,竟有許多相信佛的居士們,天天在那裏扶乩,問卜。沒有真正智慧的人,很容易受邪說引誘,誤入歧途。

舍利弗以一鉢飯供佛,佛即廻施狗。旋問舍利弗道:「你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的福多」?

舍利弗答道:「如我所解佛義,當然佛施狗福多,為什麼呢?佛田為第一,不如施狗」。

布施所得福報,全視心力優劣,不在所施物品的多少。佛以大悲心施飯與狗,以佛心殊勝,舍利弗的心千萬億倍也不及佛心。所以佛法重視大悲心,而不在物的優劣。



P.401

從前有個五道比丘,常在山裏樹林下靜修禪坐。那山上的鳥獸昆蟲,常和他見面,在一起說話,彼此相安,他也就不怕了。

有一天,比丘在一棵大樹下躺著,一隻鴿子、一隻烏鴉、一條蛇、一隻鹿,也一齊來了,同比丘一塊兒躺著。這些禽獸聚在一處,便發起議論來,他們的題目為:

「世間苦從什麼地方出來」?

烏鴉先說道:

「世間最苦的,就是饑渴。在饑渴的時候,身體一點力氣也沒有,心神也就死了。為了尋找飲食,東奔西撞,不顧一切的危險,不是遇到大鷹,就誤入敵人的羅網,我們的兄弟喪身失命,都由於饑餓。所以我說世間的苦,從饑渴裏出來」!

鴿子接著說道:

「在我想來,淫欲為最苦。一個人在那裏也就罷了,要是有兩個人在一起度日,就發生愛戀的心理,有了愛戀的心理,就要發生淫慾念頭,淫慾念頭如火一般熾盛的時候,為了追求愛人,就不顧一切的飛奔出去,不是被獵人用槍打死,就是被大鷹抓去了,我們兄弟們喪身失命,都是為追求愛人。所以我說世間苦從淫慾裏出來,並不是饑餓」!



P.402

蛇接著說道:

「你們都說得不對,世間最苦的,就是瞋怒啊!要是大家不發憤怒,便可和睦相處,那是再好沒有的啦!假使遇到一種不合心的事,便沒有不發怒的,發怒以後便什麼也不顧了,不管牠是父親,也不管牠是母親,一齊都要咬去,甚至連自己也要把自己吃了,這樣的發怒,便害了自己。所以說世間苦從瞋怒裏出來」。

鹿又接著說道:

「你們都說錯了,我以為世間以恐怖最痛苦,要是沒有恐怖,那心中是何等快樂呀?我們在林野裏,常是提心吊膽,不是恐怖打獵的人,就是恐怖豺狼,有時候樹上一片葉子輕輕的落下來,也會讓我們嚇得心驚肉跳,立刻四處奔竄逃命。總之,不論聽到什麼聲音,像兔子跳躍、鳥兒飛翔,都會疑惑是野獸,落荒而逃,有時竟反而跑到野獸的巢穴裏去了,或者從萬丈高的縣崖上跑下來,因為心太慌亂,一不小心就失足跌死了,母子一齊喪命,肝膽俱裂。所以我說,世間苦是從恐怖裏逃出來」。

比丘聽他們議論了半天,從容的起來,然後對他們說道:

「你們諸位都說得不徹底,你們要知道,我們一切的痛苦,不是從饑餓中來,不是從愛戀裏來,也不是從憤怒和恐怖裏出來。這世間的所有痛苦,實在都從我們的肉身而來。大家想一想,因為我們有身體,才有饑餓、愛、怒和恐怖!要是沒有肉體,怎麼會有饑餓、愛、怒和恐怖呢?由此看來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就要誠意斷想,不要貪戀四大色身,要斷除苦源,要求解脫,所以我們要了知身為苦本

P.403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在諸經要集說:從前有個人入山伐木,因迷失道路,又適逢大雨,眼看天已黑了,饑寒萬分,又恐怕毒蟲惡獸來侵害,於是東奔西走尋找隱藏的地方,無意中竟入一石窟中,那知其中有一隻大熊,這人看了恐怖非常。

誰知大熊開口說起話來了,牠對這人說道:「你不要怕,就在這裏住好了,這裏很溫暖」。這人就在此住下來,那知天上的大雨,竟一連下了七天。大熊常以許多甘果美水供給此人,七天過後,大熊便把這人帶出去,並指示他的出路,最後大熊再三對這人說道:「我是一個罪身,怨家散後,設有人問話,你萬不可說看見我呀!拜託!拜託!」

這人答道:「當然」!

