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摩以前中國禪宗前後雖有三傳,但其旨趣均為立文字教法悟入禪也。自達摩以來,則中土禪風旨趣大異乎往昔,雖有達摩提倡不立文字證法禪,但衣缽相傳漸失其真,故初祖達摩至五祖宏忍可得勉強合為一宗趣,大鑑惠能又為一宗趣,北傳神秀又為一宗趣,此進化歟?抑退化歟?茲為分別演述焉。
菩提達摩為南天竺婆羅門種,其來中土年代自古異說紛紛。景德傳燈錄謂在梁武帝普通八年九月間,考普通八年三月改元大通,傳法正宗記謂在普通元年九月;續高僧傳有「初達宋境南越」之說。則達摩之來早在宋代,果爾則梁武帝與達摩生不同時,何有問答耶?此為吾人研究中國禪宗源流應有之注意也。
歷代由天筑及西域來中土之諸大德多為傳教或翻譯而來,故來者多携有自己所尊奉經論帶來。唯有達摩祖師,其來未帶一經一論,亦未翻譯一經一論,其所傳禪學獨號為上根性不立文字,直見人心明佛性,故中國禪宗自達摩來後,前後宗趣顯然判若兩途,達摩以前安土高等為教法悟入禪,達摩來後,則中土禪風由文字教法禪頓變為不立文字證法禪,故達摩所傳禪風純被上根性,噫!頓則頓矣!善則善矣!末法有情有幾根性是上根,有幾根性超同達摩?而達摩來中土後,為何不先傳大法而獨面壁九載?此何故耶?抑為根機未熟也耶?自面壁後史蹟不明其行跡,故達摩初來原擬將西來大意全傳中土,不意竟無一根機能接受,達摩之面壁者,實消極而不得已之舉也,抑待根熟而後可。其法果傳
於何人耶?按中國禪宗傳承之史程曰,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等,是則達摩大法傳於二祖慧可,無疑也?然致初祖宗趣原無經論別傳,但二祖則曰我有楞伽經四卷,可以傳法心印,二祖以後則傳金剛經,故中國禪宗不立文字由達摩始,立文字而由慧可始,此豈達摩大法之嫡傳耶?二祖斷臂為道,禪宗傳為美談,似為後世附會之說也。續高僧傳慧可傳曰:
『遭賊斷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火燒斫處,血斷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告人』(按當時有林法師者弟子七百人,周武滅法時,與可同學,共護經像,此林法師與慧相親。)又曰:『後林又被賊斫其臂,呌號通夕,可為治裹,乞食供林,林怪可手不便,怒之,可曰餅食在前,何不自食,林曰我無臂,可不之耶?可曰,我亦無臂,復何可怒,因相委問方知有功!故世云無臂林矣!』禪家所傳之可斷臂,實以此為根據而加以附會也,其與達摩問答,先在自神光,因此立名,遂稱慧可。(神光之名,不見於續僧傳。神會始造此說,後來傳燈錄即採用此說。)由此觀之,二祖非為法而斷臂也!若然,則達摩西來大意未傳留於中土也。三祖以下旨趣尤大異於達摩,三祖有信心錄一卷,四祖以下別開牛頭禪,因居金陵牛頭山幽棲寺,故得斯名。其傳承初以四祖道信為主,由道傳法融,自此下傳五世。其旨趣觀乎傳燈錄四祖付法與法融之問答,即得其梗概矣!
