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僧裝與提高禮服

這篇改革僧裝的文字只能算是筆者的建議是否有當尚待全國僧中知識見教(東記)

一、改革僧裝的理由

今日中國僧眾的服裝,一般有都認為有迅予改革的必要,原因是今日的僧裝,並不是印度佛制的原始僧服,而是中國古代的漢裝。現在中國的服裝,種類繁多,有滿裝,中山裝,軍裝,西裝等,不一而足,漢裝恐怕除了唱京劇的登台時穿著而外,衹有我們僧侶還保持漢裝的模樣。但我們這種保守精神,社會並不給予讚美,反而使他看到厭惡作嘔,並且造成-佛教僧侶由被厭惡外表而與社會隔膜起來,佛教不能普及社會,僧眾不能自由參加社會的活動,都是受了這種令人厭惡的服裝所限制。今日要想佛教普及社會,解除佛教社會的種種隔閡,這不合時宜的僧裝實有改革的必要.我們的理由是:

(第一),今日僧裝不論質料粗細與顏色好醜,穿起來那種腐敗的樣子,就給社會一般人一個太壞的印象.一般人,對於出家人穿一頂方袍圓頷大袖的海青,戴一頂濟顛式的帽子,他簡直兒認為奇怪極了,不是說為十八世紀人物,便認為是社會中一個腐朽落伍者;並且有時帶著輕視的口吻:見面即喊一聲「和尚」!這一聲和尚裏是十足表示他心理的奇特。並不是由恭敬心出發,而是含有譏笑落伍迷信腐朽不合時代的種種壞心理成分。因此,有許多相信佛教的人,儘管相信佛教,但在某種場合下似不願多與和尚來往 為了避免與和尚來往會被人譏為迷信或是落伍的原故,竟說出「我與僧道無緣」以搪塞。還有。往往穿僧裝去會在家朋友,或訪機關首長,若對方不明白你的身分或無人介紹,則不是遭門房拒絕,便是受主人的冷淡。因此,僧眾辦外交很難得圓滿順利,有時為事與人發生爭論。對方在理屈詞窮情勢下,就以「你們出家人四大皆空」作為反擊的詞令;這好像又是抓住出家人的弱點。總之社會羣眾給我們僧眾這種冷視的熊度以及種種譏笑,並不是由僧眾心理上或行為上有什麼弱點暴露,或是僧眾知識能力不夠,其主要原因,乃由於僧侶服裝不能適合群眾的心理,因而博取不到羣眾的歡迎,如何教僧眾去迎合群眾的機宜宣傳佛教法於社會呢.所以以前有某法師寫過「僧衣之累」,大談僧衣腐敗,不便弘法于社會人群,甚至上輪船火車時,都比眾人弱些可欺,所以今日要普及佛教於社會,首先要改革僧裝。使得僧裝羣眾化,把社會羣眾與僧眾間種種隔閡化除,達到四攝法中「同事」化 導的目的。

(第二):現在是講究經濟學的時代,衣,食,住,行,都要適合經濟的原則,僧侶服裝浪費布料,是不合經濟的。譬如說普通國民做一件長衫,只要一丈三尺洋布,我們僧眾做一件長衫,則非一丈八九尺不可。一件海青要洋布二丈四五尺。 這一件臃腫的衣服,就抵到俗人兩件衣料。再加上一領袈裟,大棉襖,小棉襖,棉褲,褂褲等等,一一算起來,則僧眾一身所需布料,恐一疋洋布不夠(還有四季衣服在外)。今日一疋洋布法幣要六七萬元。窮和尚既不做生意買賣,又不勞動生產,這種巨額衣單費實在無力維持了,僧裝鞋襪又大又長更加費料。一雙鞋子裏裏外外以及一寸高度鞋底,也需七八尺布,一雙襪子又要幾尺布,連我們自己也莫明其妙,棉襪儘管棉襪,要一尺多長襪統子有何作處又有什麼含意:這全是代表古時靴子樣式。我們知道古人都是穿靴子的,今日我們也變為古人了,這種長統襪子和厚底鞋子,不僅費料,而且市面上也不易買到,和尚又無妻室兒女做,難道硬逼與尼眾接近,想得她的鞋襪,結果惹出許多流弊。我們認為不容易買得為原則洋襪皮鞋,滿街都是,隨買隨得,何方便而不為,若偏偏固執不化,西方長統襪子,厚底鞋子,理由何在?請為道來!