這人與大熊分別走出崎嶇山路不多遠的地方,即遇到打獵的人,就問道:「你從什麼地方而來?有沒有看見野獸」?

這人答道:「我看見一隻大熊,但是牠於我有恩,不能告訴你們」。

打獵的人說道:「你是人類,應當以人類相親,為什麼憐惜一隻大熊呢?今一錯過機會,什麼時候能再來?你應當告訴所在,我當與你分」。



P.404

那知這個人竟為利所惑變了心,即告訴他大熊的處所。

打獵的人,即依照這人所指示的路徑馳奔而去,把大熊捉住殺了,並分了許多熊肉與這人。

那知這人剛剛伸出手去取肉,二肘俱墮落了。

打獵的人就問道:「你有什麼罪過」?

這人含淚答道:「這隻熊待我如父視子,我今背恩忘義,將是罪報」。

打獵的人聽了這句話,嚇得不敢食此肉,隨將熊肉拿到廟裏去布施眾僧。上座是羅漢,即對大眾說:「這是菩薩!未來出世當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時起塔供養。」後來國王聽說此人背恩忘義,即下令不准背恩忘義的人住在國內。

現在世間背恩忘義的人太多了,而人類互相欺詐殘殺,一點同情心也沒有,可說是人不如熊了。

僧祇律中說:在許久以前,雪山根底曲山壅中向陽的地方,聚集了許多鳥兒,這些鳥聚集一起便互相議論起來,牠們的議題就是:「推舉一鳥為王,維持眾鳥共住的秩序」。

鳥兒們議論紛紛,不知應當推舉誰為王。

先有一隻鳥說道:「當推舉鶬鴰為王」。

另外一鳥反對:「這個不成啊!為什麼呢?牠是高脚長頸,很容易犯啄我們的頭腦」。



P.405

眾鳥附和說:「是的」!

又有一鳥說道:「當推鵝為王,因為牠的身色絕白,為眾鳥們所恭敬」。

眾鳥又齊聲說道:「這個不成啊!牠的顏貌雖然絕白,然而牠的頭頸太長,並且彎曲,自己的頸尚且伸不直,又怎能糾正他人呢?所以不贊成啊」!

眾鳥附和說:「是的」!

又有一鳥說道:「只有孔雀,衣毛綵飾,使人悅目,可選為王」。

後有一鳥出來反對道:「這個不成啊!為什麼呢?牠的衣毛雖然好看,但牠沒有慚愧心,並且好勝心太重,每逢跳舞的時候,醜態百出,所以不贊成啊」!

又有一鳥說道:「那麼可選土梟為王,為什麼呢?因為牠白天能安靜不動,夜裏能盡心看護我們堪當為王」。

眾鳥附和道:「可以選土梟為王」!

這個時候有一隻鸚鵡,牠是很有智慧的,在旁邊聽到眾鳥選舉土梟為王,心想:眾鳥們生活的習慣,都是夜裏睡眠,白天尋找食物。只有土梟生活的習慣,卻與眾鳥們相反,牠夜裏不睡,白天死睡一頓,假使選舉牠為王的話,這眾鳥們圍侍左右,日夜都不能睡了,那真太苦啦。我今要是說破的話,牠一定要瞋怒於我,拔我的羽毛,要是不說吧,眼看眾鳥們長夜受苦。我今情願讓牠來拔我的羽毛,不願違背正理良心。主意想定,便跑到眾鳥面前,舉翅恭恭敬敬的向眾鳥們說:「我有話要向諸位

P.406

說,不知大家願意聽嗎」?