『祖曰,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目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擔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碍,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遇觸目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准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彊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住法身,無有變異』。
北宗始祖神秀大師,曾與慧能同參五祖,乃因傳法壁辯後,乃宏法於北方,獨樹一指,勢力雄偉,門人弟子望塵拜伏日有萬 計,其學傳四五世,反傳東瀛矣。其於中國禪學史,實揮有萬丈之光芒也。唯國人誇大性成,蔑為漸機,史籍少有載焉,(若浩浩三十二卷之指月錄,都無神秀歷史,可謂荒唐極矣。)故其豐功俊蹟,實難以研究也。
一 神秀與南宗 神秀上座,生於東京,即今河南開封府也。宋高僧傳曰: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少覽經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後遇蘄州雙峯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五燈會元第一卷,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衆所宗仰,此為神秀參同問五祖之記載,然則五祖對神秀是如何態度耶?宋高僧傳載,秀既來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懸解圓照,無先汝者。禪宗正胍亦曰:「祖默識之,深加器重。」
五祖沒後,神秀大師乃遷於江陵當陽山,高僧傳載:『四海緇徒響風而靡,道譽馨香普蒙熏灼,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奧上殿,親加跪禮,內道場豐其供施……時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競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但五祖何時滅制呢?神秀多大離黃梅耶?據史載,唐高宗皇帝上元二年(西曆六七五年)逝世;時七十四歲則天武后,五十三歲,(神秀上座七十九歲)據此,則神秀長忍師五歲矣。據此,則神秀大師受朝庭崇拜。及至中宗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說,曾問法要執弟子禮,示衆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據壇經載,神秀大師北來,乃因與六祖璧辯,但宋高僧傳,五燈全書,禪宗正脉,佛祖綱目等之神秀傳,均無有與慧能璧辯之記載,璧辯當為六祖門人之所載,作為美談。吾非全否認其璧辯,但史冊少有載焉,為可疑者也。
然神秀與六祖之感情甚好,神秀曾屢次敦請能北上傳法;佛祖綱目謂:神秀嘗奏請武后請慧能赴闕,能固辭,秀乃復自作書重邀之,能謂使者曰:「吾形貌矮陋,此土見之恐不敬吾法。」宋高僧傳亦謂:「初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垺,互得發揚,無私於道也。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汝帝徵之,終不能起,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且不可違也。」
據此秀能感情,原來甚善,宋高僧傳中之初秀同學能禪師……此中「初」字都有秘意焉。後來南宗與北宗爭鬥,然抑不在神秀與慧能,卻在南宗門下之弟子也。(詳下節)或因能堅辭不北上之誤會。佛祖綱目謂:神龍元年中宗復遣使薛簡,迎能,能辭疾願終林簏,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能曰:道繇心悟,豈在坐也。
經云:若研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淨坐,究竟無證,何況坐耶?曰: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曰:道無明暗,明暗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曰:明喻知慧,暗喻煩惱,若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何出離?曰:煩惱即是善變,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上乘智大根悉不如是,汝若欲知要,但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開悟。