僧裝所表現的;是衰老,陳朽暮氣,不經濟,不靈活。所以不但社會大眾看來是一個陳朽的服裝,就是僧眾思想前進者,已無不覺得是不合時宜,今當整理佛教與建設國家之始,我們要達到新生與進步,必需淘汰衰老腐朽的不合時宜,刷新 一種新的精神,整齊步驟,樹起一個新的作風,僧裝的改革,是今日整理佛教第一步工作!僧青年要求改革僧裝,已成為一個普遍的要求!唯有那少數頑固不化的無知腐僧堅持,然而他們也說不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理由來。

二、提高禮服

上面所說的改革意見,是以適應社會機宜,便於宏法為原則,幷不是生張完全俗化,並不是完全廢除僧裝,實則是提高僧裝,幷且認為僧裝是代表東方民族固有的裝束,不過我們主張要求一個與俗人不同,而又不同以前舊裝的新式樣。而海青──我們認為可作為僧眾中一種莊嚴的大禮服,要保存,但不得隨時隨地可穿。因為若時隨地穿,又反變為平凡不莊嚴了。我們要在上大佛殿,或是其他什末佛教儀式時才穿到大禮服──海青。等於國家有什麼大典,如國慶,祭孔謁陵等,文武官員非著禮服不可。我們佛教也是講究威儀禮教的,應有禮服的規定。

(一)規定海青七衣,黃履合掌高帽為僧眾上等禮服。

(二)凡非布教師,或十方住持僧,或退修僧,或德僧,或清凈僧,或寺院班首者,不得着此禮服。

(三)凡昇座說法,或上殿祈禱,或作佛事,為首者一人着此禮服。其參加有符第二條規定者,得同着禮服餘可著新裝德僧服披新袈裟。(參照後文)

(四)平時應酬出行等,均不得着禮服。

三、新裝式樣

由前面說來,可以明白吾人改革裝的宗旨,其目的為提高禮服而改革僧裝,也就是一面保存古裝,一面隨同時代適應大眾心理要求改革僧裝。但我們所謂改革,既不完全廢除古裝 ,但又不同於俗裝。因為我們究竟是一個佛教徒,我們應當保存僧家的特殊!但是為了適合時代與群眾心理要求,要在新舊觀念中間樹起一個新舊折衷的作風,而作新裝的規定。此依照僧眾知識,能力,德學,職位,等分別規定之:

(A)德僧服裝:此指十方住持僧,或退修僧,或叢林班首,或講經法師,或德行僧,或布教師,或住持僧,或尼眾住持僧等。新裝按照原有僧裝大衭改為對衭。身後下面放約八寸長岔子。僧帽袈裟都以簡單便利攜帶為原則。新裝既屬德僧服裝,專供年高出行便利。故褲腳宜取紮勢。鞋襪本可照舊,但既浪費質料,僧眾又不能製造,市面又無處出售,故可採用洋紗襪,圓頭布鞋,用膠皮底,或輭底皮鞋,朝山步行時不致受雨限制,各式衣料顏色宜灰色,或黑色藏青色配合之,以不奢華為好,其穿不論寺內寺外,迎賓送客,或出眾旅行等,均可着此服,如加披新衣,亦可為僧眾次等禮服,其樣式如圖:

一、翻領闊度不得超過三寸

二、袖長不得過手掌

三、身長不得踝骨

四、袖口約五寸

五、寬度以適宜為原則

(B)職僧服裝:此指服務僧,不論職務大小,或教書,或布教,或住持僧,或教會職員,均得着此服。其服裝以靈活,經濟,便於作事為最好,叢林中每以海青為平常裝,不僅動作不方便,且往往害事。今後僧眾受社會經濟影響,生活維艱,當要出山致力生產勞動。故職僧服尤簡於德僧服裝。以便利作生產勞動,職僧多屬中年,常時出動,故新裝褲取不紮勢,以配上身服裝互彰莊嚴,如加披新袈裟亦可代替禮服。其樣式如圖:

 

一、長度要過膝頭

二、袖口五寸

三、褲長齊踝骨

四、褲腳寬約五寸

五、其餘與前同

(C)學僧服裝:此指佛學院學僧,或受訓僧,或青年服務僧。以青年慣於活動,每日上課,操作勞動不息,或出眾遊行。今後僧青年不關門自守。應參加社會各種青年運動。故制服宜求簡便配合社會學生制服。學僧於上殿祈禱,或參加特種法令,得着職僧服。如加披新衣亦可代替禮服。其穿着時不限。其樣式如圖:

一、長度齊腿部

二、袖長不過掌

三、袋子袖口與普通學生裝同

四、其餘與前同

以上三種新裝的式樣,僅就原有僧裝加以改良。是否有當尚望各方大德指教!至於新裝的功用,在前面改革說的理由內已經說過,無須再贅,不過我還有幾句話,附帶的要說一下:

(第一):今後僧眾無論在那一種社會裏想再過關門自守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社會的進化,以及新思潮澎湃,不容 許你不前進。事實警告我們,必須把佛教由山門內搬到外來,佛教才有辦法,佛教應深入社會,僧眾應該勞動,參加社會生產事業,自力更生,要達到新生與進化,則我們必需淘汰衰朽,建設一個新的橋樑,而走上光明的彼岸。新裝是佛教社會化的第一道橋樑,可使佛教與社會打成一片,化除社會大眾對僧眾種種隔閡的反應,樹起一個新的觀感。

(第二),現在許多僧青年,目察現代社會服裝進化,花樣翻新,自己列入新社會中相形見拙,且到處遭人鄙視,往往因此改行,多少有為的青年僧犧牲了,眞大可惜,新裝,可以使青年著起來,精神弈弈,他們服務社會或布教皆方便,並且 受到人們的尊重,這樣一來,他不但不改行,反為佛教大大出力,增加佛教活動的力量.

(第三),或者有人說:今日僧裝改革了,則僧人與俗人無大區別了,可與俗人同流合污了,這是不成理由的話。因為僧眾與在俗人不必是在服裝上分別,要在心理上分別,要在言行上分別。明朝以前僧裝與俗裝是沒有什末分別的,今日僧眾服裝雖與俗裝不同,但僧眾的信仰言行,未見得比俗人如何高超,甚至不及俗人。新裝;一則糾正心理上的不健全,化除社會大眾對僧眾服裝而引起的不良反應,所謂出現一個新的姿態,去除一向腐舊的觀念,二則可使僧青年思想發酵,向新的時代文明迎接;發展自己的能力。以這種活潑的青年,負起新佛教的建設責任,其直往無前之精神,不喻可知。總之,改革僧裝,是新佛教運動中的一個關於僧制的小運動。

這是我個人對於整理佛教設計一種建議,或者有人會評為「亂來」。不過我們青年人相信社會是進化的,今後佛教制度,僧侶的活動,都不能說脫離社會的關係。我們主張佛教深入民間,佛教社會化,改革僧裝一項,不可漠視。因為那古老僧裝實在是佛教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障礙物。事關全國僧眾,只望全國僧眾起而共策共行!假使大家認為對的話,就請各自以身作則,或呈請中國佛教教會整理委員會太虛大師鑒核施行! 二月二十八日。鎮江。



東初,〈改革僧裝與提高禮服〉,《海潮音》,第27卷第4期,1946,頁19-22。

回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