眾鳥說道:「你有很大的智慧,知識很廣,不要認為年老才有智慧能力,你的年紀雖然幼小,但有智慧,隨時可以發表意見」。

鸚鵡聽到眾鳥這麼說,即開口說道:

「若依我的話,不選土梟為王。牠在歡喜的時候,牠的面貌已經嚇得眾鳥們駭怕,何況在瞋恚的時候,那牠的面貌更不可看了」。

眾鳥聽鸚鵡的話,都齊聲說道:「土梟的性情是這樣」。於是大家共商說道:「鸚鵡聰明黠慧,堪當為王」。便拜為鳥王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深遠,就看我們如何去體會了。

在法句喻經中說:從前有個婆羅門,少年出家,到了六十歲還不能得道,依婆羅門法,六十不得道,即可回家娶妻。這位婆羅門便歸家娶妻居住,不久便生得一端正可愛的兒子,長到七歲大,攻書上學都很聰慧,辯才無敵,許多大人所不及,不料竟得重病,一宿命終。這位老梵志原想依靠這個兒子養老送終,今忽然死了,怎能怪他哭得死去活來呢?他伏在兒子屍身上不肯殯殮,最後還是經過親友百般的勸說,才聽計殮葬了。



P.407

梵志心想:我老是在家哭泣是沒有用的,不如直接到閻羅王前求索兒命。於是梵志沐浴齋戒,手持香華捨家而去,到處問人:「閻羅王住在什麼地方」?輾轉前行,走了數千里到一深山中,看見許多得道的梵志,便又如前的這般問:「閻羅王住在什麼地方」?

許多得道的梵志問道:「你問閻羅王處所在什麼地方做什麼」?

他答道:「我有一兒子,辯慧過人,近來死了,悲傷懊惱不能自解,想要到閻羅王前討求兒命,想把兒子帶回家,以備養老送終」。

諸多梵志愍其愚癡,便告訴他道:「閻羅王所在地方,非是生人所可得到的,但可以告示你方向。從此西去四百餘里有大川,其中有城,這是諸天神靈巡視世間停宿的地方,閻羅王也常於四月四日巡視人間,必經此城,你可齊戒前往求見」。

梵志聽了歡喜的不得了,即依此前往。果然經過四百餘里,到達大川,看見城廓、宮殿屋舍,如㣼利天。梵志詣門燒香禮拜,說願求見閻羅王。

王即勅守門人引他晉見。

梵志便啟奏道:「晚生一兒子,欲以養老送終,那知養育七歲,忽然竟病死了,唯願大王垂恩布施還我兒命」。

王答道:「所求甚善,你兒子今在東園中遊戱,自往見他吧」。

梵志即跑到東園,看見他的兒子與許多小兒一同在遊戱,隨即前往抱他,並啼泣的說道:「我日

P.408

夜念汝,食寐不安,你怎麼毫不念父母辛苦呢」?

小兒驚愕的逆呵道:「癡漢老翁到這裏做什麼?毫沒有道理,人不過寄住你家些時,即認人為兒子,不要妄說,趕緊走開,我今在這裏已有父母」。

梵志被這一呵斥,悵然涕泣而去,心想:為什麼這個孩子一點不念父母的恩呢?他聽說釋迦牟尼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必定能了知人的未來過去,當往問佛。於是梵志到了舍衞國祗洹精舍,求見釋迦牟尼佛。見佛稽首作禮,並把他求索兒命本末的情形告訴佛:「他實在是我的兒子,而他不肯承認,反斥我為癡漢老翁,說:『寄居你家須臾,即認為子』。這樣看來,他是永無父子的情感,這是一種什麼道理」?

佛便告訴梵志道:「你實在愚癡,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緣合居,譬如寄客,聚合離散,沒有理解的愚癡人,計為已有,惹出許多悲歡離合苦惱,總是由於不識人生的本根,沈溺生死,永遠沒有休息,唯有智慧的人,不貪恩愛,覺苦捨習,勤修經戒,滅除識想,生死才得盡」。

梵志聽了佛陀的說法,豁然意解,即於座上得羅漢道。

世尊在曰,常受國王長者恭敬供養,六師婆羅門徒,百般嫉妒,常以種種方法毀謗世尊。一日世尊正在對人天大眾說法,忽然來了一位婆羅門女,名叫旃沙,她以木盔繫腹,假作懷妊,走到世尊座

P.409

前,說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家庭事,而說其他的事情呢?你今日一人獨自在這裏歡樂,就不知道我的辛苦。你先與我通,使我有孕了,今當臨月,有關養育小兒的一切費用,你應當要給我」。

當時在座聽眾,聽到這些莫不驚惶,佛為三界獨尊,其心清淨過於摩尼,智慧之明超過日月,這個女人為什麼懷此惡意來毀謗如來呢?