據此,則慧能不北來有不來意在,蓋機緣未熟,由此藉知神秀禪機的宗旨,但神秀禪學亦不見如何低落;其答張說,可知其見解,張說撰其碑文曰:「大師歎曰:東山之法,盡在秀矣!」不然的話,何以有望塵拜伏日有萬計,何以則天太后親加跪禮,及中宗即位尤加寵重,所謂兩京法主,三帝門師?能不來後,北傳如何影響,宋高僧傳曰,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由此觀之,北宗漸南宗頓,果因慧能不來而分耶?秀以神龍二年卒(西曆七四六年)士庶皆來送葬,詔賜諡曰大通禪師;(宋高僧傳)然秀多大而逝世?宋高僧傳,禪宗正脉,五燈全書均未載。唯佛祖綱目曰:「神秀居東都,天下稱兩京法主,三帝門師,神龍年二二月日入滅諡大通,秀生於隋末,百有餘歲,未嘗自言,故人莫知其數」。佛祖曆代通載第十五卷,神秀傳:「神龍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顧命趺坐,泊如化城。禪師武德八年,受具於天宮寺,至是年丙午,復至終於此寺,蓋僧臘八十矣,生於隋末,百有餘歲,未嘗自言,故人莫審其數也。」
據此,則神秀世壽百有餘。然神秀上座,神龍二年(丙午,西曆七O六年)死去;若其僧臘為八十,則其在開封天宮寺,為唐高宗皇帝武德九年,(西曆六二六年)何有「百有餘歲。」若假定為「百十歲,」則其生時當隨文帝開皇十七年,(西曆五九七年)又其出家時才三十一歲。果爾,五祖弘忍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西歷曆六O一年)則神秀上座方六歲,六祖慧能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西曆六二八年)則有四十二歲。六祖慧能投五祖弘忍會下,乃唐高宗皇帝龍朔元年,(西歷六六一年)則神秀上座六十五歲矣。五祖弘忍唐高宗皇帝上元二年(西曆六七五年)逝世,時七十四歲,則天武后五十三歲,(神秀上座七十九歲)若照此考來,則神秀上座的年齡與六祖慧能的年齡相去太遠。
六祖慧能念黃梅衣鉢,乃於唐高宗皇帝龍朔元年,(西曆六六一年)去五祖弘忍會下。神秀上座,約其十四年後,即至五祖弘忍死去年也,安居黃梅東山,在一山大眾教授師,併且五祖弘忍死去,同時直去東山,移江陵當陽山;於是從此舉揚禪風,若
從事實推考,其與五祖弘忍的關係及其與一山大眾的關係,甚深也。
神秀上座,移居當陽山後,其七十九歲,時(上元二年,西曆六七五年)則天太后召入宮中,則天武后建度明寺,神秀上座,其身長八尺,龐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爾時六祖慧能閑居曹溪寶林寺,即舉揚穩健的禪風,而且非風非幡的話出來事,即神秀上座,則天武后召入建度門寺翌年也。
六祖慧能於神秀上座死去後七年,即唐玄宗皇帝開元六年(西曆七一三年)七十六歲示寂。此所謂「聞經有省,」五燈會元第一卷,『一日負薪至市中,聞客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問客曰:「此何法也得於何人?」客曰:「此名金剛經,得於黃梅忍太師。」祖(六祖)遽告其母,以為法尋師之意……』據此事實,六祖大師初見五祖年代,宋高僧傳係「咸亨初」,其他史實,則謂「咸亨年代出來事。」咸亨元年,唐高宗皇帝的咸亨元年(西曆六O七年)此時六祖慧能方三十三歲。若從「六祖大師緣起外記」說,則六祖見五祖時,當為唐高宗皇帝龍朔元年(西曆六六一年)假定其二十四歲,此說為進步也。
法寶壇經;慧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依其自告,則其三歲失父,到二十四歲,才從廣州到蘄州黃梅(詳情在第三節)也。
六祖慧能生立時期,景德傳燈錄第五卷謂:「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者,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於南海之新州,遂占藉焉。三歲喪父,其母守志鞠養,及長家尤貧也。師樵釆以給,一口負薪至市中……」六祖大師緣起外記中,「大師名慧能,父盧氏諱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三歲父喪,葬於宅畔,母守志鞠養,既長鬻薪供母。……」
其他史籍都有同樣的記載,據此史實觀之,則六祖慧能的父盧行瑫,為中國北方人,即屬現今直隸省天府,屬於唐代的范陽郡生的官吏。唐高祖武德三年(西曆六二O年)始遷新州,即今廣東省新寧地方,此為其第二之故鄉。而且六祖慧能的生誕,從其左遷的年(西曆六二O年)十八年後,其母為新州的女子。據此,父親為北方人,母親為南方人也。
前揭「六祖大師緣起外記」。又續有「……供母,年二十有四,聞經有省,往黃梅參禮,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時龍朔元年辛酉歲也……」慧能於黃梅東山禪院,從五祖弘忍
授衣法,若依前叙,(六祖大師緣起外記)即唐高宗皇帝龍朔元年(西曆六六一年)若依其搗米八個月小屋生活事實考察,其入黃梅東山禪院,其年前為顯慶五年(西曆六六年)若說顯慶五年,即當玄奘三藏從印度歸年(唐太宗皇帝貞觀十九年,西歷六四五年)的十五年後,正是顯慶五年;玄奘三藏,於長安玉華宮從事翻譯太般若經。」又其翌年,即慧能從五祖弘忍授衣法的龍朔元年正月,即王玄策測量維摩居士的方丈室歸來也。
