鐙明法師,字雪煩,清宣統元年(1909)生于江蘇泰縣,俗姓孫。他十四歲時與其弟在江蘇海安縣報本庵依煜華和尚剃度。二十歲在栖霞受戒。他先後求學于鎮江竹林寺佛學院、北京柏林寺佛教文理研究院,北京三時學會。1934年受院長智光法師之聘,任鎮江焦山佛學院教務主任。 1942 年任焦山寺方丈,焦山佛學院院長。抗戰勝利後,協助太虛法師舉辦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斑。1946 年讓位法弟東初法師。後于常州清凉寺(上苑)任方丈和上海清凉寺(下苑)任方丈。解放後,任上海三昧寺方丈,上海南市區人民代表和政協常委。
雪煩法師獻身佛門,精進學教,培養僧才,獎掖後進,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聲譽,曾被推舉爲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名譽會長,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名譽會長,栖霞寺名譽方丈,中國佛教協會栖霞山僧伽培訓班顧問,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市政協常委。世壽八十六歲。
鐙朗法師,字東初,泰縣範氏子,生于光緒三十二年 ( 1906 ) ,十三歲剃度于泰縣觀音寺。他先後入鎮江竹林寺佛學院和九華山佛學院讀書,後于閩南佛學院畢業,嗣法于智光。1946 年任定慧寺方丈,兼焦山佛學院院長,幷任當時的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1949 年赴臺灣弘揚佛法,1950 年閉關三年,一心禪定,慧悟大開,在臺灣北投創建中華佛教文化館,任館長。創辦佛學刊物 《人生》和《佛教文化》,著有《近代佛教史》。編印《禪學真義》、《般若心經思想史》、《佛教藝術》、《中印佛教交通史》、《中日佛教交通史》,計百 餘萬言。
東初治學爲大于微,勇猛精進,道貫釋儒,法融禪淨。1977 年無疾而滅,享年 72 歲。 1989 年其徒聖嚴法師自臺灣送法師靈骨至焦山,由其法嗣、定慧寺方丈茗山爲之建塔。
再說歷時二個月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結束後不久,定慧寺方丈雪煩法師準備退居,讓東初法師上任。同時,他倆和智光老法師商選繼承的法系人,選推出圓湛、戒證、茗山、介如、慎如等人。他們三人又會商,認爲人數過多,只需要四個人。 於是,想了個辦法,在韋馱菩薩像前放個籤筒,秘密地將先前推選出的所有人的名字寫在簽上,請韋馱菩薩作主,抽到誰就是誰。結果抽出圓湛、戒證、茗山、介如四個。于是就在 1946 年秋,雪煩法師退位,同時在東初法師上位的時刻,舉行隆重傳法儀式,上述四人同時授了記,皆被請爲監院。四位監院的分工爲:圓湛爲大當家,總管寺務;戒證爲二當家,分管儀征、泰州和龍潭的田租;茗山爲三當家,分管焦山佛學院和主編院刊《中流》月刊;介如爲四當家,分管江心洲的田租。
圓湛怯師,江蘇泰縣人, 1914 年生,十二歲削髮,十六歲至句容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曾在鎮江竹林佛學院,泰州佛學研究社等處學習。二十二歲畢業于閩南佛學院。 1940 年至焦山佛學院執教,受到智光、雪煩、東初兩代的器重,擇爲法嗣。 1947 年至 1948 年任定慧寺方丈和焦山佛學院院長。解放後,任中國佛教協會研究員多年,還擔任過中國佛協刊物《法音》編輯,爲「中國三時學會」會員,北京廣濟寺知客。 1982 年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栖霞山僧伽培訓班副主任, 1984 年任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長。 1993 年至海南三亞市南山寺任主持,幷兼南山寺功德基金會會長。
(文獻摘錄自:李守靜著,《茗山傳記》。初版。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刻經處,2003。頁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