當時佛陀威嚴如山,毫無動靜,也沒有一點辯說,只是天帝釋在佛後掌扇,即以神力化作一鼠,竄入婆羅門女衣裏,囓斷了木盔繩子,木盔隨即「拍嘟」一聲掉下來。當時四部弟子及六師徒眾,看見盔落地,皆大歡喜,無不揚聲稱慶,同聲責問婆羅門女道:「你該羞死,怎麼想得出用這種方法毀謗清淨無上的佛陀?大地竟容載你這種惡人」。眾人說這話時,地隨即劈裂,萬丈高的火燄冒出,婆羅門女便墮入其中。

當時在座聽眾就問世尊:「婆羅門女旃沙是什麼因緣興此惡意誹謗」?

佛告舍利弗道:「在過去世有二比丘,一名無勝,一名常歡。無勝比丘得神通,常歡比丘結使未除。當時婆羅奈城有著名大愛,資財無量,婦名善多,端正無比,二比丘常往其家乞食,因善多婦人供養無勝比丘,四事無乏,常歡微薄,因此生嫉妒心橫生誹謗,說無勝比丘與善多交通,不以道法供養,只是恩愛供養」。佛告舍利弗:「當時常歡比丘即是我啊,善多婦者,即今婆羅門女旃沙是。因我無故誹謗無勝羅漢,以此罪緣,無數千年墮在地獄受諸苦惱。,今雖成佛,以餘殃未盡,仍然遭此誹謗」。



P.410

雜寶莊嚴經中說:從前有一位羅漢道人,畜收沙彌,羅漢是有宿命通的,知道這個沙彌七天以後會死,於是羅漢叫沙彌回家去看看父母親戚,七天以後再來。

沙彌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七天,聽到師父准許他回家去玩玩,心裏十分歡喜,即向師父告假回家。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見許多蟻子,任水漂流,命將欲絕,此時沙彌看見這種情形,生起慈悲心,就把身上袈裟脫下來,包了許多土輕輕的放在水裏,成為一個高燥的土地,把成千成萬的蟻子救起,放在高燥的地方,所有的蟻子得以活命,然後回家去了!

七天過了,沙彌又回到師父跟前。師父一見沙彌回來,覺得奇怪,在羅漢的意思,沙彌這次回家,一定要死在家裏,不能再來了,為什麼今日又來呢?羅漢隨即入定,以天眼觀察沙彌究竟以什麼福德得以不死,一經觀察,即知道沙彌由於救蟻子的因緣福德,所以七日不死得延長生命。

由此看來,我們不要以為修身積德要化許多金錢去做,才是功德,即在平常輕微小事能夠做到即如救蟻子事件,也有不可思議功德,不可以事小而不為,俗話說:水滴雖微,終盈大器。

從前有一比丘,在山林裏修道,有一天於蓮華池邊經行,忽然聞到蓮華的香味,鼻嗅到香氣,心

P.411

即生起貪著。

那管理蓮華池的神即責備道:「你為什麼捨去林下禪坐而來偷聞我的蓮華香氣呢?由於貪著香氣,一切結使心念生起,這是犯不與而取的戒的呀」!

當時又來一人入池中,採取蓮華,並且把蓮華根莖都拔走了。

管理蓮池的神,看見這人的行為,卻默然一句話也不說。

比丘看到覺得很奇怪,就問:「這個人採取蓮華,並且連根都拔去了,你卻一句話也不說,我不過在你池邊經行,你即呵罵,說我為何偷香,這是什麼道理呢」?

池神說道:「你錯了,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尿中,除非全身沒有屎尿,我是不與他說話的。你是修禪定的道人,而貪著華香,破壞修禪的好事,所以要呵責你。譬如一條純白鮮淨的毯子,要有一點黑物汚點,眾人都看見。那些壞人,譬如一件黑衣,以墨點黑,人所看不見的,什麼人還去問他呢?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說你有偷香的過失」。

這樣看來,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做一個有人格有道德的人,就要時時刻刻緊防,不要把一條純白毯子染上污點,讓人家來指責。聞香尚有過,何況其他呢?