「五燈會元」第一卷,「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該二卷亦云:「北宗神秀禪師者,少親儒業,博綜多聞,俄舍愛出家,尋師訪道……中書令張說,撰其碑文,稱其為「無上意」焉。為黃梅東山禪院最大長者,據此,則神秀最初在民間為一等學者,其晚年登黃梅山,師事五祖弘忍,於其思想檢考,可稍得其消息也。」
景德傳燈錄第三卷所載「四祖道信大師」一章觀之,唐武德甲申歲,師(道信)却返蘄春,住破頭山!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武德甲申歲」;當唐高宗皇帝武德七年,(西歷六二四年)於此年中,四祖道信四十五歲,五祖弘忍二十三歲,神秀二十七八歲,慧能父盧行瑫,遷居新州,在武德三年(西曆六O二年)該時慧能還未生也。此「一小兒」者,即指二十三的弘忍,二十三歲的弘忍,何故說為「一小兒」呢?要之,弘忍二十三時,投四祖道信,其未行傳法儀式。同時,「四祖道信大師」,(四祖)遂以學徒委之(弘忍)。
同時,「四祖道信大師,」一日告眾曰;我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眾皆默然,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法否」。師曰「善」。但何時獨立耶?若唐太宗貞觀十六年(西曆六四二年)四祖道信,太宗皇帝召見前年,此年中,四祖道信六十三歲,弘忍四十一歲,慧能五歲,神秀四十五六歲也。
三、神秀以後法脉 神秀禪師在中國禪學史上,雖有「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及望塵拜伏日有萬計」之榮幸,但其在禪學史上所居之位置究奚如耶?浩浩三十二卷之指月錄均無關神秀之隻字,及十卷禪宗正脉,神秀的歷史也不過佔著四行八個字的位置,堂堂兩京法主三帝門師,豈八十個字能叙盡終身耶?其餘五燈全書佛祖綱目中均無其正法統,史家對神秀本身尚如此,
其以後法脉更屬渺茫,不易推究也。吾國蔑視歷史,何至於此,天下不公平事,莫過於此。
宋高僧傳云:門人普寂義福等,並『為朝廷所重,蓋宗先師之道也』。但吾不信北宗法脉,就普寂義福二人也,此中「等」字,當有餘意也。大光明藏謂:『及其道盛行得人亦甚夥,啟發知際無愧於其師(神秀)。降魔藏之徒,皆卓絕超邁,有大過人處,古今所難得』。
據此,則神秀門人亦衆矣,據傳法正宗論及五燈全書,則神秀門人共有十九人。但以後密密相傳盛衰之屬,繁簡之分,當以普寂(法嗣二十四人)義福(法嗣八人)為盛。降魔藏辭明少福各有法嗣三人。其餘均一世而已矣!故北宗中擁有權威者,莫過於普寂與降魔藏也。佛祖綱目謂:『普寂河東馬氏子,師事神秀凡六年,秀奇之,盡授以道,秀入滅,學者爭事寂』。六祖滅後二十年,南宗有神會,毅然北上與北宗門人普寂等抗衡,(詳神會節)故普寂曾與推廋北宗的神會大起衝突,宋高僧傳神會傳謂: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南北二宗始判焉。……致普寂之門盈而後虛。天寶中,御史盧奕,阿比於寂,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
此明明載出神會普戰爭的史實。出於神會(南宗)放不下「兩京之間皆宗神秀」,六祖大師雖曾說過「佛性無南北」,但看其門人對於北宗,卻近於無懶!(觀下節)。但普寂義福在歷史上,又佔著其位置呢。除宋高僧傳神秀傳末,所謂門人普寂義福等外,其餘只佛祖綱目有普寂二十九個字位置,若義福,則佛祖綱目五燈全書及五燈會元皆無正式文字敘其史實,噫嘻!北宋門人,豈直寥若辰星耶?蓋被兩宗摧殘殆盡矣!五燈全書,五燈會元,佛祖綱目指月錄所載兩宗法脈,豈個個都是將門之子?所謂禪師也哉!今日坐半日禪,不問話頭照徹與否,概曰禪師,覽諸禪宗史冊,其中禪師亦有近於今日,學一天教,皆曰法師,念一日佛,死後皆曰往生,嗚呼!慨宗門之不興亦故也。
降魔藏禪師,五燈會元謂:『後遇北宗盛化,現誓樞衣,秀問曰: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師曰:有佛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師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由此觀知,卻為卓絕分子也。其餘若終南惟政禪師,指月錄謂:「終南山惟政禪師,得法於普寂,結廬太乙,唐文宗嗜蛤蜊,海民供遞甚勞,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張者帝以其異,即焚香禱之,乃開見菩薩形儀,梵相具足,遂貯以金粟檀香,賜與興善寺,令僧衆瞻禮。」但帝不知吉兇乃召師(惟政)問之,師曰,臣聞物無虛應,此乃啟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已現,第未聞說法,師曰:陛下覩此為常耶?非常耶,為信耶?非信耶?帝曰:希有之事,朕深信焉。師曰:陛下已聞說法竟。及武宗即位,師乃
隱入終南山,人問何故,曰吾避仇也。後人滅取出舍利四十九粒也。