在隋朝時代,宜州地方,有一戶人家,姓皇甫,共有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很勤儉做事,仁慈忠孝

P.412

,另外一個名遷,交遊惡友,不事生活。有一天他的母親床頭有六十文錢,準備要上街買東西用的,那知當母親不在堂內,他就跑到母親床頭把六十文錢偷走私用,後來母親發覺錢少了,不知是他偷的,就責備全家大小,甚至鞭打,於是大小都生怨心。

過了一年,遷死了,便託胎家內母豬腹中,經三五月生一豬子。養了差不多二年,到了八月間需要錢用,便把這隻豬賣給遠村社家得錢六百文,社官把豬子帶走。就在賣豬子這一天夜裏,警覺全家大小,先以鼻觸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夜間得一夢,說:「我是你丈夫,為偷了母親六十文錢,使全家大小枉受拷打,令我作豬,今來償債,今賣給社家,社家縛我欲殺,你是我妻,怎麼能忍心不來贖我」?

從前有一個女人,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常常請二比丘來家供養。後來有一老比丘來應供,這個老比丘並沒有證果。這一天飯過,女主人至心請其說法,敷坐頭前,閉目靜坐。這時老比丘自知不能說法,也就閉目靜坐,乘女人閉目思惟的時候,他就輕輕起坐逃回寺去,這時正是女人端坐思惟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不得自在,即時得須陀洹果。那知開眼一看,就不見老比丘到那裏去了。這女人以為今日能夠證此果,全為老比兵的指示,隨即馳往寺裏向老比丘謝恩。可是老比丘自知是不辭而逃走,慚愧萬分,聽說女人來找他,更加東躲西藏,忽然間被女人找到。女人便對他說:「蒙你指示得道開悟,今將來謝法恩」。



P.413

老比丘聽到這話,更加慚愧深責,即時證得須陀洹果。

這樣看來,只要我們至心精誠求法,所求必遂。

佛弟子中,名迦葉者有五人,其中之一是大富長者子迦葉。他出生於婆羅門種大富長者家,他的珍貴財產為摩竭陀國中第一,只少國王五千分之一,但他的父母屬邪教徒,不信仰三寶。由於他生下來時,滿身金色,相命先生看了,說這個小孩有大福報,要是出家的話,必定證得聖果。相士的話令他父母很擔憂,唯恐他將來要出家。父母為了防備他有出家的觀念,故多方擇取端正美麗女子,欲替他完婚,想以女色繫縛他。這時候迦葉已十五歲了,當他聽說父母欲為他完成婚娶,他極端的反對說:「我的志向在清淨,不在婦女」。雖經他的父母再三勸說誘騙,但他的答話依然如故。然而為了使他的父母寬心,迦葉說道:「我不要凡俗女人為婦,要是得到紫金色端正無比的女人,才可以完婚」。他的父母聽他答應結婚,歡喜的不得了,不過只是擇抉漂亮的女人罷了,這個容易。於是用黃金鑄成金身端正女子的模樣,顏貌光色徵妙,用轎子架起來,抬到全國各地遊觀,並且高聲唱道:「那一家有女子如這個金身女一樣的漂亮,即可嫁給摩竭陀國第一大富長者迦葉為婦」。迦葉父母的財富,那是不用說的,是全國的人都知道的,同時女子天生的虛榮心,那一個不想嫁給一個有錢的人家?於是這個金身女像,抬到什麼地方,所有的女子聽到這個唱聲,無不歡心出來觀瞻,禮拜供養,唯有一

P.414

個金色女子,她長得端正美麗,但她就是待在家中,不肯出來,其他的女子見她不肯出來,都來勸說道:「什麼人都出去看了,你為什麼不出去呢」?

她答道:「我的意志在清淨,不在這些。」

她們說道:「雖然意志不在此,然而出去看看又有什麼損失呢」?

於是這個金色女子被大家一面勸說一面拖至金身女像前,那知這個女子一到了金身女前,她身上的金光,馬上把金女神的光奪去,不復再現了。婆羅門見了,隨即報告長者,說明這個女子的情形。他們覺得這個女子適合他們兒子的要求。長者即派遣媒人到女家,說明長者子要娶他女兒為婦。這個金女的父母,本來早已聽說迦葉的名字,並且也知道長者大富,隨即同意把女兒許配給他!金女聽說她父母要把她嫁給迦葉,非常憂愁,但父母之命又不能違抗,只有聽命。

不久,迦葉完婚,金女到了長者家。既與迦葉會見,二人相對各敘所願,都在清淨,不樂人間五欲事,所以二人雖為夫婦,並沒有夫婦的恩情。金女並要迦葉誓結密約,二人分房而居,不相接觸。過了一日,他的父母等到迦葉外出時,即密遣人拆去一房。之後,夫婦二人只得同室而居,但雖同住一室並不同睡一床。他的父母又暗中派人拿一床出去,於是夫婦逼得同睡一床,然金女再與迦葉訂約說:「我要睡的時候,你就經行不睡。你要睡時,我就經行不睡。這樣我們二人雖同床仍可以不接觸」。

有一天當金女正在睡覺的時候,一臂垂地,忽然竄出一條蛇欲來嚙她,迦葉看見這種情形,即生

P.415

起慈悲心,用衣服裹住手,把金女的手輕輕舉到床上,金女頓時驚覺,憤怒地責問迦葉道:「你為什麼不守信用呢?我曾有過違犯嗎」?迦葉答道:「因你的手臂垂落在地上,忽然跑出一條蛇想要咬你,所以我用衣服裹住手,把你的手臂舉到床上,並非有意接觸的,你不相信,你看!毒蛇還在那邊(隨即用手指著毒蛇給她看)」!於是婦始了解真象。經過這一次之後,夫婦二人便商議說:「我們為什麼不出家呢」?於是夫婦二人拜辭父母,同入山修道去了。同時為了避免人家的譏嫌,先依婆羅門住,迦葉後依佛出家,聽聞正法,即證阿羅漢。其婦因依婆羅門修道,未終究竟,迦葉復度其婦來皈依世尊,在正法中出家成比丘尼,遊行教化,常於波斯匿宮裏教化諸夫人,後成阿羅漢。

這是夫婦同時出家學佛,同證阿羅漢的,可說為現代夫婦們學佛的模範了。

舍衞國中有一女子,名曰難陀,貧窮孤獨,乞食自活。因看見國中大小人民個個都供養佛及僧眾,自忖:我今生貧窮,全為宿世沒有布施,故感招今生的貧賤,假使再不布施修福,來生更加苦惱了。決意用以微分供養佛及眾僧,於一日中,僅得一錢,即至油坊,欲用以買油,店主問道:「一錢買油,僅得少許,你買油做什麼用」?

難陀答道:「願以微末供養佛及眾僧,修來世福報」。店主憐愍難陀貧窮,故多給她幾倍的油。難陀得了,很是歡喜,所得的油足夠一燈之用,即持此油奔向精舍,奉呈世尊,放在佛前眾燈之中,

P.416

自己並於燈前誓願道:「我今生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照,滅除一切眾生垢闇」。發願已即禮佛而去。

說也奇怪,這一盞燈,到了次日早晨,其餘諸燈都熄了,唯有這盞燈沒有熄。這一天輪到目連當值,他想:現在天已亮,白天點燈做什麼?不如把它熄了,晚上再點吧!即時用扇欲熄這盞燈,扇來扇去,這盞燈扇不熄。總以為扇子的風力小吧,復以衣來扇,又扇不熄,這時候佛看見目連再三欲熄滅這盞燈而不得,佛即對目連說道:「這盞燈,不是你們所能熄滅的,即使你們用四大海水灌注燈內,隨嵐風吹,也不能熄。為什麼呢?這是普濟眾生發大心的人所施的」。佛說這話的時候,難陀女人再來頂禮世尊,於是世尊即授其記:「汝於未來世,二阿僧祗百劫之中,當得作佛,名曰燈光,十號具足」。

於是難陀便很歡喜,即求佛許於正法中出家為比丘尼,佛即許之。在一旁的阿難、目連見此貧女得免苦厄出家受記,無不歎為稀有。

修學佛法的人,當以布施為第一,而布施功德不在物品多少,全在布施者發心為何,即如難陀女以一盞油燈供佛,即獲得如此功德,布施功德,真不可思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